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第一次采用了男性主角的抒写方式,主人公陆焉识一生渴求自由,他用一生努力实现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作为当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陆犯焉识》一经出版,便备受关注,相关的评论和讨论也纷至沓来。《陆犯焉识》作为严歌苓第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较之以往,确为一大突破,而陆焉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较之其他,也更为复杂和丰满,这无疑体现出作者更多的思考。本文从陆焉识的爱情经历与自由追求两方面,解析陆焉识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所暴露出的知识分子本身的局限性,作者在后半段中对自由和爱情的最终追问,看似解答实则回避的处理,更体现出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陆犯焉识》可谓严歌苓创作历程中一次成功的转型,描述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自由之旅,也是严歌苓最满意的作品。男主人公陆焉识一生追求自由,结局除了令人讶异之外,也使读者对他追求一生的自由之路产生思索与联想。本文欲从"自由之后怎样""自由与知识分子的钝感力""‘彻悟’:在失去自由之地重获自由"三个方面对陆焉识的自由意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最初关注到严歌苓,是因为看了《陆犯焉识》这部小说。小说中,严歌苓追忆自己的祖父,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风流才子"陆焉识"的形象,一生都渴望自由,却一生都不得自由。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对知识分子陆焉识的自由之路进行解读,第一个部分是展示陆焉识对自由的追寻,第二部分是深入挖掘陆焉识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是通过陆焉识的个人悲剧阐明知识分子的悲剧,第四个部分是揭示自由的定义,陆焉识在回忆中确定真爱,最终明白自由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自由与爱情是《陆犯焉识》的双重主题,陆焉识一生执着于自由与爱情,却在现实压迫下一次次妥协与逃离。本文通过解析《陆犯焉识》中的"逃",以此探析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苦难。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小说的《陆犯焉识》讲述了一个上海公子哥陆焉识的浮沉一生。前半生的浪荡与浮华和后半生的孤寂与转变交织,精神与政治的碰撞,使人物在这种碰撞中展现出最真实最本质的美好或丑恶的人性火花。本文通过对陆焉识的爱情、亲情进行剖析,探索和挖掘其中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文学作品创作无异于修辞世界的构建。小说《陆犯焉识》是严歌苓的颠覆性转型之作,作品视角由女性转向男性,这部作品被翻拍成电影,陆焉识和冯婉喻的旷世绝恋打动了无数观众。研究《陆犯焉识》的论文和著作很多,但从修辞技巧角度、以话语构建视角分析《陆犯焉识》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修辞技巧角度,从自觉话语构建、熟知化和陌生化的话语构建及合理话语构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年来新移民文学的个中翘楚,严歌苓的文学创作备受瞩目。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突破此前以女性人物为文本主角的写作路数,将关注视角转向男性人物的塑造,刻画了自由知识分子陆焉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悲惨境遇。本文通过政治与人生的交织碰撞、自由与独立的追索坚守以及爱情与人性的反思剖析三个维度,反思政治挂帅年代知识分子的沉浮人生,映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首次以男性为主角写作了《陆犯焉识》,描写了民国直到解放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几十年兴起落寞的历史。笔者主要以荣格的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玛斯(animus)、阴影(the shadow)以及自性(the shelf)原型理论对《陆犯焉识》进行解读,分析其动人爱情的伟大缘由,洞悉人性的矛盾、复杂,探索了"自性化"回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主人公陆焉识在婚姻中有两次"出逃"的经历,直至入狱才发觉自己深爱的对象是妻子冯婉喻,于是出狱以后果断选择了"回归"到婚姻中去。对于婚恋的书写,作者严歌苓采取了多种叙事技巧结合的方式,并着重刻画了人物在婚恋困境中的矛盾。本文将对小说的婚恋叙事进行分析,以探求叙事技巧是如何为"出逃"与"回归"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鲁迅笔下茶馆、咸亨酒店、坟场、刑场等与哈贝马斯描述的“公共领域”具有本质区别的“伪公共领域”中“看与被看”模式等国民性特征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鲁迅对于国民性批判和国民启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热河地处东北三省与河北、察哈尔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热河.1933年2月21日,日本军队分3路进攻热河,由于东北军将的纷纷叛选和国民党政府军队忙于剿共而拒绝出兵支援抗日,致使日军在3月4日就占领热河.这就是著名的热河战争.鲁迅对国民党政府在国家危难之际仍全力剿共而消极抗日的行为予以揭露和抨击,指出真正的责任人是整个国民党政府而不是张学良个人,极力为张学良将军澄清罪名.热河战争对全中国以及鲁迅个人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挥麈录》是宋代王明清撰写的史料笔记,记载了南、北宋之间政治军事、见闻轶事、典章制度、朝野史实、诗文碑铭等多方面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挥麈录》校点本为阅读和研究提供了方便,然而标点方面存在较多可商榷之处,今列举十余处予以辩正.  相似文献   

16.
《十字街头》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鲁迅参与了主编工作,并在刊物发表诗、杂文、通信等计11篇。鲁迅以《十字街头》为阵地,抨击国民党对日不抵抗政策,揭露其派系斗争和奴化教育政策,批评明显倾向国民党统治的文人、政客,扶植革命文学青年,给予《十字街头》这一刊物以战斗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陆贾是西汉初地主阶级政论家、思想家。他将儒家“仁”“礼”上升为“天道”的内涵,最高道德本体,提出恃“天道”而处世事的“怀道者”范畴。将“怀道者”分为君、贤二类,强调威权与仁义结合的“圣”“君”合一思想,为西汉君主专制作合法性论证。同时,陆贾又通过对“怀道者”与“避世者”的区别,批判了当时的神仙方术之士不理世事、不济国艰的道家之徒,突出表现了他的新儒家治世思想。  相似文献   

18.
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鲁之争》的作者,重提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和《文选》的争论,以为鲁迅对施蛰存进行“人格攻击”,致使后者受到“极大的伤害”,还说鲁迅有“骂人的习惯”,“骂,是‘鲁粹’之一”等等。论文驳斥了《施鲁之争》作者的种种观点,并回击了其对鲁迅的轻薄、诋毁与辱骂,认为当年“施鲁之争”这一公案,是关乎“五四”开创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决不是文人之间的“私怨”和毫无意义的“吵架”。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韵缓”说研究基础上,对“韵缓”说及其与叶音说的关系进一步展开论证.叶音说与古音学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对“韵缓”说的传统认识,进而对传统叶音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野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