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看《十月》     
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都推出了新长篇,如阿来的《空山2》、池莉的《所以》、张炜的《刺猬歌》、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等。然而,除了阿来的新作依然保持着《空山》系列的气韵,其余的都令人失望,或大失水准,或顺着以往的衰落轨迹继续下滑。倒是两位较年轻作家的长篇颇有可观处,盛可以的《道德颂》感情丰沛,刁斗的《代号:SBS》寓意精微,虽有缺点,但中气十足。更新锐作家的几个中篇也有出彩处,王维廉《非法入住》以实写虚的功夫、晓航《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对接的能力、王松《守夜人的阳光》沉稳的叙述功力,都可圈点。"80后"两位作家也令人欣喜,笛安的《莉莉》以童话的方式写成长经历,张静的《珍珠》以荒诞的笔法写现代体验,感受真切,有新异之感。此外,迟子建的《福翩翩》、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都写贫贱生活的爱欲亲情,前者写老夫妻的温暖,后者写小儿女的绝望,都能动人。  相似文献   

2.
看《十月》     
2005年年初时节,各文学期刊曾有一度"开门红"。然而,从第2期(按双月刊记)起,本论坛在考察期刊时就不断感叹稿荒。本来预期第5期将有收获(大多数期刊会在征订期间展览优势),但结果仍是比较失望。总的感觉是,关注现实的作品根须扎得不深,而偏重艺术探索的作品,太缺乏创新动力。这两个原因应该说是老生常谈, 然而,越是痼疾,找不到根治之方,越会对当下创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期最值得讨论的作品是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篇,《人民文学》第9期)--值得讨论的并不是这篇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性,而是从中反映出的有关"底层叙述"的苗头倾向。近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转向"底层叙述",而刻意描写城乡之间紧张关系的写作策略也屡试不爽,苦大仇深者往往引人注目。本论坛应属最早关注"底层叙述"的批评者,陈应松的《马斯岭血案》(《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曾是我们当年重推的作品。对于其新作《太平狗》,我们原本也抱以颇高的期望,但读过却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该作对城乡对立模式的热衷,遮蔽了对两者关系复杂性的深刻体察,"穷人绝对正确"的非理性逻辑,则使作品止于快意,对苦难的极力展示非但没有达到加强冲击力的效果,反而使苦难抽象化了。以这样一种急切、简单、片面的方式"关怀现实",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现实主义的主旨。随着"底层叙述"逐渐成为文学写作的又一热门,如何讲述"底层的故事"也成为一个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这中间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原则,更反映出作家的写作态度、道德立场、思考层次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说到底,与社会民主、平等、公正等原则相关的"底层叙述"首先需要的是诚恳和朴素。如果因题材引人和"政治正确"使"底层叙述"成为作家更好的"入场"捷径,从"为底层说话"到"拿底层说事儿",那么就会令人对整个底层叙述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是后来者需要警惕的,想必也是有违先行者初衷的。 --邵燕君  相似文献   

3.
看《十月》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4.
看《十月》     
虽然一直在感叹稿荒,但没有想到本期好稿竟一荒如斯: 主流期刊几无可推之篇,整体的荒凉不但让人疲惫也让人惊 恐,当代创作为何如此缺乏动力?是与现实疏离太远,还是 想象力太匮乏?抑或是所谓的"主流期刊"已不能容纳真正 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但愿是后者,因为那样至少让人觉得, 文学虽已被边缘化,但并未日没西山,还有地火在奔腾。 在几乎"一路空缺"的情势下(《收获》刊载的毕飞宇长 篇《平原》因未刊完,拟下期再推),《钟山》的表现令人刮 目。本期推荐的两篇作品《白驹》(长篇)和《负一层》(短 篇),虽都算不上惊世之作,但一圆熟,一别致,都有可圈点 之处。《钟山》今年的前两期曾因质量过平而被本论坛略评, 自第3期起质量有明显回升,让我们在整体失望之余,感到 一丝欣喜。  相似文献   

5.
看《十月》     
本期《十月》可谓对"收藏"情有独钟,不仅以"纪实文学"刊发白描的《秘境——中国当代玉市考录》,更有中篇小说《把脸拉下》、《赝品》,短篇小说《越位》涉猎"收藏",真真假假,你来我往,由收藏反映世态众生之相,倒是别有声色。  相似文献   

