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赋篇》不作于齐国,而是荀子居楚多年以后浸染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从语体上看,它是庄重典雅的仪式性话语,不同于文献记载中君臣之间实际进行的说隐。《赋篇》带有明显的问卜遗迹,很可能是巫觋以时下流行的娱乐活动说隐对先王、先师举行的娱神祭祀。篇末《佹诗》和《小歌》相当于楚辞乱曰,是祭祀仪式的赋诵结束语。荀子虽是旗帜鲜明的唯物论者,但他并不一味反对巫卜,而是将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纳入其礼学体系的构建当中。荀子居老兰陵讲学多年,将当时发生在楚国的某一次娱神祭祀仪式笔录下来,即为《赋篇》。  相似文献   

2.
由于注释目的和楚辞文体观的不同,楚辞注本的选目自汉至清也历经了发展变化的过程。明清之际,楚辞研究呈现出向屈原及其作品集中的趋势,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受这种学风的影响,辨析了"二招"归属、《九歌》分章,收录屈原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蒋骥的楚辞选目巩固和推进了上述趋势,对后世楚辞注本的选目以及域外楚辞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太阳崇拜的历史演变及在郊祀仪式中的文学再现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崇拜在宗教生活领域体现为周而复始的郊祀仪式.上古五帝为太阳崇拜部落,是郊祀仪式中五方上帝之原型;商代太阳崇拜与祖先崇拜联系最为紧密,突出体现为扶桑神话、十日神话与祖先祭祀的关联;<九歌·东君>是上古时代日食禳救仪式的戏剧性再现;西汉武帝时代的太阳崇拜渗透着求仙长生思想,汉-唐太阳祭仪突出体现为王者"朝日夕月"的郊祀活动.随着郊祀观念的变迁,古代太阳崇拜与人间帝王的关系经历了由亲至疏的转变过程.保存在<周颂>、<楚辞>及汉-唐<郊庙歌辞>中的太阳祭歌是对太阳崇拜的艺术赋形,是仪式活动中祝祷、祈求诸多情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自王国维《宋元戏剧史》以来,《九歌》的舞剧性质,逐渐为学者关注。青木正儿、闻一多等通过改动文本解读《九歌》,并由此提出《九歌》"古歌舞剧说"。从汉画像石《河伯出行图》等出土文献可知,河伯题材的演剧活动在汉代曾经流行,其渊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与屈原作《河伯》相关。在战国中期,角色扮演的歌舞剧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5.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6.
《楚辞》是《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的重要文本参考及依据,作为典范文本,其对该篇的理论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该篇所论,由《楚辞》之"触类而长"入手,分析了其感物入兴的心理转向、文辞表现的亦繁亦简,从而彰显其在山水文学创作传统中的突出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楚辞》特点与"贵闲"、"尚简"结论的内在理路分析,亦确证其对"物色论"总结的潜在作用力。《楚辞》写景成就的"被发现",大大助益、深化了《文心雕龙》对物色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也是"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7.
论及《楚辞》,先贤多或考察其作家之生平与思想,或研究其作品之真伪及版本,抑或将观照视角转向文学外部,从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哲学思想,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层面切入进行关联审视,①却较少对作为文学本体性重要表征的意象作系统探索,②这就使得《楚辞》研  相似文献   

8.
《礼记·乐记》非公孙尼子所作 ,几为目前学术界所共识 ,但有些学者认为《礼记·乐记》是河间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 ,而河间献王的内史丞王定传授给王禹、王禹于成帝时献上的“二十四卷记” ,也即是献王等所作《乐记》。笔者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礼乐志》等有关资料的考辩 ,认为《礼记·乐记》 ,为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是有道理的 ,但《王禹记》决非献王等所作《乐记》 ,也就是说《礼记·乐记》决非《王禹记》。  相似文献   

9.
《楚辞·天问》是屈原的不朽巨著,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与风格,成为《楚辞》诸作中的奇葩。《天问》具有一股悲情的动人力量,使人产生共鸣。屈原通过诘问的修辞方式,沿用楚骚美学的托物寓志手法,借助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人物与故事,神话中的天文、动物及植物的意象等,抒发心中的一腔悲愤,以及对楚人的讽谕、期盼与警惕。屈原在《天问》中所抒发的悲愤,正与司马迁的悲情一致,这也可解释司马迁读《天问》后深感悲愤的原因,《天问》也达至《文心雕龙》美学中的隐秀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 ,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 ;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 ,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 ,“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 ,名异而实同 ,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 3 4种 ,《文选》3 9种 ,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 2 0种。其渊源有自 ,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1.
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脍炙人口的《诗经》开篇之作《关雎》中的优美诗句。悠悠的一曲雎鸠和鸣,成了千古绝唱,以喻男女和谐的美满爱情。雎鸠对爱情的执著、忠贞不渝,成为理想伴侣的象征。《易林·晋之同人》日:"贞鸟雎鸠,执一无尤。"《诗经通义》说"关关雎鸠"时,认为"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总之,雎鸠是贞鸟,成了  相似文献   

