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夫人在论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功劳时曾说是“端纳首先打下基础,子文到来垒墙,夫人再来盖屋顶”,对孔祥熙只字未提,这是不公正的。西安事变中,孔祥熙任财政部长兼代理行政院长职务,他努力稳定金融秩序,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创造了安定的后方;他始终主张和平救蒋,抑制讨伐,并筹划了一个周密的“智取”方案,成为宋氏兄妹在西安和谈的坚实后盾。不可否认:若没有孔祥熙在南京的不懈努力,宋氏兄妹只能营造一座“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中,作为党中央总负责人的张闻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直接参与并领导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酝酿、确立和完善,并将这一方针运用于实践,参与和领导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使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直接参与和领导了西安事变后的国共重要谈判斗争,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合力的结果.从南京政府内部来说,宋美龄、宋子文是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努力奔走的前台演员,孔祥熙则是力主和平解决事变的幕后支持者、策划者、指挥者.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期间,傅斯年曾连续轰击国民党权贵孔祥熙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祸国殃民的行为。1944年。他获悉孔祥熙等人利用发行美金公债的机会进行舞弊,大发国难财,积极收集证据,在国民参政会上进行揭发、检举。社会舆论轰动一时,虽然国民党政府对孔祥熙多方袒护,但由于证据确凿,众怒难犯,最后免去了孔祥熙本兼各职。傅斯年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将孔祥熙赶下了台。  相似文献   

5.
北伐是孙中山先生的一贯主张,他多次强调北伐统一中国的重要意义。在1922年5月和1924年9月,曾先后进行两次北伐,但都因广东发生了反革命叛乱,后方安全受到威胁,而不得不中途回师广东。孙中山逝世后,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夙愿,再度举行北伐。对这次北伐方针的确定,现行的一些论著中有“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北伐方针”一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蒋介石实行消灭异已的政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和国民党中央一直存在着矛盾、分裂和斗争,芦沟桥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抗战,国民党中央和各地实力派不得不在“共赴国难”的口号下结束对抗,合作御侮。然而蒋介石集团消灭异已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实力派抗日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通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一、通蒋抗日方针的提出与制定逼蒋抗日的主张首先是张学良将军提出来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特别是1934年他从德国回国后,“拥护领袖的呼声比别人喊得更高、更响,对于先安…  相似文献   

8.
蔡志新 《历史教学》2003,79(6):30-3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孔祥熙理财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财方针;二是战时财政理论;三是其他一些理财言论.在综合考察孔祥熙理财思想的基础上,概括了它的五大特征一是以中国传统理财思想和西方近现代财政思想为理论来源;二是具有干涉主义特征;三是含有减轻人民负担的合理因素;四是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五是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9.
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孔祥熙理财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财方针;二是战时财政理论;三是其他一些理财言论。在综合考察孔祥熙理财思想的基础上,概括了它的五大特征:一是以中国传统理财思想和西方近现代财政思想为理论来源;二是具有干涉主义特征;三是含有减轻人民负担的合理因素;四是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五是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发动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共御外侮、联合抗日的历史序幕。纵观张学良易帜拥蒋统一、拥蒋抗日到联共逼蒋抗日这几个依次递进的爱国举措,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拯救中华的执着追求,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功臣”。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在沈阳去掉五色旗,挂上象征全国统一的青天白日旗,由关外王变为国民党中央的地方官,史称“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爱国道路的一个重要表现。张学良在继承父业后,国内外形势为他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建…  相似文献   

11.
193 6年 1 2月 1 2日清晨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了改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 ,为了实现联共抗日的目标 ,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扣蒋”、南京的军事威胁面前以及和评谈判中 ,两人始终步调一致 ,密切合作。然而 ,在放蒋这一问题上 ,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甚至决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一、张之主张 :有条件还是无条件现在 ,几乎所有的论著和回忆材料都声称 :事变期间 ,张一再对部下表示 :只要蒋介石答应我们抗日的要求 ,我们便放他 ,还拥护他做领袖。并据此得出 :张之放蒋…  相似文献   

12.
作为皖南事变的主角项英 ,史学界一直倾向于他反对中央“向北发展”方针的观点。本文通过大量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证明项英确有南进计划 ,不过对这个问题要分阶段地具体分析 ,其主流是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 ,只是他在最后阶段 ,在北移问题上才犹豫不决。因而不能认为他一直对抗中央向北发展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孔祥熙在抗战之前对通货膨胀的否认虽然在学理上讲不通,但其目的是为成功谋划和推行法币政策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孔祥熙在抗战初期虽然对通货膨胀政策持谨慎和保留的态度,但掩盖不了他当时密谋采用此政策解决财政困难的事实;孔祥熙在抗战中后期虽然找出种种理由来否认通货膨胀的客观存在,但都掩盖不了他企图在通货膨胀问题上自欺欺人、推卸责任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14.
孔祥熙和宋蔼龄是中华民国史上的著名人物。早年,他们追随孙中山先生,投入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是孙中山的助手。后来,他们紧随蒋介石,背叛革命,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的成员,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最终,被赶下政治舞台,寄居海外,葬身异土。本文仅对抗战期间及抗战后的孔祥熙夫妇作一评述。抗日战争时期,孔祥熙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1938年至1939年为行政院长),  相似文献   

15.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逼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校历史系讲师李茂盛著的《孔祥熙传》一书,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孔祥熙处政海数十年,掌财柄十余载,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官营资本的直接操持者。《孔祥熙传》一书详细记述了孔祥熙曲折、漫长的一生。作者翻阅  相似文献   

18.
建立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根据孙中山“党治”的主张,国家的立法权由国民党中央掌握。1925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议,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设立政治委员会,政治方针由政治委员会决定,以政府名义执行。政治委员会亦称中政会议。国共合作以后,国民党组织迅猛发展,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时,决定在全国各重要地区经中常会核准设立政治分会,即政治委员会分会,“其权限由政治委员会规定  相似文献   

19.
<正>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在三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的许多重要思想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尤其是在大革命时期负责青年团工作和建国前筹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期间,他为青年团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工作原则,奠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是西安事变的人质,同时也是事变的核心人物,他的态度对事变的解决起着决定性作用。西安事变的顺利解决具有历史必然性,当时民族意识普遍觉醒,且大部分民众将救国的希冀寄托在以蒋为核心的南京政府上,因而希望维护现存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安事变得以和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