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批判与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杰出思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划了未来和谐的美好社会。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坚实物质基础;第三,和谐社会本质是社会基本矛盾自身的调和;第四,和谐社会表现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上,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倡社会和谐”的主张进行了扬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和谐社会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最高境界是“自由人联合体”,要达到社会和谐必须以高度的社会生产力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同一切的唯心史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是在变革中国社会的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历史性的理论建设目标。在推动唯物史观中国化实现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立足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使其理论内核得到“再创”、理论形态得以“改铸”,而使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改造中国”的“指导规律”,他为传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作出了多方面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和研究,存在着两方面的缺憾:一是对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偏颇理解;一是对法、法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不够,更不用说对法制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前者的缺憾,在实践上造成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上的一些偏差;而后者,在实践上造成“以法治国”观念的淡薄,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的“跨超”发展与正确的法、法律的制定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往我们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认识不够。这些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由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局限在一般抽象的概念上,不深入研究人类的历史造成的。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理论,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不同道路及其原因,从而加深对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基于“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1]这一要求,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必须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进行认识和把握。而真正的唯物史观离不开科学的实践论,“(唯物史观)正是以揭示人的实践本质或实践的人学本质而给历史以客观的承认、尊重,从而发扬了人类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优良传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阶段,成为‘新唯物主义’”[2]。笔者结合近期执教的“秦汉史专题复习课”内容,从马克思科学实践论的视角阐述人与时间、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它改变了历史领域内唯心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坚持唯物史观就要用唯物论来解释全部历史,这是坚持唯物论的彻底性的需要,也是如实反映人类历史本来面貌的需要。坚持历史观的科学性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整体性和必然性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与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出,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唯物史观又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所处的时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依据唯物吏观,总结历史,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历史、史学互动,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之共识,这将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与史书编纂,将会在10个方面主导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即历史编纂、理论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研究、地方志及《中华一统志》纂修、中国史学融入国际学术、世界公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史料整理及数字化、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突破、新学科的兴起、唯物史观的新阐释与史学的自觉反省。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研究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功能及其运动发展的进程和规律的历史本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下面就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为例,梳理“唯物史观”的历史脉络,透过唯物史观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应用状况,探究历史事实与...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是把马克思脱离思辨哲学,转向研究经济问题,提出“市民社会”、“私有制”等重要范畴,看作是马克思形成唯物史观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笼统和宽泛,不能准确地反映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真实的理论进展过程,以及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特征。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早期劳动思想的剖析,说明这一思想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世界历史"是唯物史观的主要范畴,也是马克思分析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及其未来走向的方法论范畴。通过分析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探索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存和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体系中,实践无疑是其最根本的原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份重要理论文献里,马克思把这一思想阐释得尤为明晰。因而,对“实践”范畴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也是全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的根本性的基石。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逐步深化和现代性进程的加速,实践的内涵也正在不断扩展和拓宽,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这一范畴理解为“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样一个水平上,而应当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这才是科学的和符合真理发展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前提,从实践与生存两个层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脉络。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科学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人类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正确理解和诠释,是我国正确处理当代国际纠纷、探讨国际问题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深入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劳动分工理论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不外是一部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而分工又是劳动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正是研究了分工范畴的历史作用,促使他从异化劳动向唯物史观过渡,并为创立和深化唯物史观作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有着全新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的,而“推广应用论”作为一种主观逻辑是不能科学地说明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来看,“推广应用论”的逻辑也曾是被马克思所“使用”的,但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这种逻辑最终又被否定了。因而,它并不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思想理路。本文通过揭示“推广应用论”的理论困境,说明“推广应用论”在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上的局限性,从而为唯物史观“正名”。  相似文献   

17.
历史科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中最一般的过程和规律,它为历史科学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史学王作者只有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才能在具体研究中,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科学地阐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就成为准备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课和基本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本文只就其中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作一些概述。一、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基础人类历史从何处开始?人类社会大厦以什么为基础?这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史实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历来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相似文献   

18.
<正>唯物史观就是指历史唯物主义,被称赞为“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历史观[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唯物史观使历史具有科学性[2],它是人类认识历史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正确史观(见图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史观具有重要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彰显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关注课程时代价值,规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历史教师的研究品质。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地位,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和培养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理解的深度,发展思辨、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明森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的恢复是从清理思想路线开始的。邓小平从是否坚持唯物史观的高度批判了“两个凡是”。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引发的一场大讨论,从根本上摧毁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念,恢复了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在他的论著中系统地介绍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分析了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建立在他的信仰之上,也是他深入研究东西方历史理论的理性选择,因此他对唯物史观的史学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中外各种历史观的批评,李大钊倡导以“新史观”(唯物史观)来解释历史,指导史学研究,创造新的历史和人生。他还尝试以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和原理为指导,对中国上古社会状况、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近代思想和伦理等问题进行初步考察,以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