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11~20各数》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因为它是学生认数的一次飞跃,是建立十进制概念的开始。本课通过读数、数数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初步发展数感。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有幸听了"用字母表示数"一堂课,感触颇深.以前"用字母表示数"的起始课例重点都放在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量和数量关系上.这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深度学习是一种课堂变革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数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个数学核心概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深度学习策略中的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多维表征和关联结构等角度出发,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为例,阐述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数感、感知数感、理解数感、强化数感。  相似文献   

4.
一、在观察体验中"看"到数,建立数感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  相似文献   

5.
课标把"数感"摆在十个核心概念之首,充分表明培养学生的"数感"应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寻找各种着眼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场景。  相似文献   

6.
小学三年级是数学素养大幅度提升的找时期,因为8~9岁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会有大跨度的进步。在这一时期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最合适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头脑中有较为清晰的数的概念和数感,是本文的主要阐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吴汝萍 《河北教育》2012,(10):15-16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感放在了10个核心概念的首位,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往往还比较模糊,亟需探索有效方法,让数感在学生的头脑中"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小数的近似数”一课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50比1.5更精确些”,笔者认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难点,笔者尝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避免生硬的说教与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以下是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9.
<正>《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也是认识更大自然数的基础,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认数教学序列中的重要节点。一、前行中的思考——寻求"来龙"和"去脉"1.这节课教什么课前,我们仔细研读了教材,如下图:这部分内容,是分四个层次组织认数活动。第一层次:认识"10个一是一个十",先让学生经历从1到10的数  相似文献   

10.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节值得研究的课。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刚刚学习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但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要看这个数的数字和,从观察数的个位到观察整个数的数字和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学生对算术敏锐的把控力和反应力,特别增设"数的表达"一课,让学生对一些数字的组成有所研究和了解。熟悉数字的组成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十进制运算法则,为今后的计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认识的数”是一年级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后教材上所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安排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来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初步建立数感。听了一年级几位老师上的课,颇有感触。现就其中一些片断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真正把数感的培养当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去思考,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持续加强数感的培养,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这样的表述:爸爸身高170米;青青的体重是45克;看一场足球赛需要2分钟……如此荒诞的表述,让人哭笑不得。究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得许多学生头脑中一点都没有对"数"的感觉。数学就是与"数"打交道的一门学  相似文献   

15.
解构,广义上理解是一种分解。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一个百数表"一课,是引导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对于这节课,通过呈现和比较多版本教材,设计合理的整理百数的问题情境,并对百数表进行解构,让学生在解构中建构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以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教学"认识小数"一课,在巩固练习中都设计了同一道"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小数"的习题。同样的习题,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尤其是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果教师在各课中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好、创造出更多和更好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一、课前谈话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生1:我们认识过0到20这些数。师:谁能从0数到20?生2:0,1,2,3,…,20(拍着手)。师:谁能接着往后数?(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相似文献   

18.
在运算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的。一、让学生"估"出数感课始,课件出示情境图(如图1),并提出问题:观察图1,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列式呢?  相似文献   

19.
案例背景:"探索规律"是《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中明确说明"要大力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认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也包含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基本数学素养之一的数感,其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学段。"数的认识与运算"这部分内容对于数感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可通过研究众多研究者对数感内涵的分析,准确把握数感的内涵,并结合"数的认识与运算",探索培养学生数感的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