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古钱受人喜爱、收藏、争购,便有人作伪牟利。作伪的手段主要有:翻砂:以真古钱为模子,进行翻砂浇铸。然后刮磨、添锈,与真钱甚肖。有的熔古钱浇铸,连铜的成色也难鉴别。笔者曾在文物市场地摊上见到一大堆“崇宁通宝”大钱,锈色斑斑,细看笔划棱角分明如一,显然是同一模子里伪造出来的。也  相似文献   

2.
古代不少好玉之士,对沁色的研究确有不少精辟之处,但也有相当多的以讹传讹的说法流传下来。现代人面对这些说法,企图通过认真的科学态度加以认识。但,一些想当然的所渭专家,不借助专科知识,总以一知半解的方法,给沁色做出武断的解释。比如“寿衣沁”便是一例。图1是陕西省扶风县召陈村出土的西周双龙纹玉环,上面有古玉书中形容的微发紫色的“寿衣沁”。古人认为是“寿衣”的色沁入玉里;而现代不少专家都认为,所谓“寿衣沁”是含有高锰酸钾的锰矿物沁入玉体使然。其实自然界的天然锰矿,只以二氧化锰的  相似文献   

3.
朱纪 《收藏界》2012,(10):32-37
玉之有沁,成因复杂,尤为难辨,古今言沁者,名目繁多,措辞闪烁,故界定飘忽,如下所列,非已确立,资料所及,语词所陈,实为探讨所指,此录。"沁"字可解释为吸收或渗入的意思,玉的沁色是因玉器埋入土中,经千百年受底层各种不同性质的矿物质作用以及各种不同化学成分浸扰,表皮的  相似文献   

4.
李惠新 《收藏》2009,(4):84-85
“糖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玉沁状。凡是淡褐、红褐、棕褐或深褐的古玉沁色,通常都可以称之为“糖沁”。就如人们习惯于将黑色沁称为“水银沁”一样,“糖沁”其实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通俗化的叫法。如果同样以色感来表述,那么“糖沁”也便是褐色沁的一种别名(图1)。本文以出土殷商至西周古玉为例,对古玉“糖沁”的成因、性状及辨识要点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5.
名家赏玉     
此件玉猪,形体修长,作卧伏状,鼻端上翘,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器受沁,采用“汉八刀”琢法,寥寥数刀,即形神兼备。,.r·红山文化玉鸽·高5.8厘米玛瑙,造型精致。包浆明显,温润亮泽。·汉玉蝉·长3,8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玉质不明,黄褐色沁。在背脊、翼缘部用细线雕出边线,翼上刻翼脉。此蝉雕琢工细,写实。长14厘米玉呈青白色,有结,虎呈卧伏状,虎面部呈黑色,圆目,身以双勾钩线饰斑纹,圆雕,雕琢细腻,虎臀部沁色。一月‘曰........一长14.8厘米青玉,玉受沁,用坚硬的玉石片形琴具,以手工推琢刻划而成的阳线,雕琢出三条…  相似文献   

6.
明代玉佛像     
周意杰 《收藏》2014,(2):82-83
南京老友旧藏一尊圈内有名的明代玉佛像,现归笔者珍藏。据老友告知,这尊玉佛原是南京民间发现的,当时玉佛在类似木匣内所盛,被发现时木匣已经腐朽。玉佛为和田玉,玉质白润,整体布满牛毛沁,自然舒展的沁色为玉佛增添了几分优美。这尊玉佛的形制较为少有,发髻呈三角形;右手持至胸前。左手下垂,  相似文献   

7.
金申 《收藏》2015,(5):138-143
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青铜器、书画、瓷器等各种艺术品作伪兴盛,所谓六朝时代的伪造铜、石造像也一时涌现,迎合了文人墨客以及洋人的口味。其作伪方法也不外乎以真品翻模、凭空捏造、移花接木、加刻伪款等。内中在真品佛像上加刻伪款之作伪方法,在笔者此前发表的文章中也举出数例。此后一直留心,至今陆续又有所得,现一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4,(9):161-161
黄玉葫芦挂件 此挂件玉质温润,色泽明亮艳丽,形态憨喜可人。沁色自然入骨,采用圆雕工艺,加之存世稀少。十分难得!黄玉自古为国人喜爱,上自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有一块黄玉为荣。故黄玉一直为收藏投资热门品种!  相似文献   

