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英雄,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都是矛盾性格的有机统一.然而,我们误解了他们,尤其是几种文学史教材.阅读名著,要从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方面入手.只有走近英雄,才能看清英雄.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日记》2014,(10):42-42
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深根固本以治天下。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生得其名,死得其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相似文献   

3.
名著《三国演义》是由智谋而成就的经典。正视这些智谋,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关于智谋的描写;二是这些智谋有何值得挖掘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史诗精神与《三国演义》《水浒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人类对死亡的意识和逃避、抗拒,以及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死亡的无法逃避、不可抗拒这一心路历程的记录。史诗有其形成机制和作为历史范畴的文学现象的文化意蕴。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从重塑历史英雄开始,抒发了中国文化的无可归依的悲凉,具有史诗精神。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为什么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笔者在此浅谈两点看法,以期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6.
王平 《考试周刊》2014,(26):25-26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称为奸绝。该书从政治、处世、用人及军事斗争等多个角度出色地塑造了曹操这一代雄才大略、精明能干的奸雄。  相似文献   

7.
"反英雄"是一种当代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在全球化语境中,引入这一新的文化视野,对于《三国演义》研究无疑是一种合理和必要的选择。以"反英雄"——一种全新的当代性阐释来丰富《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是对小说经典具有时代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古典小说中,英雄主义价值观无处不在,而在《三国演义》中显现得尤为突出。正确认识英雄主义对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小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所出版的部分随笔式《三国演义》研究著述中,存在着程度不同地随意性倾向乃至乖谬。这种不良的风气,已不仅是学术失范的显著表征之一,也不只是牵连到对某一部古代文学作品的褒贬评论,而且关乎到对民族文化精品的解读态度。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并郑重呼吁:请珍视我们的古典名著!  相似文献   

10.
孙倩倩 《文教资料》2012,(33):43-45
《三国演义》中英雄无数,有的如关羽,被后世尊奉为神,有的如吕布,虽得到世人肯定,但地位难与百年来的偶像关羽相提并论。罗贯中在顺应主流突出了关羽这样的典型形象之外,也将对吕布这样的非典型性英雄加以肯定和朦胧的赞颂。其中反映出的非典型性英雄观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古代告语类体在《三国演义》中被成功运用。了解古代告语类体的种类、内涵,特别是它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作品。古代告语类体在《三国演义》中所起的作用可从体运用和学的特殊功能两个角度论述。  相似文献   

12.
以叙述故事,描写战争见长的<三国演义>,其中也渗入了浓厚的抒情气氛.小说中展现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包括悲恸之情、豪迈之情以及怨怒之情,作者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加以呈现,具有摄人心魂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诸多志怪成分是中华文明沉积的写照,对一些故事原型的溯源再次印证了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后代作品中诸多"置换变形"的成分,也为该作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也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描写了自东汉末年到晋初一百多年的战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在对战争的描写中,《三国演义》重视渲染战争环境,青睐于智斗的决定性作用,又擅长以战争冲突塑造人物性格;但在对战争的全景性和狂欢式的表现中,《三国演义》陷入了为统治阶级、为利益集团“修史”的片面立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战争暴力给百姓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缺乏反思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由此淹没了战争的血腥气味和死亡恐怖,而将战争诗化和狂欢化了.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对曹操总体上持贬诋态度,但对其文治武功和诗文风采并非一概斥责。本文试图通过审阅作品对曹操文化活动的零星描绘,结合有关史载的考察,揭示《三国演义》中"奸雄"形象的另一面——文化功臣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从经营之道角度,《三国演义》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经营之道首在识人、用人,这是致胜之本。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政治军事斗争和经营管理中关系全局成败的首要问题,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生死存亡的根本因素;在群雄并起,竞争激烈之时,谁能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谁就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成为胜利者。有了优秀的人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还需要灵活而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