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发现,头顶上的天这片天可以蓝得如此美丽,醉人。整天像一只工蚁一样存拥挤的校园里忙碌,眼睛习惯了往前看黑板和往下看白纸黑字,竟错过了每一天免费的风景。这次也是一个人躺在寝室的床上,眼睛无意间追到了窗外怡人的光亮,那是北方随处可见的高大的毛白杨,青绿的叶片正面光滑可鉴,反射着阳光,每瓣叶尖部仿佛坠了一颗钻石,光芒闪耀。那一排树  相似文献   

2.
记者在采访中,要想获得新闻报道所需的事实,一靠嘴巴,二带眼睛,嘴巴和眼睛在采访中相辅相成,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有时候,看比问更重要,更能抓住新闻。观察,是新闻采访时必备的功夫。一、观察人物表情,抓住他的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3.
坚硬的荒原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苍穹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相似文献   

4.
《新闻天地》2004,(4):50-53
2004年3月22日,“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留尽了最后一滴血。他那总是漠然的表情和一双看似蒙胧实则幽深的眼睛,如同一口岁月的老井,装满了太多的内容。而如今,这口井已经归于沉静,却不沉寂。因为,他的死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相似文献   

5.
贾樟柯  菁菁 《出版参考》2004,(12):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6.
骑兵连     
《全国新书目》2013,(8):51-53
节选:传说之马 那声马嘶是在太阳拱破晨雾时响起来的,成天在睡梦中隐约感到有一片蹄声滑过。马蹄碎乱不堪,时而从他的心口越过,时而撞在他的身上。他感到内心剧烈疼痛,好几次都从梦中被那匹马惊醒。他坐起来,寻找着那匹马的声音,可是那声马嘶却总在他醒来时消失,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似的。那匹马在梦中的样子,很怪也很忧郁。它的目光如电,闪射着尖锐光线。成天一想起那双眼睛,就有些莫名的心惊。他相信梦中见到的马匹是真的,因为奶奶说过,  相似文献   

7.
南曲歌者     
闰刚 《湖北档案》2001,(4):28-29
见到那一本厚厚的南曲歌集,已被袅袅的柴烟薰得焦黄.翻开扉页,就在一排人名中瞧见了他的大名,也似见了那张苍老的脸.  相似文献   

8.
沙特印象记     
说起利雅得的热,真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室外有摄氏四五十度,太阳下站一会儿都吃不消。这么热的天身上却没有汗,原来有一点儿汗马上就蒸发掉了。不但是热,还非常干燥,大沙漠的那种干燥,以至于连苍蝇、蚊子都吃不消,极少见。这个时候,最盼的就是能找棵树,能在树阴下躲一躲。天哪,哪来的树啊!偶尔能见到几棵小树,也是用水管通到树根。不停地放水浇,树才能活下来,所以要鉴别谁家钱更多。  相似文献   

9.
记者在采访中,要想获得新闻报道所需的事实,一靠嘴巴,用嘴巴提问;二靠眼睛,用眼睛观察,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有时候,眼睛的功能和作用甚至比嘴巴的功能和作用更大、更强。一个记者的观察能力如何?是明察秋毫,还是见怪不怪,是眼观六路,还是目光短浅,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写出有力度、有深度,既生动又形象的好新闻来。因此,观察必须讲究方法。一、观察人物,视其表情  相似文献   

10.
生活的意境     
杨鉴 《出版参考》2010,(6):43-43
同样是希望,在乐观者和悲观者的眼中,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同样是人的意识,也有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区别。同样一个星空,同样是个星座,同样是颗星星。悲观者会愁眉苦脸地说:自己为什么就没太阳那晶莹的灿烂呢?为什么也没有月亮的皎洁呢?而乐观者则会喜笑颜开地说:既然自己成不了那灿烂的太阳,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发现,头顶上的天这片天可以蓝得如此美丽,醉人。整天像一只工蚁一样在拥挤的校园里忙碌,眼睛习惯了往前看黑板和往下看白纸黑字,竟错过了每一天免费的风景。这次也是一个人躺在寝室的床上,眼睛无意间追到了窗外怡人的光亮,那是北方随处可见的高大的毛白杨,青绿的叶片正面光滑可鉴,反射着阳光,每瓣叶尖都仿佛坠了一颗钻石,光芒闪耀。那一排树的叶子拉拉茬茬彼此交错连结就是一堵钻石墙。树尖往上咫尺就是蓝得通透的苍穹。纯净,无暇,人世间再美丽的蓝宝石也比  相似文献   