6.
看《十月》     
出生于1980年的南飞雁21岁时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相比少年成名的诸多“80后”明星,出道并不算早,但是至今也已9年。200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瓷商》以此前少有人关注的豫商的历史与文化为题材,对于一个年不满30的年轻人来说,无论如何算是大手笔。在写作这部作品时查阅大量文献,亲至实地调查,在第一手的经验当中萃取小说的材料,这样的写作方式相对于以想象力著称的80一代,也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7.
看《十月》     
《中文自学指导》2006,(4):75-76
  相似文献   

8.
看《十月》     
进入2008年以来,《十月》期期都推出精品。第1期是新发现的汪曾祺的旧作,第2期是叶广芩的《豆汁记》,本期是石舒清的《父亲讲的故事》,这在期刊普遍不号气的今天是相当不易的。石舒清是当今文坛中少数"耐得住"的作家,这几年一直在小说的诗化和故事化之间探索路径。诗化固然隽永,但淡到极处却不能引人。于是,石舒清向小说的根部探寻,从"讲古"中恢复小说的传奇性。这番努力在上期《花城》中的《麻花客》已经见出,而在本篇《父亲讲的故事》中更出效果。小说精短有味,引人入胜,看似笔记小说,而现代小说观念,特别是"纯文学"的叙述意识和语言的锤炼功夫已化入其内。读石舒清这样的小说,让人感到中短篇小说还是有看头的。近年来,海外作家异军突起,此番,旅居加拿大的陈河又献佳作。《西尼罗症》(《人民文学》)以摇曳多姿的笔致将动荡不安的全球化经验渲染开来,颇得小说的"模糊"韵味。新锐作家乔叶和鲁敏也推出了耐心之作。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收获》)将强烈情感和深切体验注入到世俗书写中,缓慢细密中有撼动人心的力量;鲁敏的"离歌》(《钟山》)走的依然是沈从文"边域》的路数,从语言到意境都很干净,虽然依然像学徒的作业,但已圆熟到几乎挑不出毛病。残...  相似文献   

9.
看《十月》     
在上期的点评中,我们提出期刊刊发违规现象不容忽视的问题,引起不少朋友的共鸣。本期我们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对有问题的篇目提出了公开的批评和质疑。需要再次申明的是,我们完全是本着就事论事、就文论文的态度,在我们阅读期刊的范围内向公众提出报告。也希望各方朋友继续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和讯息,让我们为维护文坛秩序共尽绵力。年初时我们也曾表示,本年度将真正执行刊物"进出原则",即凡我们正式点评的刊物,如果本期既无重要作品,又无重点话题,就暂不点评,待有进展后重新列入。在本年度进行的三期点评中,我们已经执行了这一原则,细心的读者自会看出。此举也是别无他意,只是希望本论坛点评的有限期刊能真正代表当代创作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也从另一个角度督促优秀期刊保持水准,不断进取。另外,鉴于近年来小说样式单一,形式探索方面势单力薄,本年度我们在点评作品时,对具有实验创新性的作品格外关注。本期徐则臣的《西夏》(《山花》第5期)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为了更全面地反映论坛讨论的情况,我们不但使用了"插话",并且增加了"反驳插话"、"第三方插话"等形式,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入我们的讨论,使讨论更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0.
看《十月》     
与成名作《水乳大地》和《悲悯大地》一样,范稳的《香格里拉客栈》(中篇)依然关注汉藏文化交叉地带的故事。在城市里身心疲惫的汉族男人,并非偶然地滞留在类似"香格里拉"一样的藏区,和年轻纯洁美丽的藏族姐妹展开了充满"主动和被动"吸引的  相似文献   

11.
看《十月》     
小说难得的是写出韵味来。叶广芩的中篇小说《豆汁记》以豆汁为名,真的写出了小说中所说的豆汁那种“酸中带甜,醇味十足”的悠长滋味。  相似文献   

12.
看《十月》     
《十月》素以中篇见长,但本期出彩的是短篇,尤其是一直保持了较高质量的“小说新干线”栏目,为刊物增添了不少亮点。本期该栏目推出的是杨怡芬的《金地》和《珠片》。正如责编在篇末  相似文献   