12.
水磨年糕     
正中国年糕的起源传说众多,有打年兽说、大禹治水说、伍子胥说、文种说等,其中,大禹治水说、文种说的发生地就与宁波有关。"大禹治水说"认为,年糕最初就是百姓为感恩大禹治水而献的祭品:"相传大禹治水后,给浙江百姓带来实惠,大家就用他整治的水田上种出来的粮食做成糕祭祀。初叫米糕,因为祭祀的目的是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所以改称为年糕了。"宁波制作年糕历史悠久,至少在北宋已经有用米粉做糕的记述。在清代已经非常普及了。清代,宁波地方文献《桃源乡志》卷五《物产志》明确提到:"良湖稻,可做年糕。"年糕  相似文献   

13.
昌柯杏 《文化学刊》2023,(5):106-110
《论语·先进》中曾点之说引发了很多讨论,钱穆认为程朱所论“曾点气象”之说有所不同,他批评明道“尧舜气象”一说深染禅味,而朱子数次更改此章之注解,其所展现出的思想之演进痕迹可见其与明道学脉之距离。但若考明道本人用意,便可知明道区分了曾点之见处与做处,曾点之志乃“见道之言”,而非其实有之德行。朱子继承明道之大意,并且区分了明道与上蔡的不同,对上蔡之说所造成的流弊进行了批判。又在明道所说的基础上,对“已见大义”一说上多有发挥,曾点是先见得道理分明,才会有动静从容、乐物育人之心。但是朱子亦有别于明道之处,即朱子强调学者为学不可轻易学曾点,而应学曾子,只有以下学而上达之工夫途径才能稳当而不流于虚。  相似文献   

14.
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人很早就有“廉”的观念,《周礼·小宰职》说:“以官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楚辞》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谁知吾之贞廉。”古人认为,“廉”是国家之所以能存在的四大支柱之一,《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是,古人很少把“廉”  相似文献   

15.
东汉大儒郑玄逢汉末乱世而终身不仕,他的志向在他的《戒子书》中说得十分清楚:“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表明要以著述为务,而不事仕进。他所从事的乃是与孔子(即郑玄所说的“先圣”)同样的事业。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试图对尧、舜、文、武、周公等先王和圣人的典籍进行整理,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见解。郑玄“述先圣之元意”,落实到行动上就是遍注群经,这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所从事的事业的继续。所谓“主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1。事实上,郑玄弟子亦是将郑玄目为孔子,并仿《论语》作《郑志》。郑玄预测到自己…  相似文献   

16.
汉代班固的《离骚赞序》和《楚辞序》在评价屈原时其主要观点几乎完全对立,由此引来后人聚讼不已。笔者认为:班固对屈原始终是敬佩景仰的,《离骚赞序》和《汉书》中对屈原的评价代表了他的观点;而《楚辞序》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表面出自班固之手而实质体现汉明帝意图的代言书。  相似文献   

17.
李逸津 《文化学刊》2014,(4):120-124
俄罗斯现代汉学泰斗B·M·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俄译《聊斋志异》,对书中所涉及的中国民间风俗信仰、婚丧礼仪等各方面民俗实况,作了细致的注释和解说。这使其《聊斋》俄译本不只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性质。其注释中对中国民间巫术的"书符""禹步""桃木剑""纸人""土偶"等各种具有驱魔法力的器物和施法方式的解说,对"相面""求签""镜听"等民间占卜术的介绍,有助于中国民间巫术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对于中国本国的民俗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 )在先秦哲学家中 ,墨子和庄子都正面提出了时间的概念 ,虽然他们并没有用“时间”这个词。墨子所谓“久” ,就是时间的意思。《墨子·经上》 :“久 ,弥异时也。宇 ,弥异所也。”《墨子·经说上》 :“久 ,合古今旦莫。宇 ,冢东西南北。”“久”与“宇”相对而言 ,前者显然指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20.
论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文选》39类文体归纳为 6种基本类型 :(1)古有定名、历代相承不变的文体 ,(2 )古有定名、后世衍生繁滋的文体 ,(3)古有定名、历代分合有异的文体 ,(4 )古有定名 ,后世未再列类的文体 ,(5 )始立其名、后世并入他类的文体 ,(6 )始立其名、后世未再列类的文体。进而认为中国古代文体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四种 ,即功能命名法、篇章命名法、类同命名法和形态命名法 ,其中功能命名法是中国古代文体最基本的命名方式。本文认为 ,由一元论的宇宙生成论和哲学本体论所影响 ,在对文体进行区分辨析、分体归类时 ,中国古人不仅着意于辨异 ,也关注于求同 ,而且既关注其“本”之同 ,也关注其“用”之同。同中见异 ,异同见同 ,这正是中国古人对文体进行分体归类的精髓所在。当人们更多地着眼于从行为方式与文体功能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体归类时 ,往往倾向于文体的“类分” ;而当人们更多地着眼于从形态特征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体归类时 ,则往往倾向于文体的“类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