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的外公原名叫何志球,1925年五卅运动时是当时同济大学共青团的负责人、上海学联委员。他晚年一直住在我家,多次跟我谈起当年带领同济大学的同学到南京路示威游行,经历了五卅惨案全过程的故事。外公何志球1904年生于湖南省桃源县,其父早年跟随同为湖南桃源人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到日本留学,参加辛亥革命,后随宋教仁在北京农林部任职。因此何志球在北京上的小学和中学。1919年在京师第四中学参加伟大的"五四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后任湖南省政府顾问、省政协副主席),现年81岁高龄的杨汇泉老人,日前先后两次亲临桃源县档案馆查阅档案。杨老1961年调任桃源县委书记,1969年调离桃源。在桃源工作期间,他曾在《湖南日报》、《人民日报》发表过文章。为了收集第一手材料,整理出自己从政回忆,杨老不畏年事已高、眼疾的困扰,亲临桃源县档案馆,寻找他曾走过的足迹。杨老此次查阅了桃源县委全宗共40余卷以及部分照片档案,复印了200余页。  相似文献   

3.
张伯海经常被人称呼张司长。1987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时设置期刊管理司,他就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调任首任司长。屈指算来,他离任也快十年了,期刊界不少人依然叫他张司长。到底是出于称呼官衔的从众心理,还是认同他为官一任,为期刊发展做了奉献,我没有一一细问。我知道,他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事期刊管理的官员。从到北京印刷学院任教以来,我就喊他张老师。我曾喊他张先生,可以叫他张书记、张会长,觉得还是叫张老师好。记得初到学院办公楼去找他,我好几次  相似文献   

4.
宋教仁,字得尊,号敦初,(后改作钝初,也作遁初),1882年4月5日生于湖南桃源.<桃源县新志稿>载:"宋教仁别号渔父,其留东瀛所自号也."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档案》2014,(1):16-17
正成绩是干出来的,实力是拼出来的,荣誉是苦出来的。从业14年,他冲锋在前,一肩担当,不叫苦累,只为那无悔的选择。——"最美龙江档案人"评委会推荐词"田老虎",是同事们对军人出身的田文军的亲切称呼,这个一干起工作就不要命的"老虎",从脱下军装走上省高级人民法院档案工作岗位已经14个年头了。14年间,田文军始终像在军营一样,不怕苦,不怕累,冲锋在前,战斗在前,彰显着他一贯的军人本色。  相似文献   

6.
入缅远征记     
参加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至今还活着的少之又少.笔者几经辗转寻访了参加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的吴碧川老人. 给郑洞国当卫士 1940年7月,石门县二都乡九峰村16岁的吴碧川被抓到国民党第八军当兵,军长是石门同乡郑洞国,吴碧川年龄最小,个头也小,但人很机灵,不久,就被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看中,成为郑洞国将军的卫士.郑洞国第一次见到他,就叫他"吴小伢儿",此后,"吴小伢儿"的名字就在第八军军营传开了.  相似文献   

7.
提起袁勇,在全国铁路新闻界和北京电视艺术界都小有名气,同仁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记”。其实,他年龄不大,今年35岁,可“新闻龄”少说也有15年。尽管近年来,他作为铁道部十六局电视记者站站长、一名兼职记者,拍摄繁忙,但他仍笔耕不辍,不仅千般努力超越别人,也万般努力超越自己。1994年他又喜事盈门——被评为北京电视台记者  相似文献   

8.
每当翻阅那个浸透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的刊稿剪贴本时,我就不由地心里一热,想起了我写作上的启蒙老师孙政委。孙政委名叫孙宗健,是我们医院领导干部中资格最老、最受医护人员尊敬的一位院领导。然而,自我干上爬格子这一行后,除非是严肃的公共场合,我都喊他为老师,时间一久,他对我这样称呼也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比叫政委更亲切。去年我当放映员那阵子,业余时间迷上了写作。不知熬了多少夜,用了多少本稿纸,一连发出120余篇稿件却无一个字变成铅字。这时的我思想动摇了:难道我不是搞写作的料?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我多么希望有…  相似文献   

9.
邱开植有很多头衔,十八大代表、劳动模范、主任工程师,但所有认识的人还都叫着原来的称呼——邱工,或者说邱开植更习惯别人称他"邱工"。名利于他真正成了浮云,就连参评正高级职称都是妻子提醒他的,可最后却被邱工云淡风轻地让给了别人。多少  相似文献   

10.
“我不能让劫匪在我手中溜脱。”9月20日18时30分左右,在桃源县公安局陬市派出所,头上缠着绷带的摩的司机小童在回答民警询问时,口气十分坚决。今年25岁的小童是桃源陬市人,在镇上从事摩托出租。这天下午6时许,两个年轻人租他的车到官码头防洪堤去。到了目的地后,两名年轻人凶相毕露,将其颈卡住,用砖砸其头,用刀剌他,对其实施抢劫。小童不顾一切,与两人搏斗,踢伤一  相似文献   

