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平  一成 《新闻天地》2004,(5):48-51
我在重庆市北碚区开了一家保健食品销售店,日子倒也过得清闲自在,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我的生活搅乱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艾滋病报道成为我国媒体的长期议题之一,媒体对艾滋病人的形象塑造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但有些媒体报道并没有正确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反而给艾滋病人打上“艾滋烙印”。这种“艾滋烙印”报道方式,缺乏人关怀和平民视角。  相似文献   

3.
农妇的散文从各个侧面表达了对祖国人民的爱。她的散文既有对故土的思念、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讴歌和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扬,又有对中华民族自身存在缺点的尖锐批评。但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她表达赤子的爱国之情矢志不变。本文通过对农妇散文的评析,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海外赤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4.
梁明军 《新闻天地》2004,(4):26-27,29
2月18日上午,在河南省政府机关大院的操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庞大的记者队伍,正转来转去地忙着摄像和录音,在他们的包围中,省政府秘书长正在向从各省属机关抽调来的76名干部作动员报告:“近几天,省委、省政府雷厉风行,选拔组成了38个工作组,并且经过了认真培训,即将前往艾滋病疫情高发村驻村工作……”9点左右,动  相似文献   

5.
孟亮 《新闻三昧》2004,(8):28-28
两年多来,关于河南省东南地区部分乡村艾滋病疫情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媒体在反思疫情发生的同时,也给予了当地农村艾滋病毒携带以更多的人关怀。然而,读了6月17日《京华时报》一则名为《“艾滋黑三轮”被劝回老家》的报道后,笔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6.
一种药物首次被批准用于对艾滋病的预防。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经济衰退,正在削减对艾滋病研究的资金投入,相关研究机构也不断被精简。人们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加大投入,以打好人类抗击艾滋病的关键一役就像是为了给7月底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艾滋病大会"暖场",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7月16日批准了一种艾滋病预防药物上市,这种名为"特鲁瓦达"的蓝色药片一经推出,媒体就兴奋地宣称,"抗击艾滋病的新时代到来了"。这是自人类发现艾滋病31年来,首次批准一种药物用于未受感染人群的预防。一个月前,FDA刚刚批准了另一个与艾滋病有关的新产品——首个可供人们在家里使用的HIV抗体测试盒。随着这两则  相似文献   

7.
李琳 《新闻天地》2004,(1):32-34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儿女是6-15岁的“艾滋孤儿”,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关爱之家”。这个家庭是怎样组成的?他们如何生活?……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近日走进了这个家庭。  相似文献   

8.
聂鑫森 《网络传播》2009,(12):94-94
数日来,网络上最雷人的事件,应首推“艾滋女”事件,其波及面之广,涉及人数之多,为害之烈,令人震憾。 十月十三日,网络上名为“德利”的博客里,博主“闫德利”自称患有艾滋病,曾与二百七十九名男性有过性接触,并一一公布他们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相似文献   

9.
万凡 《新闻天地》2004,(1):27-31
艾滋病,最初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富贵病,只与上流社会、小资阶层有缘,所以今天还有人把这种病称之为“爱资病”,虽是音译词,却极富隐寓意味。此后另一种论说充斥于市:性是艾滋病的罪恶之源。因而,人们又把艾滋病称之为“爱之病”。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艾滋女”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据报道,一个名叫“闫德利”的女子以“艾滋女”身份发表博文《我的忏悔》,称自己被检查出艾滋病,为自己的滥交而后悔。之后,又陆续发表博文讲述自己被继父强暴、去北京当小姐的悲惨经历,并曝出279个“嫖客”的电话号码。为证明博文的真实性,“她”毫不避讳地贴出艳照和全家福。一时间,“闫德利”的博文和照片引发网站的狂热转载,“艾滋女”成为网友漫骂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温凤鸣  胡钦太 《新闻传播》2009,(12):104-105
10月13日.河北一男子杨某盗用前女友的名字开设了博客,捏造其卖淫、患艾滋病和缥客发生性行为的博文,以及她的私人生活照片。14日“艾滋女”开博曝光性接触者即见诸报端包括我国四大门户网站在内的各网站贴吧纷纷转载杨某博文,同时,电视台也不放过这种吸引大量眼球的机会,纷纷报道“艾滋女事件”。  相似文献   

12.
医生张宁时刻处于矛盾之中。在心底,她坚决反对女性从事性服务;在现实中,她却在不断地教导那些女孩子安全接客的种种办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和过往复杂的弊案有所不同,“机要费案”情节肤浅得可笑。陈瑞仁查案并不难.关键只在于他是否能不留情面追查到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34名艾滋病患者因两年前的一次药物试验向地坛医院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质疑。这件事因有媒体报道又成为热点。事件牵涉到几个方面:贫困而文化水平不高的艾滋病患者;执行试验的医院;负责批准药物试验的国家药监局;伦理委员会,以及提供药物的公司。本刊在对几方进行采访后发现,此项目没有药监局的批文,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疾控中心与美国药物研制公司的一纸合作协议。而负责审查该项目的地坛医院伦理委员会,在这一点上也没有承担起相应职责。  相似文献   

15.
"艾滋女"事件某日,一则新闻突然跳入眼帘:《河北容城"艾滋病女"与279名嫖客发生关系》。艾滋女—嫖客—279人,仅仅这3个新闻要素就足以把人们的神经调动到一起。  相似文献   

16.
杜琛 《中国新闻周刊》2003,(44):56-56,58
杭州警方针对小偷的一次普通治安整顿,揭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的艾滋病群体——“艾滋扒手”团伙。  相似文献   

17.
报纸上刊有一定数量的广告文字。据我所知,报纸广告目前一般是由报社广告科经办的,广告文字的编辑和审定,也主要由广告科来把这个关,于是编辑部也就可能不甚介意了。殊不知,广告文字也是整张报纸的一个构成部分,稍一疏忽,错词和错字就会“漏”了出去,在读者中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这种情形,时有所见。比如,文汇报去年12月4日第四版上,登了福州香料总厂的一则大广告,将“居家旅行,必备良药”的“旅”字误写成“(?)”字。有一个小学生为此查了字典,结果查不到。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21):11-20
在我国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率显著增长的背景下,本研究探索以文化为中心的健康传播模式如何贡献于对这一目标人群的有效干预。研究使用实验法,检验了集体主义文化中关于艾滋病歧视的新闻报道是否唤起有关羞耻与恐惧的第三人感知偏见,以及这种感知偏见对安全性行为的预测效应。结果显示,个体对自我与父母之间的羞耻感知差异越小,越倾向于减少性伴或保持单一性伴,而个体的纵向集体主义倾向是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量。据此,研究提出促进亲子沟通等艾滋传播干预战略,为健康传播如何适应社会语境、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9.
王增勤 《新闻世界》2005,(12):35-36
爱子落难,盲农妇请律师讨赔偿埋下大祸患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蔡堂镇苏双楼村,今年52岁的魏月莺可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她一向心直口快,老爱干些“铲不平”的闲事儿,再加上与生俱来的大嗓门,大伙儿给她起了个稚号叫“魏大炮”。  相似文献   

20.
根据美国病毒基因公司(Viral Genetics,Inc.)的介绍,他们研发的这种被简称为VGV-1的抗艾滋病新药,作用机理是阻止HIV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细胞,使之不能繁殖、破坏,从而使病毒数下降,起到治疗艾滋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