9.
古方 《收藏》2008,(7):72-77
1.对于古玉之沁色的认识,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一些鉴定会上,为什么有些专家硬是将新疆和田白玉雕件上的水银沁说成是什么“火烧斑”(意为烧糊了)、“狗血玉”,难道当今作假真的不计成本?  相似文献   

10.
《收藏界》2007,(8)
随着钱币收藏者队伍的壮大,中国钱币作伪的数量和"质量"又有了新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追踪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大量作伪事实,其中使人上当最多、受害最甚的作伪事件有更进一步疯狂发展的趋向。因此有必要给予揭露,以引起同好的注意,加强防范。前年开始,北京某古玩市场有售整  相似文献   

11.
女性的型体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的审美观,是受时代风尚影响的。原始时代,女性的形体美表现在生育力强——乳房丰满、臀部大、肌肉粗壮;封建时代,盛唐以肥硕为美,明清以“人比黄花瘦”为美;历史上还曾经出现过一种病态美——法国以腰细为美,中国以脚小为美。然而在现代社会,女性型体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潘深亮 《收藏界》2010,(2):91-95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书画作伪先后出现了两次高潮,瓶且一次比一次厉害,其作伪范围之,作伪手段之高,伪品数量之大,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书画作伪,由来已久,早在晋唐时期就已出现。到了北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古玩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形成我国书画史上第一次作伪高潮。到了元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衰退,书画作伪曾一度呈下降的趋势,但作伪之风并未停止,保留至今的伪作还不少,尤其是钱选、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等大名家,有关他们的伪作还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4.
张懋锫 《收藏》2011,(7):90-93
自从有了收藏这个行业,作伪也就随之而生,特别是在收藏热的当下,伪品泛滥于市。作为收藏的重要门类—青铜器,无可厚非成为作伪的首选对象。面对高科技介入,作伪技术如虎添翼,顿时难倒了许多"专家",迷惑了一大批收藏爱好者。  相似文献   

15.
“拉丁美后”詹妮佛·洛佩兹以燕麦粥加些葡萄糖和香蕉来作为瘦身养生之道,她说:“每天早上吃燕麦粥,可以补充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而且准备容易,更是一大优点。”不过,拥有魔鬼身材的她也承认,很难抗拒比萨的诱惑,每次吃完高热量的比萨,都让她又悔又恨。  相似文献   

16.
崔美华 《收藏》2007,(4):82-84
我国书画作伪的历史,一般都认为肇始于晋唐时期,其依据源于唐人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书载:“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又是末年遒美之时,中世宗室诸王,尚多素嗤,贵游不甚爱好。朝廷亦不搜求,人间所秘,  相似文献   

17.
徐辉 《收藏》2008,(6):159-160
书画作伪古已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出现书画赝品,明清和民国时更是达到了作伪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因政策方面的原因书画伪作曾一度销声匿迹。近十余年来,随着国内收藏热的兴起,书画作伪卷上重来,尤其是艺术品拍卖市场设立以来,书画拍品的高额利润给作伪者打了一支兴奋剂,致使赝品层山不穷,充斥市场,其花样之翻新,手段之众多,伎俩之丰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书画作伪,较之明代,有增无减,到晚清再次掀起高潮,其作伪手段、地区等又有所翻新和拓宽,造成真伪掺杂的混乱局面。对此,《书画说铃》一书有所阐述(不录)。此文只对其辨伪方法要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朱纪 《收藏界》2012,(11):34-38
(接上期)沁相古玉久埋地下会出现种种变化,玉的有些外观和内在变化并不是矿物化学作用所致,甚至不是沁。古人不明其究竟,或者加以神秘化,或者出自主观臆想,让人不知所云,知其成因的尚可理解,一些似沁非沁的玉色变化还必须依据现代的科技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的详细资料来认识辨明。玉的变化在此姑且称它为沁相。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受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其艺术性古已有之。面对当今武术发展的瓶颈,对武术的艺术性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艺术学的视角诠释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解读武术的艺术内涵,发现武术的艺术魅力。研究表明: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武术演练和攻防是肢体的线性表达;中国武术的线性美表现为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和流动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