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调《七擒孟获》和京剧《泸水彝山》是高牧坤先后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三国戏”,在创作理念与舞台调度、脸谱化妆与情节设计、间离效果与当众孤独等方面,两剧存在着诸多联系。从《七擒孟获》到《泸水彝山》,创作者力求回归戏曲的本体,充分说明了中国戏曲艺术家对戏曲美学认识的深化,这是对自身的肯定和认同,显示出一种民族的自信。  相似文献   

2.
说到《三国演义》,许多小朋友都应该知道吧。爸爸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费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领导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领导艺术表现在:以崇高的理想信念鼓舞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以高超的笼络手段驾驭人。他在知人善任、适度放权、把握平衡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达到了用心治人、驾轻就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它真实、详细地描绘了荆州失守的全过程.但对这一事件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荆州失守的原因,与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战略方针--<隆中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两点:一是占据荆州与东吴的矛盾,二是轻视东吴.因此,它给人们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战略方针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待盟国要诚实守信,决策要民主,要防止军事冒险主义.  相似文献   

6.
骁勇善战的军队,形象鲜明的人物,鬼斧神工的计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曹操、孙权、周瑜……苦肉计、空城计、桃园结义、刮骨疗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国演义》中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我带进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中,让我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7.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褒扬的胸有大志、仁德爱民、忠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形象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  相似文献   

8.
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是作者罗贯中所仰慕和歌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熔铸着作者的理想与抱负。"三顾茅庐"不仅在全书的情节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篇章,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彩文字。  相似文献   

9.
《皇越春秋》是一部受《三国演义》影响的汉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思维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许多相似之处。黎利与刘备为践行仁义而奋不顾身,身经百难而屡次化险为夷,天助民愿之下却屡次坚辞拒绝登上高位。在作家的笔下,他们是言行一致、谦逊有加、有勇有谋、广开言路、贤明仁德的化身。他们登上帝位,不是获取权力,而是要承担更高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刘备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仁主明君的典型,为了突出人物的这一主要特征,作者以眼泪作为创作手段,从笼络贤士、收取民心、智脱险境、赚取城池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发挥了眼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从1997年以来,史学界对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比以往有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对上述问题发表的专题论文多达五十篇以上。现就论文中争论的一些焦点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小说中出现的与刘备相关的三次临终托付事件,即陶恭祖三让徐州、刘表托付刘备接管荆州、刘备临终嘱托诸葛亮,从人物心理分析入手,分析刘备性格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并对罗贯中的正统思想进行了必要的解读,揭示其塑造刘备这一文学形象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14.
课前,可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读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15.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刘备集团在夺取荆、益二州之前,基本上遵守了《隆中对》的战略,实施《隆中对》表现出较强的秘密性。此后,刘备在世期间,因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刘备对《隆中对》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变革,而其集团重要人物对《隆中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成为荆州之失与夷陵之败的重要导因。刘备死后,《隆中对》已失去了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其秘密实施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诸葛亮也对他自己制定的《隆中对》战略进行了改造,本质上已经违背了他最初的战略。此后,蒋琬、姜维继续改造《隆中对》战略,而费祎则消极对待这一战略,从而使《隆中对》出现了大变异。  相似文献   

17.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日记》2014,(10):42-42
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深根固本以治天下。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生得其名,死得其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关于刘备驻扎新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有真实的历史根据,但小说情节中明显存在着不合情理的问题,这与罗贯中的写作原则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孙爱军 《课外阅读》2011,(4):218-218
《三国演义》有云:“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言,相信读者不难理解。然而,为何东汉末年蜂起的割据军阀大都失败了,而曹操、刘备、孙权却获得了成功?为何蜀魏吴三国又先后灭亡,最后一统于晋?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用人的得失应是很重要的一点。小说通过一系列文学形象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