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农民增收问题是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滨州农民增收问题无论是宏观背景还是总体状况都与全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除此之外又有其特殊之处。滨州市地处环渤海湾经济区的结合部,北依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南连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等开放发达城市,是连接东北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的枢纽。因此滨州的农村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应立足于为大中城市服务,并利用区位优势和大中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以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它是当今中国最宏大的课题之一,任何一招,牵动的都是9亿人。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农村产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农产品相对过剩而影响价格走低、流通渠道不畅、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负担加重等多种因素造成.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必须加快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迅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深化农村土地、经营、税费等各项制度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重点,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本文从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民是实现粮食安全的经济主体,“谁来种粮”和“如何种粮”的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问题,关乎国民经济全局、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研究和解决农民问题,是一个贯穿于我国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性课题。土地问题、收入问题、权力问题、发展问题和职业培育问题是新时期正确认识农民问题的五个价值维度;以法的形式还地权于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全方位的农民权利体系、全面提升农民发展能力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8.
农民增收困难对整个国家经济政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以农业为重点 ,找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平衡发展的内在规律 ,创造性地实施农用土地规模化经营 ,调整投资结构 ,加大农业投入 ,大力发展有利于农民分流的特色工业和服务业 ,是解决农民增收困难和加快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谁赢得农民就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70%以上,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的收入问题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便成了重中之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甚至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所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国家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财政政策与农民收入关联极大,实现农民增收的首要条件就是财政政策的支持,财政政策的支持是实现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财政政策的支持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内在稳定器。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面板误差纠正模型,根据中国30个省份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东部地区存在从农民收入到农业机械化的单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存在任何方向的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民收入的双向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存在从农业机械化到农民收入的单向因果关系。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要从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长期效应入手,并且要综合考虑各个地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间不同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持久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构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般分析框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构建由环境分析、行为分析、结构分析和绩效评价四个部分组成的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EBSP分析框架:环境分析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分析;行为分析考察政府、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与演化;结构分析研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亦是这一分析框架的核心;绩效评价主要从农民、农业和农村三个角度来进行,以收入指标为主、效率指标为辅.还应深化制度改革,规范主体行为,优化内在结构,完善激励机制,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日渐扩大,“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现出来。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后实现归结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有序推进离农农民市民化并逐步退出其承包地,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Logistic模型对河南、湖南、四川和重庆4省市1 086离农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寻求最大化经济补偿收益及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离农农民退出承包地的两大动力引擎;离农农民退地意愿和行为受退地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约束;离农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将对农民退地进城产生促进作用;对退地后工作稳定程度及生活状况的预期,是离农农民考量退地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不但要消除"城乡二元制度性壁垒",还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经济性壁垒";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农民退出土地的意愿,要充分保障退地农民的权益,切实降低退地风险;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购房补贴力度,以降低离农农民的退地进城成本;应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离农农民的退地能力。此外,还要建立传统身份农民退出与职业农民进入的联动承接机制,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按照中国目前的现状,解决工业问题要从农业着手.扩大内需,无论如何,八、九亿农民是个巨大的市场.要让农民消费,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业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与我国过去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着眼于科技创新示范,以农业技术推广为目标不同,安徽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主要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以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为目标:整合各部门支农资金进行前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经营资金则是通过招商引入各种社会资金;经营主体也是通过市场化招商引入,政府定位于服务和协调,园区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规模;示范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并且,"安徽模式"门槛不高,政府投入少,更具有推广价值。但农业园区"安徽模式"没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土地规模经营程度还有待提高,支农资金整合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因此,还要多渠道解决示范区内农民就业问题;尝试农民身份转变机制创新,加快土地流转;以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形成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