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庆磊 《新闻世界》2013,(11):27-28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新闻标题是指引读者的"路标"。一个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因此,要格外重视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着力在"平"、"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  相似文献   

2.
张昊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1,(7):301-302
"小报"是"一种社会传播方式,是大众表达的潜在论坛"。"小报"里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离奇故事,正是这种潜在论坛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小报"中有不同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各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现状。本文从"小报"中最大的卖点——女性,来讨论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小报"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倪沫 《东南传播》2011,(2):112-113
民生新闻要突破选题狭窄、内容琐碎、部分节目操作流于庸俗的瓶颈,宜用好"大题小作"和"大题小作"的辩证法,即运作宏大选题时宜寻找或策划最佳切入口,用生动的故事见微知著反映大主题;报道"小题"时,宜加强媒体的理性介入和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小选题背后的意涵,使得报道体现一定的深度,发挥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从而让观众在"消费"这些"新奇特、假丑恶"式的市井琐闻时,能带着一定的价值判断来看待和接受。大题之"大",大在选题的视野和层次的宏观;大作之"大",大在选题操作中对意义和内涵的提炼、提升;小题之"小",小在选题的贴近和家常;小作之"小",小在选题操作中的最佳切入口。"大"胜在宏观和深刻,"小"胜在亲切和感性。在民生新闻中,"大"与"小"相辅相成,新闻若能在"大"与"小"之间找到平衡点,或由小而大,或由大化小,就能达到殊途同归、生动与深度并存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章炜 《新闻世界》2012,(4):19-20
在"新闻战"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愈演愈烈,获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对于记者来说,在"同质"新闻中寻求"另类"表达也许是让"二手新闻"活起来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二手新闻"的"另类"表达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5.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6.
宋祎凡 《新闻世界》2012,(7):226-227
按照"拜物教"的原意与马克思后来的阐释,通过"阅读拜物教"的概念可以反映高校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阅读中"观念与现实的分离"、"虚假的阅读经验"以及"虚假的个人观念"三个方面。本文认为,在现有社会环境压力下,有关针对改善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对策"在这样一个阅读时代只会治标不治本。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通讯员的稿件能否被报社采用,关键在于它能否在"第一时间"被编辑看中。一些编辑坦陈道:目前通讯员的自发来稿,许多是因为"第一印象"不佳而被扔进了废纸篓或电脑"回收站"。所以,通讯员应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稿件的质量,强化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在"第一时间"打动编辑,赢得较高的"印象分",是提高稿件"命中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三峡商报的发展过程中,策划了一批有影响受欢迎的专栏,如"百名律师团"、"商报红娘"、"夷陵骄子"、"万人相亲大会"、"商报小记者"、"商报炒股大讲堂"、"宜昌民生报告"、"万人理财大行动"等等。专栏的成功是三峡商报发展为具有竞争力的传媒的一大秘诀。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尚未从"双汇"火腿所用"瘦肉精"猪肉的噩梦中醒来的时候,天又黑了,2011年4月中旬,"问题食品"与"有毒食品"的家族中再添"新成员"——"染色馒头"。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被曝光在馒头中加入色素、防腐剂,回炉过期馒头,制成"染色馒头"后销售到多家超市。  相似文献   

10.
钱静 《新闻世界》2016,(1):16-18
在参与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典型事迹的宣传中,成功的经验是四个字:"快"、"准"、"深"、"活",值得借鉴的做法有四个方面:"求典型性"、"求报道高度"、"求影响力"、"求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座"与"台"的各自本义出发,分析各自的认知语义基础,然后对比分析二者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例证,对其搭配情况做出解释,最后基于"座"与"台"的各自义项进行合理分析。座"座"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后起字,表示"坐位"或者"坐具"。中国古代最初是没有凳子、椅子之类的"垂足而坐"的坐具的,在较为远古的时代,我国古人都是用"席"的,  相似文献   

12.
张贵君 《青年记者》2010,(18):10-10
自策划新闻,从字面涵义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媒体主动策划的新闻。"故意"和"下意识"的"自策划假新闻"一旦败露,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显然比一般的假新闻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自策划新闻还是越来越多。媒体在经历一次次自策划新闻的"洗礼"后,逐渐"尝到了甜头",这也成为制造"坏新闻"的温床。  相似文献   

13.
张玉芳 《新闻世界》2010,(8):112-113
每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包括全国"两会"在内的各级"两会"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盛会。本文以安徽日报农村版近年来在省"两会"期间开设的"两会民声"栏目为例,着重解析"两会"报道是如何畅通信息渠道、创新报道形式,从而增强"两会"新闻的可读性和"两会"报道的持续性,在竞争激烈的"两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14.
2011年3月1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圆满闭幕。会议期间,"网络问政"、"网络民意"、"网络议政"、"网络舆情"成为参会代表、委员频频提及的"热词"。  相似文献   

15.
与其他行政机关相比,档案局是个"冷单位"、"边缘部门",如果一位从政多年的优秀干部从"热部门"到"冷单位",由"主干线"到"边缘部门",定会引起大家的疑虑:他在这里会干多久,会用心去工作吗?而如果他在短暂的时间里,硬是在这个"冷单位"干得风声水起,使各项工作更上了一层楼,则不能不让人敬佩了。  相似文献   

16.
刘洪涛 《新闻世界》2010,(7):150-152
"公共新闻"在美国从兴起到没落,前后不过十年左右。在"公共新闻"研究进入国内十年之际,本文通过对十年中发表于各类期刊的"公共新闻"研究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公共新闻"研究在中国大陆已经泡沫化,正在走向衰落。这既有"公共新闻"本身的问题,也有领袖型研究者稀少和实践探索乏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党,简称"青年党"或"中青",1923年12月2日成立于巴黎。1924年10月10日,该党在上海创办《醒狮》周报,鼓吹"国家主义",故时人亦称之为"国家主义派"或"醒狮派"。青年党人自己则在1929年8月公开党名以前,以1925年10月成立的"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活动。  相似文献   

18.
李静  梁智 《新闻世界》2012,(7):234-236
重大灾难性报道是我国传媒报道中的重要方面。在媒介仪式视角之外,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生"、"死"、"灾难"和"救援"是符号矩阵中的基本义素,遇难者、幸存者、救援者和非灾区者是主要的行动角色。重大灾难性报道传达出对人本身的关照,参与了人"死"而"被铭记"的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时代新兴技术工具的支持下,创新制造者——"创客"在"创客空间"中形成独特的"创客文化",并发起"创客运动"。由于"创客文化"与现代图书馆所倡导的多元与共享理念相似,因而逐渐被引入公共图书馆领域。论文以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为例,分析了其在功能、布局、资源和服务等方面的特点,显示其在共享多元化创意资源、培养创新制造人才、传播"创客文化"等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田菲 《新闻世界》2010,(5):148-149
以往对"粉丝"的研究多注重对偶像"祛魅"的探讨,本文试图在当前的"粉丝"发展新情况下,剖析"粉丝"对偶像"赋魅"的产生与作用机制,以及由"粉丝"对媒介权威表现出来的抗争活动所体现出的媒介素养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