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文计数影响因子(ACIF):期刊评价的新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期刊质量的评价主要依赖于流行的ISI期刊影响因子,包括期刊影响因子(JIF)、及时指数(IIx)、H指数等.其中JIF应用最为广泛,但JIF主要针对期刊整体引用情况,对具体论文的引用率关注不多,这就造成了某些作者本身的论文被引用率虽很低,但却能从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中获得荣誉的不公平现象."论文计数影响因子(ACIF)"用于根据论文被引用情况而对期刊质量进行评价,这种新的ACIF指数定义为本年度被引用的论文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间所出版的所有源项之比.分析比较发现,ACIF值越高,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就越多.ACIF指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评估期刊质量的工具,尤其对于那些有相同或类似期刊影响因子(JIF)值的期刊,ACIF更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同时,利用ACIF可以合理、公平地评价研究者的论文水平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全国轻工院图书馆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分析险国轻工高校图书馆原版期刊的预订情况和分布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期刊是文献计量学的统计结果,是自然科学论文分布的现实反映.核心期刊评价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期刊的管理,提高期刊质量,推动期刊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主要特征及核心期刊评价方法,并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评价系统提出了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CiteScore和《期刊引证报告》(JCR)期刊评价体系收录期刊的异同进行比较,并分析CiteScore对期刊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潜在影响。【方法】 对CiteScore 2016版及JCR 2015版收录的期刊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者在期刊收录范围、相互覆盖程度、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影响力排名分区的差异,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在2个评价体系中的表现。【结果】 CiteScore和JCR所采用的评价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类似,对期刊影响力的评价结果总体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CiteScore和JCR将并存一段时间,并推动完善国际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5.
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利用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外文原版期刊是当代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信息传递服务是改变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收藏工作中出现的价格高、利用率低的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期刊影响因子和网络影响因子与科技期刊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符敏慧  张健兰 《情报杂志》2004,23(8):120-121
影响因子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介绍了几种影响因子的概念及意义,并探讨了电子期刊及期刊网站的特殊 评价指标,指出了使用影响因子评价期刊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新的期刊整体投稿文章水平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数值拟合,以期对期刊进行合理的评价。结果表明:期刊评价新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期刊文章水平由高到低的被引频次一般规律;模拟的“基线”截距值可以反映期刊发表的文章水平,并进行自我比较和评价,也能在同学科期刊之间对比;期刊提高影响因子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优选并适当减少刊出的文章数量,即减少可被引文献量,尽可能提高对热点问题稿件的发表数量。该方法有利于期刊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整计划。  相似文献   

8.
基于PageRank的期刊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构建了适用于期刊引用网络的PageRank算法,利用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分别计算了包含期刊自引和排除自引的1723种统计源期刊的PageRank值,并与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期刊的流行性和权威性特点把期刊分成了4个区域;重点探讨了化学类期刊的PageRank值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并深入讨论了PageRank算法用于期刊评价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期刊选订的模糊决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谭观音  李继宏 《现代情报》2003,23(9):149-151
本文在分析了期刊订阅影响因素、建立期刊订阅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教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构造了高校图书馆期刊选订教学模型,为高校图书馆期刊订阅的科学决策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期刊影响因子的学术质量表征意义与对论文投稿、稿件遴选的积极导向作用,非学术因素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属性与相对性以及单篇论文的被引证次数与学术质量评价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深入讨论了如何正确看待和合理运用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王岩  刘雅娟 《科研管理》2001,22(1):133-138
本介绍了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尝试了在引分析中引入期刊影响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并分析了论评价中的存在问题,认为引分析可作为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期刊影响因子也是目前一个可用的重要指标,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该尝试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以期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2.
科学利用期刊评价指标 努力提高军校学报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正确认识和利用期刊评价指标,以2006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12种军校学报的期刊评价指标,通过与地方同类大学学报相比,指出了军校学报的差距及产生的原因;最后就如何科学利用评价指标、进一步提高军校学报办刊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化的电子期刊数据库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萍 《现代情报》2008,28(5):180-182
对电子期刊数据库进行评价分析,并研究电子期刊对图书馆期刊管理和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期刊累积影响因子与年度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期刊累积影响因子(cumulative impact factor,CIF)与年度影响因子(annual impact factor,AIF)应用于期刊评价的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14种眼科学SCI来源期刊,分别计算各期刊不同时间窗口的CIF。以期刊问卷调查评分(SQJ)作为期刊真实影响力的近似标准,比较CIF与AIF的期刊评价效果。【结果】 AIF与SQJ呈高度正相关(r=0.811,P=0.000),CIF与SQJ的相关度除了9年累积影响因子(9CIF)和10CIF低于影响因子外,其他时间窗口的CIF与SQJ的相关度均高于AIF,4CIF、3CIF与SQJ的相关度最高(r=0.930和0.916,P=0.000)。【结论】 在期刊评价中CIF优于AIF。对眼科学期刊来讲,4CIF和3CIF是最佳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相对影响因子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化学、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三个典型学科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可用于不同学科期刊间比较的相对影响因子的新概念,并用2002年JCR数据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期刊的相对影响因子具有普适性和可比性,能较客观地反映不同学科科学期刊的相对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的意见   总被引:36,自引:19,他引:36  
概括介绍了国外学者近十年来有关期刊质量评价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国际上学者们对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所持的不同观点,概述了影响因子的不同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子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SJR指数研究及其与影响因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分析了影响因子的不足之处,然后介绍了SJR指数的原理和特征,将其与期刊影响因子各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比较.通过2007年的实际数据对这两项指标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比对分析,总结了两者在期刊评价中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熊晓英  刘琼 《科技通报》2012,28(3):177-181,185
以材料科学类期刊为例,对影响因子与被引半衰期等其它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片面强调影响因子所带来的偏差与危害,讨论了如何综合利用JCR的各项指标对科学期刊进行正确评价的问题。提出了分别对待不同性质研究领域的主张,即时髦领域主要看影响因子、兼顾被引半衰期,经典领域主要看被引半衰期、兼顾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因子百分位(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JIFP)在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中的局限性。【方法】 通过JCR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结合JIFP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揭示JIFP的局限性。【结果】 JIFP的数值过于依赖学科规模;JIFP过分强调影响因子排序而掩盖了影响因子数值的差异;同一期刊在不同学科的JIFP差异明显。【结论】 JIFP应用于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具有明显局限性,应慎重使用JIFP进行期刊跨学科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以CSSCI来源期刊网站为研究样本,应用链接分析方法,利用搜索工具site explorer得到相关网站的链接指标,并将其与期刊排名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了期刊网站影响力评价的链接特征指标体系,为期刊网站的优化和完善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