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想校园     
记得那是一个初秋之夜,黑丝绒般的夜空,镶嵌着银光闪闪的群星,我们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围坐在学校的小操场上,听他指着天空,告诉我们:这是牛郎星,那是织女星;这是银河,那是……是他——教师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天外有天。教师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怀想。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终身难忘的恩师!中国人对“师”有特殊的感情,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长期以来,人们虔诚地称给自己传授过知识的人为“先生”、“老师”、“恩师”。教师是润泽我们心灵的一汪清泉。凡读过《藤野先生》的人都记得,藤野先生以纯真的品质、博大的胸怀给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以极大的温…  相似文献   

2.
说明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ǎ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何”为贵? 我这第一个“何”是取“什么”的意思。我想每一个读完《一路走来——陶西平教育漫笔》这本书的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从中学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到底应以“何”为贵。  相似文献   

4.
冒石宏 《小学生》2009,(4):12-13
“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了……”当毛阿敏的《天之大》飘飘悠悠地在耳边响起时,一种久违的感动从心底悄悄地蔓延开去。是啊,妈妈的爱完美无瑕,在她的身上总会有些感动让我们流泪。这不,昨天的作文——《感动·妈妈》,同学们个个写得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5.
大侠也汗颜李嘉盛问:我听说“只要给个想看《少年读者》的理由,我们将免费寄给你一本”。太酷了!我很想看这本杂志,这个理由够充分吗?丁丁:……我们的免费赠书活动在2004年年初就结束了……汗!陈姝?问:我想在《少年读者》上看到一些比较流行的动漫资讯,例如《猎人》、《棋魂》  相似文献   

6.
褚峥  殷慧勤 《现代语文》2002,(11):22-2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节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历来注家皆以为“白衣冠”乃凶丧之服。其理由有二:一、明知荆轲难以生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制造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表示生离死别;二、有激励荆轲之意。果真如此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有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丧服的主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白色又曾经是中国古代平民的常用服色。《辞海》“白衣”:古代人民衣白衣。《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就是说公孙弘原来是位平民学者出身。“白冠”令…  相似文献   

7.
欲探讨婚俗,便不能不谈汉字“婚”。《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据此可知,“婚”是从“女”从“昏”的会意字。为什么,要从“昏”呢?许慎列举了两个理由:一是周礼规定“娶妇以昏时”;二是“妇人阴也”。第二个理由应是中华阴阳五行世界观的认识,而第一个理由则为我们理解“婚”字的文化内涵拓了一条路。何谓“昏时”?甲骨文“昏”字从“日”从“氐”,“氐”即“低”,其造字意义为:太阳西下;《说文·日部》:“昏,日冥也。”《周礼》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呢?这应该是当时以日落天…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沈群英 《山东教育》2004,(36):25-26
自从我园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整体构建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单位以后,全园上下掀起了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的高潮,觉得“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考作文自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文体不限”之后,考生便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鼓励并引导学生在不损害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其中有一种以荒诞的内容来反映生活的“另类”高考作文,在2007年高考中又涌现出了许多。例如有陕西考生的《风筝》,甘肃考生的《落红》,江苏考生的《怀想天空——一只猪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12.
“六一”应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这一天,孩子们将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还会得到父母和亲友的礼物。“六一”节,我们送孩子什么礼物呢?我想,孩子们能在“六一”节收到老师的礼物,那会更高兴的。“六一”那天,孩子们是那么兴奋和愉快。看着他们红彤彤的笑脸,我说:“老师也准备了礼物送给你们,小朋友想不想要?”“想要——”孩子们兴奋得大叫起来。于是我拿出了为孩子们准备的礼物——小红旗。我根据孩子的表现,以尽量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和进步为原则,给孩子们分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照本宣科地教学.学生难以接受,为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好的把握教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逐步形成导“预读”——导“细读”——导“讨论”——导“练习”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诗经》时代的“东门”.不只是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的文化代码。其原型意义类似干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而《诗经》中体现这个文化代码信息的东方“伊甸园”之歌——“东门诗”.主要集中在《诗经》陈、郑二国风中;其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先秦东方“伊甸园”中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15.
【设计意图】 “瓜藤攀檐、鲜花绽放、雨后春笋、鸡鸭觅食….”这是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这一幅幅画面为我们呈现了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村生活。可是这一个个熟悉的画面,我们乡下的孩子并未曾在意,未曾用心去体会。他们所向往与欣赏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是城市的繁华热闹。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唤起孩子们对熟知而陌生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唤起孩子们对身边的“下里巴人”的赞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高歌。  相似文献   

16.
最近拜读了李炳亭老师的著作《高校课堂的22条》,使我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1 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案 正向李老师所言“导学案就是方向盘”,可见导学案的作用重在“导”.我们判断一个导学案是否符合要求,首先就要看它的功能——能不能“导”,如果不“导”,这样的导学案只能是“习题集”.而导学案的核心是“学”,当...  相似文献   

17.
海明 《宁夏教育》2007,(4):60-60
在教学阅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时,我采用对比引思法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因为它太秀了;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是因为它太尊了;黄山又以‘四绝’闻名于世是因为它太贵了;而索溪峪留给人们的印迹又是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吗?”学生兴趣激昂,亢奋疾声道:“想!”于是,我就顺情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共同来赏析《索溪峪的“野”》。  相似文献   

18.
董少权 《学语文》2002,(3):15-16
中学语文课本曾有一道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谈谈《社戏》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一般理解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最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却删去了这道题,我想可能是编者认为初一学生是难以深刻理解这句话的。确实,“好豆”、“好戏”的含义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我们能结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社戏》中被删去的内容再读《社戏》,我们的理解可能会更深一些。  相似文献   

19.
周洁  邬文睿 《新读写》2010,(4):37-37
成语“穷则思变”出自《周易》:“穷则变,变则通。”意思是说,事物到了尽头,就要设法改变,一改就通达了。而我却想,只有“穷”之后才能“变”吗?“非穷”时为什么不能变,进而使之“通”呢?  相似文献   

20.
蒋小燕 《学前教育》2011,(10):32-33
《比比和朋友》第三单元主要是关于“朋友”和“友谊”方面的内容。在这一单元前,我想,应该首先了解一下孩子对于“朋友”和“友谊”已有的认识,以便于单元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在这个时候,两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引起了我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