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媒促进公民参与、形成管理的公共领域,是构建我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传媒呈现出参与公民的议题表达、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推动政府部门和公民合作三种形式促进公民参与的实践状态。推进公民参与,我国传媒需要开展公共新闻运动、促进社区媒体建设以及建构社交媒体理性的公共领域建设。  相似文献   

2.
艾则提 《大观周刊》2011,(46):48-48
近些年来,以政务微博为载体的公民政治参与愈加受到政府和民众的亲睐,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尽管这一绝佳的官民互动形式为公共管理领域提供了很多便捷,然而,政务微博这一新生工具,由于其还不具备完备的制度及规范,使得其在整个参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在此通过分析,得出政务微博在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玉品健 《大观周刊》2012,(15):17-17
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关切自身利益的一种自然要求,因此公众参与原则是我们在进行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从古希腊关于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的相关制度与论述出发,考察了公众参与的历史正当性,为当今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民主社会中,公共决策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虽然体制内配置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途径,但若没有大众传媒的参与,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也很难成立。基于此,我们从大众传媒与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实现两个方面,分析得出大众媒介提供了政策系统中各种利益吁求的表达和聚合的公共平台,而这个公共平台落实了公民的表达自由;若没有大众传媒对相关信息的报道与披露,知情权的实现只能说是残缺的、不彻底的。另外,公民有权接近和利用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大众传媒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公民信息传递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公共管理是政府机关一项重要的职能,加强公共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公共管理中,媒体参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媒体参与,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性,更好地规范公共管理行为,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但是,在媒体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媒体以及政府部门做出相应的转变和应对。本文就媒体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前环境问题成为社会一项突出议题.相关制度缺失、社会认知误区、传统媒体失语等原因激发了公民个人的环境参与热情.他们通过公民写作、采访调研、网络呼吁等方式扩大了公民干预的影响.在具体行动中,公民表现了“主张权利”的公共参与意识.这种初步的尝试留下了有益的启示,在引领公共参与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公共治理理念为基础,结合公共治理在网络化时代的转型,指出网络媒体在公共治理中的政治考量,主要表现在网络媒体的公共价值目标取向、网络媒体技术引发公共治理的数字化革命以及网络媒体对公民政治选择的影响力,并由此探讨公共治理创新中推进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提出主要的策略建议即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建立防止网络参与"数字鸿沟"的机制、加强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政治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参与是一种广泛的参与,包括公共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传统的投票、竞选、结社、集会、游行、宣传等,是公民参与的常用方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一些新的公民参与形式如网络论坛、政府网站、官员博客、手机短信等,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政治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参与是一种广泛的参与,包括公共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传统的投票、竞选、结社、集会、游行、宣传等,是公民参与的常用方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一些新的公民参与形式如网络论坛、政府网站、官员博客,手机短信等,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公共治理的主体维度、模式维度和问题维度的分析框架。其中公共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公民、公民社会组织和企业四种;公共治理的模式包括参与式治理模式、伙伴关系治理模式、自发式治理模式和统筹治理模式;公共治理覆盖的问题有公共政策问题、公共管理问题和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参与式治理模式适用于公共政策问题和公共管理问题。伙伴关系治理模式一般适用于公共服务供给。自发式治理模式一般适用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而统筹治理模式适用于解决政府内部的合作与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环境危机不断加深,需要环保传播的改进和提高.环保传播以环境信息为依托,引发舆论和公共参与,助推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社会作为"第三部门"发挥着公共参与的重要作用,但它们需要传媒带动和协调,与政府一道开展环境治理,并培育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参与促进社区终身学习、早期教育、STEM教育、劳动力发展,保障公民平等权利,发挥图书馆在全面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趋势,哈特福德公共馆及底特律公共馆的社区参与实践为国内图书馆社区参与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新视角.发展战略合作、促进社区沟通交流、打造学习生态系统、解决社会问题是图书馆社区参与重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又称为公共新闻、参与新闻、民主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公民新闻"中的"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保障公民阅读权益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政府是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主体,引入社会力量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北京市西城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创建公共阅读空间,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雏形,初步探索了一条建设-管理、投资-运营、管理-作业适当分离的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提升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和能力,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根据西城区建设经验提出,应继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体制机制,培育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激励机制,不断规范和完善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监管,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带来日益严重的风险,成为传媒与公众共同建构的议题.传媒散播与公众、环境受害者回应引发了当代公共参与运动.这种运动虽由传媒引导,但其背后却与深刻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传媒带动的公共参与运动能够增进公益意识和实际参与,最终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针对大量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试图从理论上总结民间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方法/过程] 以现有民间力量参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实践为例,从理论上剖析现有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结果/结论] 通过研究,认为目前民间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公民个人、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主要方式是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和提供设施等,主要参与内容是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运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考评,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文化成果的创造以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  相似文献   

18.
赵琳 《新闻窗》2010,(3):33-34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公众新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的一场新闻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是新闻界面对社会批评和信任危机而发起的改革运动,是继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之后的又一自我反思,其主旨是改善媒体与公众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中来。以话语讨论而非暴力的方式推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公共档案馆是以普通公民为主体的现代档案馆,其存在的意义与普通公民密切相关,公共档案馆应拓展研究视角,将对普通公民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为此,本文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公共档案馆要重视对普通公民的研究;二是普通公民将给公共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沟通公民世界和公共权力的桥梁,能够拉近公民和国家的距离,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消除公民对政治的冷漠感。大众传媒作为培养公民精神的制度平台,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平等、宽容的民主精神,有助于公民形成积极参与的习惯和民主作风,有助于公民形成超越个体利益的公共关怀意识,并最终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