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不作谓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处在谓语位置,则活用为动词。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例1中的“蹄”用作一般动词,译为“踢”;例2中的“肉”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长肉”;例3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一般不能用来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出现在谓语前面,它要么是用作主语,要么就是活用为状语。例如:4.其一犬坐于前。(《狼》)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特征是一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性质和语法特点。初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下面几种:1.名词用作动词。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三章(域:限制)②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始得西山宴游记》(际:连接)  相似文献   

3.
初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较多,现归纳如下。1 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可译为:“像……一样。”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2)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可译为:“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可译为:“向……。”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同现代汉语相比,词性用法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为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名词的活用是很普遍的,必须善于辨析、判断,才能准确地理解语意。一、名词的使动用法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做朋友)。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在不少古汉语的著作中,在大中学的古汉语教学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以下简作“活用”]已被列为重要的内容。对活用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目的在于探讨活用能否成立。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的:一是定量,一是定性。结论是:活用很难成立。不揣浅陋,献疑如次。对于活用问题,首先就是活用词有多少?这就需要定量。根据活用理论,搜集了一些活用词,计得548个,①用例3518次。其频率是:  相似文献   

6.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的认识不尽统一,这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词类活用作深入探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曹先擢先生说:"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一、名词用作动词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2.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3.用一个状动…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许多学生面对繁杂的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而无从下手,久而久之,词类活用成为学生头痛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其实,复杂的词类活用也并非无章可循,只要我们删繁就简,找到其中的规律,就能有效地解决文言文的一大"心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古汉语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几套高校教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比较 ,谈了如何对待及如何判断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判断用法是手段,翻译意思是目标,而语法成分分析法是判断词类活用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2.
郑丽利 《教师》2010,(13):71-72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许多学生面对繁杂的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而无从下手,久而久之,词类活用成为学生头痛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其实,复杂的词类活用也并非无章可循,只要我们删繁就简,找到其中的规律,就能有效地解决文言文的一大“心病”。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向来是高中语文中的难点。老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生涩复杂,甚至有些学生还无法掌握词类活用的含义是什么。因此,需要从词类活用的含义进行辨析,分析当今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所包含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一、词类活用的含义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小就知道每个词语都有其自己的定位分类,当确定该词的词性以后,该词在所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早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去了。学习文言文,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大大提升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文言文表达方式十分精简,能够提升我们在现代汉语方面的创作能力。本篇论文深入研究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希望借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也希望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教学郭洪印文言文作为语文这门基础课中的一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虽不大.但难度较大。就文言文的教学来说也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谈一谈文言文中常见的,而现代汉语中则少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的教学。词类活用的重要内容是“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6.
浅谈如何辨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比如常作句子主语、宾语和定语的名词,进入叙述句后有时却作丁谓语,表示一种动作或行为;有时却占据状语位置,承担起修饰动词的任务。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有时也处在它本词性不刻处的语法位置上,有的表示动作行为,有的包含了未出现的中心词的含义。语法上把这种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词进入句子后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的用法叫做“词类的活用”。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往往把句意搞错,有时还会影响到对整段意义的理解。 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它的规律,使之化繁为简,辨析词类活用同样也有其规律可循。 汉语作为全民交际的工具必须具有稳定性,否则语言就会失去它的表达作用和交际作用,整个社会都将陷入混乱之中。这个稳定性突出体现在语法结构上。汉语结构的基本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状语,定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这个基本规律自古至今都是这样。它一直完整地传承到现代。按照心理学上的迁移理论,一个初步懂得现代汉语知识的人,就已经基本具备了寻找和掌握这个规律的基本条件。不妨先看看两个例句:  相似文献   

17.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一个名词、形容词或是动词被活用时,词义也将有所变化。在文言文中某个词如果按通常的词义难以解释得合乎情理或翻译不顺畅通达,就要考虑词类活用了。识别词类活用,要从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也可以从语法和词汇两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课本中有“词的活用”的有关提法和例句,那么,究竟是“本用”还是“活用”,是“词的多义、兼类”还是“活用”,“名词用作状语”是不是词类活用,以及如何看待词义的古今差异等问题,均需认真对待,中学言教学中应该慎用“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9.
词类活用这一考点,在高考文言试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考生在文言文备考复习中应根据词类活用的种类结合课内教材选文的例句进行识别,然后再结合课内课外典型例文中的例句进行识记、分析、理解的迁移。  相似文献   

20.
正文言文中,某一词属于某一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责"也有一定的分工,如名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做谓语,形容词经常做定语、状语、谓语等等。这方面文言文和现代文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文言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而灵活运用,不过这种活用只是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就没有这种功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