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共享调节学习评价涉及协作学习的不同维度和过程,同时兼具群体感知的功能。现有的评价存在分析维度单一、数据利用不足、缺乏对互动过程的挖掘和跟踪等问题。将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引入共享调节学习的评价,可以充分反映共享调节学习特有的理论观照,呈现调节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不同评价维度的关联性以及调节的内在机制。基于SNA的共享调节学习评价框架,在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工具方面,拓展了现有的共享调节评价维度,其引入群体交流模式、群体互动紧密性、个人或群体角色、不同关系维度、多模社会关系等评价分析工具,对共享调节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跟踪,促进了群体的自我感知。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为解释案例说明概念框架的应用过程,也表明了基于SNA的共享调节评价能够评估共享调节学习的协作过程,促进共享调节水平的提高,相应的评价工具能够促进协作学习活动开展,强化成员的群体感知。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完善评价工具,拓展应用案例,进一步挖掘概念框架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共享调节是保障协作学习高质量发生的关键,学习支架能够干预支持学习者的调节过程。已有协作学习支架设计更多聚焦某个具体环节,缺少从社会性交互的角度进行设计规则。文章关注协作过程中的社会性互动带来的调节性学习,论证了学习支架促进共享调节的作用,通过扎根分析和德尔菲法构建了促进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支架框架,结合协作学习中共享调节的不同阶段和类型分析了框架应用机制,为运用协作学习支架促进共享调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教师们线上办公已成为常态。数字化教研在集体效能感、临场参与度和团队凝聚力等方面遭遇挑战,亟需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重构教研空间、功能、策略、工具、资源等,塑形教研新样态,才能达到“见屏如面”的效果。本文以学习科学的共享调节理论为引领,构建上海教育数字化教研的实践路径与推进策略,整合教研时空,强化任务理解、计划、监控、评价、反思等阶段,促进教研共同体认知、元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CSC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项目学习为学生参与的协作带来诸多挑战,其中情感挑战往往会被忽视。为了探讨学生在CSCL项目学习情境中所经历的社会情感挑战及社会共享调节,本研究利用“情感调节自适应工具”评估学生在三次项目学习中的社会情感挑战体验,以及他们如何采用不同形式的调节策略以保证协作的顺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情感能够引发不同程度的挑战,协作小组为了应对挑战会采取不同形式的调节策略,尤其是自我调节和共享调节。本研究通过实证数据佐证了社会情感调节对CSCL项目学习所发挥的作用,能够为教学实践设计共享调节支持,为确保CSCL项目学习的质量和成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监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首先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监控的必要性及目的,并将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按组织情况分为了良性协作及不良协作两类,分析了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良性协作监控的内容、方法及难点,提出了对监控难点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输入、相互作用、输出三个阶段组成,它的优化和有效是一种超越于程序化学习之上的,使学生作为主体随时监控与调节自身的学习过程。本文针对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策略:强化认知性自我指导,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主动学习;运用适当的归因训练,转变学习态度,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突破传统阅读的“简单模型”假设,基于问题解决的阅读或有目的的阅读成为重要的研究视角。随着技术的发展,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的社会性阅读的兴起,使得原有的理论模型面临挑战。将共享调节引入社会性阅读,有助于拓展基于问题解决的阅读的理论视角,构建基于共享调节的社会性阅读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之前,需要形成个人和群体层面的二阶段心智模型:即情境模型和任务模型。该模型还可以进一步衍生出新的研究假设,构建阅读支架及支持系统,并进行相应的课堂实践。以一门本科课程的阅读活动为解释案例,对该概念模型进行阐释和应用的结果表明,基于共享调节的社会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取原先容易被忽略的物理及社会情境因素,形成小组阅读目标和阅读计划,支架及协作工具也有助于社会性阅读过程中的任务理解、计划、监控和调节。这一研究有助于完善新媒体环境下有目的的阅读理论,揭示社会性阅读过程中共享情境和任务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动态发展过程,也可以为课堂社会性阅读提供可操作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远程教育中的知识共享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知识的创新,P2P技术对等的思想使得它在远程协作学习者知识共享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引入了知识域的概念,设计了协作学习中的知识共享系统,它可以实现数据的本地存储、信息的对等传输,共享方式多层次和多样化.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可以实现知识生成、知识管理、知识检索、实时通信、协同学习以及成员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在线学习存在的学习效率低下问题,分析了影响在线学习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加强学习过程监控,提高在线学习效果的观点,并从登录次数、在线时长、学习内容、浏览页面、学习交互等方面,阐述了在线学习监控系统的数据库的设计和系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学习监控是指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和质量,达到学习目的,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系列过程。本文提出在强调内部监控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实施外部监控,最终实现由他控转向自控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1.
