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艳 《科教文汇》2012,(23):39-40
自然与设计关系密切,本文通过探讨自然与设计、文化之间既简单又复杂的关系,呈现设计不仅要仿制自然,而且要进入自然,它如同人类社会一样需要将自己的生命力延续下去。求证设计本身仅仅是一个被功能化了的概念,艺术家的某些职责也因此被界定在为"自然"存亡而服务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沈勇 《大众科技》2012,14(4):275-277
《印象·刘三姐》深入发掘广西壮族稻作农耕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将长期以来被人类忽视的对自然与环境的审美纳入艺术表演领域,让大自然、环境和广大观众"参与"创作,"参与"演出,突破了传统的、由康德所倡导的被长期尊崇的"静观美学"的审美观念,进入了"参与美学"的生态审美高度,生动地揭示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中"山歌唱和"的实质是天人相谐,阴阳相和,诗意栖居。基于生态美学层面上的发掘,这对今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传播传承和发展不失为一条富有创意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必备的条件。人类利用大自然所赋于的丰富资源,为自己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了其周围的环境,掠夺式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就是其中的  相似文献   

4.
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的。要提高住宅和居住环境的质量,重要的一环就是首先作好住宅及居住环境的设计,从设计方面来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过去我们从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方面考虑较多,而从精神需求方面考虑较少,应该从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来全面满足人的家庭生活需求。同时,不能将住宅看成固定不变的空间组合,应该看到家庭生活方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应建立动态的设计观念,充分重视住宅的适应性与可变性。  相似文献   

5.
广义技术属于实践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范畴,既包括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自然技术,也包括人类改造社会、成就思想的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还包括一切非生命物质所具有的自在技术和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本能技术。自在技术、本能技术、自然技术、社会技术、思维技术是技术的五种基本形态,彼此之间是阶段性与连续幢、历时升迁发展与共时互补作用的关系,一起构成广义技术的实在内容和完整结构。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环境关怀视角浅析古希腊"有限"自然观。文章认为,古代希腊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景是有限的,而在近代力量型科学的影响下,自然观逐渐演化趋于无限,在无限的自然观中,人类中心主义、技术理性论汹涌而来,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剧烈激化,在环境问题严峻的当代社会,反思近代以来无限观指导下的自然科学范式,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对待科技、人类与自然,从而构建生态友好型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根据"生态利用"原则而组织起来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它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方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当代和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苏启悦 《科教文汇》2010,(20):77-78
在"人类利益是终极而唯一的价值"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人与自然的冲突变得空前尖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不但直接危及人们的健康生活,而且也制约了社会的良性发展。故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点战略,而保护环境又是这一战略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教育,应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重新定向,向学生传播环境关怀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本文深刻地分析了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了更加科学全面的未来医学模式———"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如下重要观点:所有后天获得性疾病均由环境因素所导致,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因素致病远比社会因素致病的比例大;自然因素导致躯体性疾病,社会因素导致心理性疾病;心与身的疾病可相互传导;医学模式要强调人与环境的整体统一,应兼备疾病防治的双能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     
《西藏科技》2005,(6):64-64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因此,环境保护也就是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就环境的维持和改善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和进行的积极活动。  相似文献   

11.
由现代技术及其应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性的价值危机其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自然、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统治。技术理性因其所具有的无可抗拒的生产效率和能顺应任何目的的纯中性的工具化意味而蕴含着强烈的统治逻辑。正是这种统治的逻辑使现时代的人丧失了其批判和超越的维度而沦为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技术理性的全面统治必然导致人的自由的全面丧失。人性危机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危机。只有借助"审美思维"超越技术理性的对象化思维,人类才能彻底摆脱工具性的存在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一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另一方面人类过度征服自然的行为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使人类自身也面临自己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我国过去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环境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突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境的潜在问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土资源,人类数千年文明史都与其关系密切,但是自从近代以来,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水土流失也成为各国发展所产生的弊病,所以政治水土环境也已经成为现代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生态自然修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善加利用则可以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水土保持和生态自然修复的概念入手,总结了在未来阶段的技术要点说明了一些可行的技术措施,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好的环境能够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治理环境问题,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维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因技术对生存世界的重塑及其目标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技术首次使人类有机会改变自身的自然本性提高生命质量,以控制和完美自然及人类,重塑生存世界.但另一方面,生命进一步非神圣化所带来的社会平衡性的破坏,引发了生命客体化、人种单一化、社会退化等问题.人类在获得类似上帝般创造生命的自由的同时,有丧失自己类本质的危险,应寻找个体完美与社会关系的平衡点.基因技术目标选择的基点,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彼此之间更加密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密码与军事     
大自然万物均有其内在的规律。这规律,便是密码。科学赋予人类的使命是探索、认知、破解自然万物的密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却被各种密码所包围。人类的种种活动需通过编织各种密码方能完成。没有密码,人类甚至无法相互识别。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化繁为简地认知世界,但在自己的世界中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复杂万变的密码之网。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万物均有其内在的规律。这规律,便是密码。科学赋予人类的使命是探索、认知、破解自然万物的密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却被各种密码所包围。人类的种种活动需通过编织各种密码方能完成。没有密码,人类甚至无法相互识别。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化繁为简地认知世界,但在自己的世界中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复杂万变的密码之网。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万物均有其内在的规律。这规律,便是密码。科学赋予人类的使命是探索、认知、破解自然万物的密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却被各种密码所包围。人类的种种活动需通过编织各种密码方能完成。没有密码,人类甚至无法相互识别。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化繁为简地认知世界,但在自己的世界中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复杂万变的密码之网。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万物均有其内在的规律。这规律,便是密码。科学赋予人类的使命是探索、认知、破解自然万物的密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却被各种密码所包围。人类的种种活动需通过编织各种密码方能完成。没有密码,人类甚至无法相互识别。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化繁为简地认知世界,但在自己的世界中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复杂万变的密码之网。  相似文献   

20.
宋伟 《软科学》1991,(1):1-4,19
<正> 技术论是研究技术系统运动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技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总结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从而为人类实现对自然与社会更为有效的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