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必须走向课堂”已成共识,让数学文化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学生的心灵,是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那么如何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呢?笔者在构建数学文化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诗歌语言组织数学教学,让数学课堂富有诗意、充满美感,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在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中感悟数学文化,逐渐领悟数学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杜文婷 《学子》2013,(2):37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知识接受质差量少。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首先,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  相似文献   

3.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之奇,感受到数学之趣。因为和谐课堂的基石需要的是"融和",和谐课堂的条件是"激趣",和谐课堂的核心是"主动",和谐课堂的目的是"发展"。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在教学实践中,抓住融和、激趣、主动、发展四要素,就抓住了高效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都感受到:精彩的数学课堂需要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生活化"理念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实践行为.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味"是浓起来了,但"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导致数学教育走向另一种极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6.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7.
当前,不少数学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活跃,但真正留给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却少之又少。我想,这与我们教师对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入,盲目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有关,从而导致数学课堂中,学生缺乏对数学内涵必要而深刻的理解,不能达到数学学习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热闹非凡、异彩纷呈的课堂后,我们提出一种更为朴素,更为实在,更为高效的课堂——简约化课堂。简约化课堂简约而不简单,力求以简洁、清晰、精炼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去繁就简的同时保留事物本身经典的部分——数学学习中应该扎实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简约,必然要求教师学会做"减"法。这种"减"法,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素材、教学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9.
"超市"越来越得到许多人的喜爱,究其原因,也许在于它提供了许多选择的自由、自主的空间。在新的数学课堂中,我们努力运用超市的特点构建自主、开放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能自由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给学生以"超市的自主与宽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快乐课堂,一起走进我们的数学"超市"。一、我们的"课堂超市"1.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先后之  相似文献   

10.
张军 《教育艺术》2008,(10):71-72
随着对数学课堂及文化的研究,我国教育界已逐渐认识到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审视我们的数学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发现数学文化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现在的数学教育已失去了本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文从"有生命"的数学、"生活化"的数学等层面进行探究实践,得出:只有构建这种层面的教学课堂,我们才能够真正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和教师都能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欢乐,才能使我们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的涌动.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81):70-71
2011版新课标提出了关注四基,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尤其提出了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前的课堂,强调了所谓的课堂完整,环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课堂却因此而缺少了亮点,缺少了回味,一成不变,沉闷乏味。新课标的课堂需要峰谷并存,扬峰抬谷,张扬个性,让40分钟的课堂具有核心价值,制造和跨越高峰,彰显品质课堂是我们需要实践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味"的课堂实质就是要体现数学的学科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本质.教师要实现"数学味"的课堂,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研究教材和课标,寻找"数学味"的配方;关注思维和过程,感悟"数学味"的魅力;渗透思想和方法,领悟"数学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师生关系民主融洽,让学生感受到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开放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扩散。智慧的数学课堂如风细雨,春意盎然,让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构建和谐、开放、智慧的数学课堂呢?一、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心心相印"我喜欢我的数学老师,她待人和蔼,笑容亲切,我喜欢她,尤其喜欢她上的数学课。"一个学生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成功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暗恋,学生喜欢  相似文献   

15.
核心素养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的现有学习水平却各有差异。如何在同一个数学课堂上让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去参与、均衡数学课堂上各个活动过程,各个学习个体之间的关系。让每个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有效提升,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能够被"看得见"。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引着当下教育发展前行的方向,推动了新时代下课程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细心品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文集,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到丰厚的教育思想,其中也能发现契合当下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元素。倘若从数学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就能够从中感受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涵义。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能够深度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找准与初中数学学科素养相融合的链接点,这样才能让初中数学教学效益更佳,才能让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深度培养。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经常听到老师说:"哎,我怎么这么笨呢,怎么就不能多想几种方法,让你们能够理解呢!"也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啊,天哪,这道题我讲了不下于三遍了,怎么还是错那么多呀!"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数学教育,怎样才能最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果?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做哪些变革和调整?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打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课堂,只有真正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开展研究、提炼、总结。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关键性事件。2011年7月,我成为福建省名师培养人选,这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性事件。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我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人生的嬗变,逐步提炼并形成了"富有思想的数学课堂"教学主张。这一阶段是生命的重启,我书写了教学人生的新篇章。我对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2002年。我发现零散却带着明显思维印记的数学课能让学生沉浸其中,而在反思环节中,孩子们对数学思想方法格外关注。他们会经常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基",即基础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教学不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要由以前的重视"双基"走向重视"四基".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授人以鱼,管一日三餐之用;授人以渔,促进终身受益.我们教师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数学内部的联系,逐步渗透和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应寻找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点,让数学思想照亮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概括、抽象的过程中,体验、领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数学问题解决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正在成为国际基础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数学教育要改变教学封闭的状况,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将生动的现代生活内容融人数学教学,必须提供更多的问题情景支持教学活动,中国的数学教育需要把问题解决引入数学课堂.笔者力图就数学问题解决如何进入中国中学数学课堂,怎样与我们的教材相结合,怎样与我们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之路.汲取西方数学教育的新思想,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内容体系、目标体系和系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