13.
看《十月》     
刘庆邦的《卧底》(中篇)像一声压抑许久的闷雷从地底爆出,以赤裸裸的真实和黑漆漆的惨烈震惊了我们。记者站的见习记者周水明为了尽快"转正",自告奋勇去私人小煤窑"卧底",却遭到比"包身工"更悲惨的奴隶待遇,生不如死。故事在一个封闭的"地下魔窟"中发生,但小说并没有止于揭露惨境,而是藉此更深入地揭示了整个社会的恶劣生态:司站长的袖手旁观,公安局的敷衍了事、窑工们的彼此敌视与互相出卖.这些都使周水明原本希冀的救援变得遥不可及,而他本人的见利忘义、见风使舵更使其堕入心灵的深渊在矿长的利诱下,他立刻打算将自持的正义感以5000元售出。让人看到,倘若有一丝可能,他也会立即蜕变成与矿长无异的食人血汗的蛆虫。作者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把周水明塑造成一个孤胆英雄,而是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功利性和两面性,  相似文献   

14.
看《十月》     
80年代出生作家横空出世已将近十年,身后90年代后生开始长大成人,而忧心后继乏人的主流文坛急于收纳后备军,这一切都使80一代作家自然成为期刊新人栏目的主力。而今天冒出头角的"80后"作家,其出身路数到底与传统"期刊新人"不同,双方的文学标准如何对接?新作家如何面对处理自己的新经验?如何为文坛提供新元素?这些都是我们关注《十月》、《大家》、《山花》、《西湖》等期刊新人栏目的焦点。《西部·华语文学》也在横空出世将近两年后于本期落下帷幕。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该刊集中刊发了相当一批著名作家、新锐作家有影响的作品,必将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印记。匆匆落幕令人惋惜,让人不得不感叹今日纯文学建设的步履艰难。本期中红柯的《老镢头》(《收获》)、阿来的《秤砣》(《花城》)、张楚的《大象》(《人民文学》)都是紧凑有劲的作品;李浩的《告密者札记》(《大家》)、七格的《雷锋塔》(《山花》)有意挑战读者智力,有兴趣者不妨一看。——邵燕君  相似文献   

15.
看《十月》     
本期头条是王十月的中篇小说《白斑马》,王十月以“打工作家”而知名,在这篇小说中,他依然选择了一个令打工者们闻之色变的地方展开叙述——那个地方叫木头镇,在很久以前,“那些没有暂住证的外来者,被治安收容后,旋即遣送至此,等候他们的亲朋拿钱来赎”,可以说,这是打工者的挫败和耻辱之地,它标识了三十年来农民希望改变身份,进入城市的理想和梦魇。很多年过去了,这里已变成一个外地菜农聚集的平和小镇,或许还风景秀丽,  相似文献   

16.
看《十月》     
本期《十月》,整体嫌平。本论坛推荐其中一篇:老虎的《锦鲤记》(中篇)。  相似文献   

17.
看《十月》     
前两期的“小说新干线”栏目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与之相比,这一期作品的分量稍嫌不足。津子围的《求你揍我一顿吧》(短篇),写的是两个同构的故事:一个人开玩笑求对方揍自己一顿,却因对方动手较狠而演变成了一场斗殴。这个故事原本发生在一个出租车司机与一个在酒馆里谈得投机的陌生人之间,但处理该事件的两个警察出于各种利害关系而明争  相似文献   

18.
看《十月》     
本期头条是孙惠芬的《天窗》(中篇)。孙惠芬"新农村"语境下的悲剧叙事没有仅仅停留在苦难的层面上,而是呈现了农村纷繁复杂的生活脉象和农民的心理表征。鞠老二和小久子在大娘们家挖地下室被怀疑偷了几百块钱和一部手机,从而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在怀疑和被怀疑的境遇下,原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了,人物的心理逐渐变态、理智开始丧失、行动变得抓狂。小说的一个维度是悲剧的发生不  相似文献   

19.
看《十月》     
本期《十月》,小说容量虽大,精品嫌少。我们推荐一篇在艺术上颇有特色的作品:韩晓征的《妙色》(中篇)。  相似文献   

20.
看《十月》     
本期《十月》刊发的小说整体来看相对充实,《云端》(马晓丽,中篇)、《千万别让她说话》(格致,中篇)等小说都各有可圈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