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和必然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地发展的.这些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不认识规律,违反规律,没有不失败的.哲学上所说的自由和必然是什么呢?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规律就是必然.人们通过实践,只是认识了事物的规律,还不是自由的,只有进一步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地运用规  相似文献   

2.
自由和必然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地发展的。这些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不认识规律,违反规律,没有不失败的。哲学上所说的自由和必然是什么呢?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规律就是必然。人们通过实  相似文献   

3.
自由和“自由哲学”毫无共同之处。自由是一个哲学范畴或政治概念。“自由哲学”是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人们在尚未认识客观规律、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尚未达到目的之前,是没有自由的。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只有当人们认识了  相似文献   

4.
承认美是不依赖于审美者的主观、不以审美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否就必然要否定美必须依赖于人类的主观、要表现为主观的意识形式?这一问题,我国美学界的看法颇不一致。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正于美学行家们。马克思曾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我认为,仅从客观方面而不从主观方面认识美,对美还只是认识了一半。作为人的  相似文献   

5.
论语言美(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语言美的实践 美从何处来 “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点亮”! 这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对语言实践的要求。不美的语言,是不能点亮人的心灵的。 那么,语言的美是从何处来的呢? 语言的构成,是由不同的字和词按照语法规律组合起来的。组成语言的词汇,就其本质讲,不过是标明东西和事物的符号,本无所谓美与不美的问题。正是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如男女老少,社会历史、山水林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悲欢离合等等,孤立地看,只是说明这些东西的名称,并不能产生美感。 但是,由于语言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直接现实,是人们思想的外壳,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衣  相似文献   

6.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就是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哲学家、思想家不懈地探讨自由问题,形成了各家各派的观点,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揭示自由的本质和实现的途径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随之建立起来。毛泽东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所谓必然,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在没有认识它以前,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有盲目性的。”[1]…  相似文献   

7.
论历史发展的_偶然_必然_自由_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是历史主体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是基于人类对客观必然的正确认识而进行的。必然是存在于偶然之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规律通过一切表面的无穷无尽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对偶然性的认识,才能达到对必然性的认识;只有对必然性的认识,才构成自由的认识,并导致自由的行动。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是一个漫长和无限的发展过程。其中,可以大致地划分几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进行教育决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本文仅就教育决策中几个主要的哲学问题作一番分析。一、教育决策与规律规律是人们使用甚多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两点十分明确:其一,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其二,它指的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符合规律的东西不论人们是否愿意,都必然会出现。对规律的应用性理解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符合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用这种认识理解教育决策,无疑要求每一个教育决策者在决策时,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只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决策才称得上是科学的;违反教育规律的决策,只能来带失误。  相似文献   

9.
自然科学的真理是人们对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主观对于客观的正确反映。毛主席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72页)以往的一切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其正确的自然科学理论,并没有穷尽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而结束真理,它们只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正如有一首诗说的:“谁也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他以为是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它虽然是认识主体的主观手段,但不是主观随意自生的东西,它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自己的行动方式或思维程序,采取特定的  相似文献   

11.
自由和必然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地发展的。这些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不认识规律,违反规律,没有不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问题四:怎样设计一门课程? 如果认为设计课程只是确定目标,找到通向目标的途径并朝向它前进,这是天真的想法。很遗憾,在实践中这样一种简单的课程研究方法并不存在。试想,人们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学校应该教什么,在一片喧嚣声里,怎会让你平安无事地选择目标呢?在教室的日常活动里,要让接下去的几步简易地产生作用是不可能的。在喧闹的教室里最后要去判定目标是否达到也真正是太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这样说,我们到底应当从哪里开始工作呢?或者,这项工作本身是否就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感性和理性不应被视为认识过程中独立的两个阶段,而是认识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们认识过程中以纯粹感性因素出现的客观状态是不存在的,以净化的理性因素出现的客观状态是没有的。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前进的,它充满着复杂矛盾的曲折运动。任何死板、僵化和片面性都会把认识引向唯心主义泥坑。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都服从于同样的规律,二者的一致要以客观世界的规律被正确认识为前提.使自然、社会领域的辩证法成为概念的辩证法,即使客观的辩证法成为主观的辩证法。人的认识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经验水平达到理论水平,从而使经验水平的东西得到论证和说明。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提高的行程,完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是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规律的具体作用,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通过这些规律的永恒运动。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接近于客观世界.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林高明 《师道》2006,(7):14-14
在新课程文化下,观察教育教学的视点日益丰富,多种多样的价值与标尺令人目不暇接。虽然,以种种理念去看课堂,每每令人耳目一新,且也有与众不同的感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是一些问题时时在我脑中萦绕不去:真正的教育其内涵是什么?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呢?有没有一种更有永恒性的价值指南在引领着教育及课堂呢?……每次的冥思苦想都不由自主地回到了教育哲学的元命题上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教育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呢?思绪自然而地从起点回到原点:人(人的生命)是教育教学运思与创作的凝结中心。我潜藏在…  相似文献   

15.
自由和必然     
自由和必然是揭示人们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与客观规律盲目的自发运动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必然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自由是指人们对客观律的认识和运用其认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自由和必然又是统一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驾驭,是被认识的被驾驭着的“为我的必然”(参见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83页),必然是尚未被认识的自由,是“自在的必然”。(同上)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真理这个哲学范畴的科学含义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并用真理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真理呢?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理的这一规定,是符合马列主义真理观的.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1页).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先看认识的“s”图式,从整个“s”图式来看,它简单的表述就是主观思维符合客观实际,把客观实际的东西变成主观能动的东西。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时候,应当符合客观实际发展,变化的规律,即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的统一。 依据认识的“s”图式,我们来看学生的“y”图式,在“y”图式中包括有三方面的因素;学生本身,教材,教师,因图式所针对的是学生的学,当然学生应该是主观方面,教材和教师应属于客观方面,那么这三方面相联系的结果是什么呢?其结果应是学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有没有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这个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能否加以认识、加以捕捉,甚至加以掌握和驾驭?根据我的初步体会和认识,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它,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去逐步掌握它,使它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服务。这个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的实质应该怎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阐述恩格斯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观点指出,准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有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穷人和富人     
<正>一也许,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穷人和富人。是的,没有不穷不富的人,所谓的不穷不富,毫无疑问,也一定是穷人。二去穷人家里,不自觉的,我都会觉得松弛,觉得怎么做都没有什么不合适。这种地方,这些人,还会跟我计较什么呢?但是到富人家里,我就开始谨慎起来,端正起来,不自觉地告诫自己,要配得上这里的东西,不要惹人笑话……那么多人们啊,生来都是势利的,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