12.
报界曾有“三步五秒”之说,说的是读者到报摊购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瞥一眼,买不买,就看有没有他感兴趣的信息。这时,被称为新闻“眼睛”的标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雪地上的脸 那次,我们玩疯了,在尺深的雪坡上打雪仗、摔跤。也不知谁出的主意,我们筑出了一个长条形的“雪案”,每人屏一口气后,在上面按十秒钟就按出了自己的嘴脸。那一排七八张脸,脸脸逼真,鼻翼或嘴角似乎还动呢。大家互相欣赏挑剔彼此的“雪脸”,一直合不得走,甚至有人说能否把它们切下来带回去。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夏天,当我第一次看见白岩松在电视上露头时,心里当即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抵触,他那张硬梆梆加紧绷绷的脸实是既严厉还不好看,于是心里顿生偏见,接着又看了几回电视仍然觉得他很不顺眼,于是想也没想随笔就在南方一家大报上点着名把他恶损了一通。眼光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还另有一位外地观众也跟我一样眼浅,他当时一见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露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一张明信片寄到白岩松手上,上面这样写:“每天早上都看见你那张哭丧的脸,之后弄得我一天心情都不好。”一个初登电视门槛的毛头小伙,心里哪受得住这般…  相似文献   

15.
语录     
《新闻世界》2006,(6):13-13
“从飞是高尚的,他没有错,错的是人们把他当成了太阳,但他实际上不是太阳。”——慈善大使从飞去世以后,一场关于他善举意义的讨论在互联网上风起云涌。  相似文献   

16.
镜头、作为进行构成的素材,比大理石还要坚硬。这种抵抗力量是它所特有的。镜头变为完全不可改变的事实的倾向,是扎根于它的本性的。——S·爱森斯坦在英国影电《相见恨晚》中,当男主人公赶到火车站去和情人告别时,镜头是这样来表现的;先是他的胎部特写,他的眼睛沿车厢窗口寻找着。他越来越紧张不安的面部表情。接着,一道道光影越来越快地掠过他的脸;他完全失望了,眼里涌出泪水。在上述镜头中,没有直接表现车厢和要找的人,而是用了一系列的固定镜头反衬这一内容。这样处理,显然不符合完全写实的要求,但它所强调的感情色彩已经成功地弥补了这一点,使观众更加认识了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报纸的一张脸,在传媒语言飞速进化、表情越来越生动的当代.军报的表情似乎依然有些僵硬,那些本可以活跃起来的表情肌还是懒得一动。  相似文献   

18.
柳白 《青年记者》2001,(1):12-13
他决不是那种一见面就让你感觉书生气十足的人:高高的身材,一脸络腮胡子,一双不大不小、却略透出狡黠的眼睛,再加上愤怒之时甚至粗俗地骂爹骂娘和那让人捉摸不透的忽又时髦忽又落伍的着装,他给人的印象更像个侠客。但这个侠客,你若接触久了,那豪爽,那气魄,当然也包括那柔情,就会令你深深地感动。而我与之交往日深,最看重他的倒不是什么豪爽、气魄之类,我总觉得,只要他出现在我面前,  相似文献   

19.
刘征 《湖北档案》2004,(12):28-29
张其军是位非常帅气的老人,高大的身躯,挺直的腰板,满头银丝整齐地梳向脑后,这位出生于1928年、从事新闻摄影50多年的老居然没有一丁点儿老态。或许是长期从事摄影的缘故,他的气质里更多是艺术家的风格。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一双特殊的眼睛,观察并记录下湖北的历史,至今他所拍摄的照片仍然成为国内各大报章争相使用的珍品。  相似文献   

20.
贾樟柯 《出版参考》2004,(35):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