教育领域一直以评价和采用交互创新技术为先驱,这些交互创新技术为教育技术专家探索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替代性世界"(Alternative worlds)是完全实时的、高保真的、用户高度介入的学习环境。其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环境、丰富的接口、操作驱动和有效应用于教与学"。替代性世界"在混合式学习中可以冲破传统教育屏障,拓展教师和学习者角色,为学习者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便利,实现终身学习"。替代性世界"学习环境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为专注于人机交互、社会网络和虚拟现实的教育技术专家开拓了新方向和新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的视角,试图在多维学生行为数据与学习者用户、教师用户之间搭起了明晰的信息反馈渠道,支持教师对远程学习者的教学监控以及学习者自我监控,为提升网络教学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信息可视化应用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3.
案例教学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反思、创新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是通过分析、讨论和总结案例三个阶段进行,是弥补当前教育学教学不足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基于共享调节的理论视角,从过程模型构建、支架开发、案例实践等方面对CSCL中的团队反思及其支架开发进行了系统的探索。首先,剖析了共享调节中团队反思的活动过程,包括共享调节学习中团队反思与自我反思的关系,以及团体反思过程的具体构成;其次,依据团队反思的行为过程,从回顾、描述(或展示)、评价、分析和计划五个维度设计了个体和团队的过程性与总结性反思支架;最后,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的团队反思支架,针对职前教师的集体备课任务进行基于共享调节的团队反思的案例实践,案例研究表明,支架为学习者团队反思活动提供有效支持,有助于CSCL团队反思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浅析网络自主学习的监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如何在网络教育平台中实施远程监控是网络教育的新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自主学习的特点、实现网络自主学习监控的目的、途径及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华文教学队伍在教育部的鼓励与推动下,近10年掀起了以改进华文教学为出发点的校本研究风。当前已有的以学者专家为主导和以一线教师为主导的两种研究模式,都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帮助甚微。协同研究主张结合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经验与专长,共谋专业知识的提升和实践有效的教学形式,为校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南洋理工大学下属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参与的两项校本研究案例显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校本协同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师反思、促进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成功的校本研究,要建立学校领导、研究人员和教师三方组成的“校一研一教”学习共同体,以“协同研究”为取向,建立对研究课题目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共识,合理分工,促进与提高“互补性贡献”,抑制或消除“矛盾性期待”,充分发挥三方的经验与专长,促进教师反思与专业成长,实现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特点、个案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世界信息技术前沿的美国,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高校教学变革。文章总结了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的特点,并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作为个案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变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何结合混合学习环境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目前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尚不明确。研究依据并拓展尼尔森·莱尔德的深度学习理论,设计了契约性、高阶性、整合性和反思性四类学习活动,构建了“四阶三环”干预实施模型,并以“教育文献检索与分析”课程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协作、沟通表达、学习毅力等关键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结构的发展。但是,学生认为深度学习活动具有一定难度,负担较重,对各类活动的价值认知亦存在较大差异。最后,研究从判断标准、条件创设、成果产出和科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混合学习环境下有效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