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评价历史人物的晚节 ,尤应顾及其晚期思想和表现。从吴佩孚 1 931年甘肃之行的言行看 ,既有军阀不甘寂寞 ,谋图东山再起的一面 ,又有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形势影响 ,倾向抗日爱国的一面。吴佩孚最后没有当汉奸 ,有其前因。在涉及回、汉矛盾的统治阶级权力之争——雷马事变的解决中 ,吴充当“调人”,起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2.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为了实现其“以华制华“的阴谋,日寇企图找到既有声望又有一定势力的头面人物来充当日本在华的总傀儡,并对吴佩孚进行了多方拉拢和利诱,吴佩孚对此则始终坚持原则,拒当汉奸傀儡.吴佩孚作为旧军人的最后一个典型,在抗战时期所表现出的品质和气节是值得称赞的.  相似文献   

3.
对吴佩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吴佩孚的研究,大陆方面1978年以前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20年至1949年为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1920年代和抗日战争时期;1949年至1978年为第二阶段,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也是吴佩孚研究最低迷的时期。1978年以后的研究,取得了喜人成果,主要表现为:史料大量发掘、著作大量出版、论文大量发表、学术研讨热烈等。至于海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台湾地区及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吴佩孚研究趋向而言,一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许多新的课题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二是史料不断挖掘和利用;三是研究视角更趋多元化。至于评价方法,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宏观与微观、爱国与卖国、共性与个性、一时与一世等关系的把握上。  相似文献   

4.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秀才出身,他在宦海生涯中曾留下三件批文,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5.
1918-1920年间湖南前线的直军撤防,对当时的南北政局及北方派系关系的演变均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它不仅成为直皖关系、南北关系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切合了民意与民族利益,客观上对当时我国的政治和外交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建党初期,中共的统战工作明显地印上了共产国际的印记。苏俄在十分革命后的对华政策中,在协助中共建党的同时,积极寻求同中国其他势力建立关系,首先是孙中山,而后是吴佩孚,最后又是孙中山。这种政策的变化必须对中共与吴佩孚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中共与吴佩孚关系的彻底破裂。  相似文献   

7.
为克服苏联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教师的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对学生搞“教学与教育分离”;不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师生关系较多地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作用,而比较忽视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学生一方等等,以阿莫纳什维利、沃尔科夫、雷先科娃、沙塔洛夫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学家推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合作教育学。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把教学、教育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这种新型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教育中始终保持无条件的平等,师生都享有尊重、信任、相互要求的权利。但平等,信任、尊重、相互要求,并不是说教师和儿童在生活经验、知识、道德成熟性方面不存  相似文献   

8.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政党纷争,乱世之秋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军阀,其中不乏草莽、军人武夫,而唯独吴佩孚被冠以"儒帅""儒将""草莽间的儒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中,儒家文化作为其精神主轴贯穿始终。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彰显了儒家文化蕴涵的强劲的社会关怀。儒家文化在吴佩孚身上所绽放出来的光芒,尤其是誓死不屈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成为其一生最耀眼的亮点。然而,吴佩孚过于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教规范和儒家学说的范畴,致使其未能与时同步。  相似文献   

9.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在中国东部地区占据大片土地,为了实现以华制华的目标,在沦陷区先后扶植了多个傀儡政权。为了整合这些傀儡政权,日本方面实施了"南唐北吴"计划,妄图拉拢唐绍仪、吴佩孚出面建立伪政权。由于唐绍仪被刺,日本方面就将此计划调整为"南汪北吴"计划,妄图由汪精卫主政、吴佩孚主军,主导"和平运动",建立统一的伪政府。日本方面组织多种力量向吴佩孚轮番"劝进",都被吴佩孚婉言谢绝。汪精卫从南京来到北平,亲自出马,希望说服吴佩孚,但是吴佩孚以各种理由拒绝与其会面。学界对于"吴佩孚工作"中的吴汪交涉的过程研究较少,本文从双方往来函电入手,试图论述吴佩孚与汪精卫交涉的主要过程,并对吴佩孚的民族立场做一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1.
苏联和我国学者论西欧封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欧从古代向中世纪的过渡以及封建化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起源和社会形态变革等重大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本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中国学者关于西欧从古代向中世纪的过渡,以及西欧封建化的讨论不断深入,并把视野扩大到东方和北美,其成就确实比较突出。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讨论,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有继续深入讨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13.
吴佩孚在建国后形象被矮化,乃学术界研究的缺失所在。以建国后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为视域,该报在涉及吴佩孚的报导中,其主题依次为京汉铁路运动、北伐、孙中山的言论、英美帝国主义等,这对于昊佩孚的形象矮化乃至负面生成,导向作用明晰。如此舆论氛围,客观评价自然荡然。总之,吴佩孚负面形象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单方面作用形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而持续的积淀,集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不可人云亦云、俯就时趋.要不断地探寻历史真相,就必须警惕一些流行之论,争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言别人所不能言。  相似文献   

14.
吴佩孚在建国后形象被矮化,乃学术界研究的缺失所在。以建国后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为视域,该报在涉及吴佩孚的报导中,其主题依次为京汉铁路运动、北伐、孙中山的言论、英美帝国主义等,这对于吴佩孚的形象矮化乃至负面生成,导向作用明晰。如此舆论氛围,客观评价自然荡然。总之,吴佩孚负面形象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单方面作用形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而持续的积淀,集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不可人云亦云、俯就时趋,要不断地探寻历史真相,就必须警惕一些流行之论,争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言别人所不能言。  相似文献   

15.
《老年教育》2007,(3):12-12
都说苏联人海量,敢拿大茶缸子喝白酒。可是这些苏联人又常被中国人拼得云山雾罩钻桌子,名堂何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背景.首先,苏俄政策的转变是其外部因素;其次,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威胁吴佩孚的统治,是其政治因素;最后,京汉铁路大罢工损害了吴佩孚的经济利益,是其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秀才将军”吴佩孚,自诩儒家为其修身根底,在军阀丛立的民国如同鹤立。他的一生复杂得让人难以琢磨:他骄傲,目空当世;他曾跟上时代的节拍,他又落伍于时代的脚步;他愿意远小人,但他不能去小人;他自认懂得儒家政治,便可驾驭军阀,但他实际不懂军阀政治,不能军阀政治,不离军阀政治,又无法不卷入军阀政治,只好伴随着曙光辉明,娉牵着龌龊共舞。显然,他的政治情怀和意欲理想的作为,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考量。其“五四通电”、“国民大会建立”、“罢兵主和”及“故宫尚存”等人生轨迹和史实,展示出“秀才将军”悯民思想的侧面。  相似文献   

18.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是指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对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表示的认可。处于近代中国政治转型时期的北洋军阀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诉求,带有由追求传统型的“天命”观向探索现代法理型民主政治转变的特点。这在北洋军阀的代表吴佩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试图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改善其外交环境,但中苏两国的建交过程因中苏两国国内形势变化及列强干涉等原因而充满曲折。1923-1924年间,中苏两国进行建交谈判,问题涉及中东铁路、治外法权及租界等旧俄在中国侵夺的权益。列强为自己的利益再次对中苏谈判进行了干涉,谈判一度陷于停顿。最后,两国于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协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根据中苏协定,中国收回了部分主权与利权,但对于中东铁路及外蒙古问题仍留有悬案。  相似文献   

20.
苏联时期,莫斯科有一家纺织厂中的4千名女工全部加入了苏联共产党;据《真理报》报道,一所名叫斯拉维克的高中,所有满16岁的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对于“全民入党”的现象,叶利钦曾和一个西方记者有过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