11.
宋教仁,字得尊,号敦初(后改作纯初,亦作遯初),别号“渔父”,化名宋谦、宋链、中岛等。1882年4月5日(清光绪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八字路乡渔父村)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宋教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从四岁起就入宋氏家塾读书。 1899年春(清已亥年),宋教仁进入桃源漳江书院学习,为书院的一名活跃分子。当时桃源还没有公共图书设施,1899年冬由漳江书院山长瞿云梅选开书目,用三千串制钱作购书经费,由瞿云梅推举宋教仁、陈榆承、彭涤疵三位学生赴湘北官书局和湖南长沙思贤书局购买了经史子集约数百种,藏在漳江书院,供院生阅看。此举,开创了桃源图书事业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在北国江城吉林市,程光是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广播里听众都习惯亲切地称呼他“老程”。“老程”其实不老,今年39岁,开过十年出租车,又做了两年电台节目主持人,主持两档专门为出租车司机服务的节目——《沸腾四更天——的士大联盟》和《沸腾正当午》。老程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叫“的哥司令”。声音“老成”、为人“老诚”的老程带着他的真诚、智慧和热情坚定的行走在电波和出租车行业中,演绎出“千名的哥抓劫匪”,“午夜寒江大营救”等一幕幕享誉全国的动人故事。老程也因此而成为新闻界  相似文献   

13.
覃晓光 《新闻天地》2011,(10):15-20
一、与宋教仁、胡瑛结拜兄弟 湖南桃源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也是一个民风古朴、强悍,名人辈出的地方。在那里,年长一点的人大都知道.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出了三个响当当的人物,即宋教仁、覃振、胡瑛.人称“桃源三杰”。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叫他“老丁”。四十年前,当他二十几岁的时候,熟悉他的人就叫他“老丁”。现在四十年过去了,而与他一起工作的青年同志同样叫他“老丁”。“老丁”,是丁景唐同志引以为荣的称呼。的确,这种称呼说明了他平易近人。老丁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和党组书记,今年刚刚退居二线。多少年来,“三位一体”的职务使他工作头绪繁多,但他从不忘记自己是个编辑。近年来,除全面负责出版社的工作外,还忙于主持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这一重大文化积累工程,既当总编,又当编辑,率  相似文献   

15.
高宇  吴月  方艾 《中国广播》2005,(1):48-50
在北国江城吉林市,程光是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广播里听众都习惯亲切地称呼他“老程”。“老程”其实不老,今年39岁,开过十年出租车,又做了两年电台节目主持人,主持两档专门为出租车司机服务的节目——《沸腾四更天——的士大联盟》和《沸腾正当午》。老程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叫“的哥司令”。  相似文献   

16.
高方 《传媒》2014,(21)
正对高峰的采访地点约在"老故事",这是一家坐落于中央新影院内的文化主题餐厅。餐厅四周挂满了老照片,有些文艺且怀旧的味道。听说当初做这样一家餐厅是高峰的想法,想不到一台之长、一厂之长竟也有这样的浪漫情怀。一见面,我们就对他的称呼问题探讨起来,他说"高厂"这样的称呼听起来格外亲切,并且也体现了大伙儿对电影制片厂的感情。我与高厂的对话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7.
早在1989年,范用先生曾自拟过一则讣闻,其中有这样八个字:匆匆过客,终成归人。这份淡定和通达,让我陷入沉思。在中国干出版这一行的,大概无人不知道范用。有人叫他范老板,有人叫他范公,也有人叫他老范,称呼虽然不一,对他的敬重并无二致。他一生没得过什么大  相似文献   

18.
匠才与将才     
《今传媒》1997,(6)
匠才与将才文/湖北·张赫玲新闻这行当,许多人都很羡慕。一张报纸的总编辑,更是一个惹人注目的人物。总编辑是个什么角色?有人说他是首席记者,也有人称他为新闻官。大凡在新闻单位干久了的人,别人常常喜欢叫他一声记者。即使是总编辑,听到这样的称呼也心安理得习以...  相似文献   

19.
窦坤 《历史档案》2006,(3):127-129
1949年以前,王府井大街曾经被使馆界和来华外国人称为莫理循大街,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一个叫莫理循的澳大利亚人曾经在王府井大街路西居住过。他从1897年至1912年在中国做了16年的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而且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记者。民国初期,1912年至1920年他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20.
朱旌 《山西档案》2002,(3):41-41
“你先担文章写好看了,其余的管他妈。” 说这话的人是谁?别瞎猜了,不是文人里的流氓,也不是流氓里的文人,是一位极有人缘儿的作家。他叫——王小波。 4月10日是王小波的祭日。辞世五年,记起王小波的人反倒越来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