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针对国内外绿色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利用现状,指出绿色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再利用势在必行,再生骨科的性能直接影响着再生混凝土的特性,因此研究好再生骨料的特性,对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质量非常重要.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和课题试验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再生骨料不同于天然骨料的基本性能,对再生混凝土骨料的性能包括级配、坚固性、吸水性等性能进行一些研究,最后对再生骨料的再利用提出了建议,供相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70%的基础上,研究经碳化强化处理的再生细骨料对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与未碳化再生细骨料的情况进行对比,再生细骨料的取代率为0、20%、30%、40%。实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随再生细骨料取代率提高而减小,碳化再生细骨料可提高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3.
方瑾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5):65-66,79
用不同的再生骨料替代率,制成再生混凝土。从再生混凝土的和易性、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等三个方面与普通混凝土进行比较,分析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变化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证明,采用适当的再生骨料替代率配制的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当。随着人类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再生混凝土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对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再生骨料、天然骨料、河砂、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S95粒化高炉矿渣粉、自研的MPE—GAA—AA—AMPS三元共聚聚羧酸类高效减水剂为主要原料,通过再生骨料不同取代率制作了520个再生骨料混凝土试块,运用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回弹值、弹性模量和单轴受压进行综合试验。结果显示: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发展规律与普通混凝土存在一些差异:再生骨料取代率直接影响着再生骨料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单轴受压应力一应变关系、弹性模量以及再生骨料混凝土修正后回弹值。通过加入自研的MPEG从-从-AMPS三元共聚聚羧酸类高效减水剂,以50%再生骨料取代率,配制设计强度为30MPa的再生骨料混凝土是最切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5.
对粗骨料取代率为100%的再生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试验研究,探讨单位体积用水量、水灰比、砂率、粉煤灰掺量等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一来源混凝土制备不同粒级的再生骨料,研究其对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抗裂性和干燥收缩的影响。再生骨料降低混凝流动性,改善粘聚性和保水性,粒级越细影响越大。再生骨料使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有不同程度降低,粒级增大强度下降越少,但对抗折强度的影响不大。再生骨料可以抑制早期塑性开裂,取代粒级越小、取代范围越大,效果越显著。长龄期的干燥收缩随取代粒级减小和取代范围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8.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再生混凝土(RC)的配合比进行分析,探讨水胶比、再生骨料掺量以及超细粉煤灰 (UFA)掺量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规律.结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并优化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再生骨料掺量90%,可配制出和易性优良,3d抗折强度大于3.0 MPa,28 d抗折强度大于5.0 MPa的再生混凝土, 均能满足重交通和特重交通开放交通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拉压比和折压比在后期均有提高,韧性改善,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再生混凝土强度与胶水比、再生骨料掺量以及UFA掺量的经验公式,相关性高,为再生混凝土的配制技术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实际工程中废弃混凝土种类和原始强度等级,采用不同粗骨料取代率配制再生混凝土,测试其抗压强度.结果显示,在标准配合比下,原始混凝土来源和强度等级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有影响,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预填骨料混凝土做为一种具有特殊施工工艺的混凝土,在结构加固和水下施工中应用广泛。介绍了该混凝土在惠生出运码头工程中的应用,并初步探讨了水灰比、灰砂比及粉煤灰掺量对预填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受压徐变试验研究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受压徐变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与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受压徐变的区剐。试验过程中通过对徐变试件进行密封和开放处理,有效分离了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受荷条件下各徐变变形组成,以便进一步研究各因素对徐变影响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普通自密实混凝土,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的徐变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对再生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干缩性、抗压强度、弯拉强度、再生砼的韧性、冲击性、耐久性等基本性能起到改善作用。从国内外研究和运用的基本现状看,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关注研究发展的动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对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分别为0、30%和75%的150 mm×150 mm×300 mm再生混凝土棱柱体进行轴心抗压强度试验,测得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通过ABAQUS建立与试验尺寸相同的再生混凝土棱柱体有限元模型,并设置再生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参数。对有限元模型采用时间—位移的线性加载方法进行了单轴轴心压缩模拟,以验证ABAQUS中再生混凝土棱柱体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随书光盘的特性以及当前的管理现状,提出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钢筋锈蚀后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对钢筋未锈蚀、锈蚀而保护层未开裂、平均锈胀裂缝宽度为0.2mm及平均锈胀裂缝宽度为0.4mm四种情况下的再生混凝土及普通混凝土框架边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对比试验;观察节点的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试件的荷载一位移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强度和刚度退化、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相同锈蚀程度下,再生混凝土节点的强度比普通混凝土节点小,再生混凝土节点的刚度退化比普通混凝土节点严重,再生混凝土节点表现出更好的延性,再生混凝土耗能较普通混凝土耗能弱;随着钢筋锈蚀程度的增加,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节点的强度降低,刚度减小,延性减小,耗能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传统混凝土两相复合材料弹性模量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再生骨料中老旧砂浆含量的影响,分析水泥砂浆的体积与新天然骨料体积分数、再生骨料体积分数和再生骨料替代率之间的关系,建立预测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的三相复合材料模型。开展了不同龄期下不同骨料替代率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测试的试验研究,并采用所建立的各个复合材料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建议了最适合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的复合材料模型,给出了随龄期变化时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谈随书附盘的采编与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我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随书附盘的配套采购、规范著录和科学的收藏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利用ANSYS模拟四根不同配箍率的高强混凝土轴压柱,分析了各柱的裂缝图和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随着配箍率的增加,柱的延性和承载力可以得到提高;较好的验证了文献中的箍筋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A new concept of structurally dissipating rock-shed (SDR) was developed by the lab of Tonello IC and LOCIE-ESIGEC (France). To decide the dimension of the plate used in SDR, an ANSYS model which could simulate the impact of rock in the centre of the plate was established by Fabien Delhomme. By using this model, some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t paper. Firstly, a plate impacted by a block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mesh sizes are compared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verified. The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plate impacted at the boundary and in the medium part is computed. By analyzing the stress in rebar, the most dangerous region of impact of plate was found. For a rectangular plate, the most dangerous region is at the corner of the plate when a block drops in. Finally, the whol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plate under dropping block was simulated and a simplified definition (effect zone) to describe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plate was given. From this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impact only affects heavily within the effect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