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后现代文艺理论颠覆了文学四要素所包含的传统文学观念,其策略是割裂符号与世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动摇传统哲学和文学理论的语言学基础.后现代文学理论具有明显的反现实主义、反人本主义、反文学意义、反文学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2.
国内对文学的本质与反本质主义的研究思路源于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学界对文学的本质探讨只破不立。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对文学本质的辩证研究方法和他对文学与文学理论特殊与一般的源流关系的强调,成为连接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的桥梁,也为我国当前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后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呈现出与传统审美观念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即反审美倾向。以黑色幽默小说为例来论述后现代文学的审美特性,即反理想、反英雄和反叙事,在对传统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比较中阐释这种反审美。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经典定义为:"文学是审美的语言艺术"。然而,后现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文学文本发生了转向,即从传统的语言文本转向了以日常生活为文本,文学文本的价值特征也从审美转向了消费。网络文学文本的后现代性可以从网络文学文本创作主体、叙事方式和价值特征体现出来。网络文学文本的大众化、交互性、开放性、超文本等特征很好地诠释了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文本形态。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微暗的火》是典型的后现代实验文本,它以文体混杂、情节零散和意义含混等反传统的文本表现形式,将后现代小说中的“反小说”现象、故事情节结构的断裂以及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推向极端,使后现代小说成为自我解构的文本.以《微暗的火》为代表的后现代小说将传统文学的“可读性”转向“可写性”,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本的封闭性.它大胆尝试,广泛创新,鼓励读者积极参与,使得后现代文本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卡勒将文学理论定义为对“常识”的批评,即对语言、言语、文本、意义、创造和经验等方面惯常性判断的质疑和颠覆.可以说,卡勒的后现代理论观指向了解构,在他看来,理论是反常识的,是具有跨学科性、推测性、批判性、自反性特征的理论建构,这无疑使传统的理论观转向了后现代.  相似文献   

7.
教育史学的想象力——后现代史学观与教育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静 《教育史研究》2003,(1):1-5,20
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微观史学、口述史、史料采集四个方面来分析后现代文学理论对教育史研究的影响;并对此影响下的教育史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以及教育文学的专业化问题作了思考;只有不断寻求教育文学理论与方法的突破才能丰富教育史学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在考察20世纪分析哲学、结构语言学和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三种本体论语言观的基础上,揭示出抽象的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学现象之间存在多重关联,体现出与后现代解构策略完全不同的后理论分析特点。分析哲学对意义、语用学以及指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语言分析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能世界、言语行为与指称等新的理论命题。结构语言学关于语言要素的联想关系与现实言语交际活动的分析,为文学理论研究隐喻、反讽以及文学与历史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关于语言的分析促使文学理论研究艺术的物性问题,还在学科互涉视野中有效实现了文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互动。这些分析都展示出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9.
河北师范大学邢建昌先生新著《理论是什么——文学理论反思研究》 (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这也是一部回应后现代语境对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生存挑战的力作.作者超越了以往文学理论研究被动跟风的局面,而立足于本土研究文学理论问题,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学术专著. 作者受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反思社会学以及后现代语境下学科反思意识的启示,将“反思性”贯穿在自己的研究当中.作者把这部书定位于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正是其中强烈的反思意识强化了文学理论研究的理性自觉,增进了文学理论与批评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新时期的审美文论是对传统认识论文论的丰富和发展,是认识论文论的新阶段,但它没有脱离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有着不可避免的缺憾。实践是感性的,在突出主体论和人类学本体论的文论语境中,实践论不是认识论的附庸,也可以不作为认识—实践关系的一维,而只作为本体论的存在。审美体验论的提出,为实践论文论的存在和发展拓开了新径。世界—作家—文本—读者是一个系统,对作为个体的作家和读者体验的强调,是实践文论发展的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13.
文学理论是一门科学。有人否认这一点的原因在于狭隘地理解科学的含义、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科学危机”状态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进程就是其科学化进程 ,其现代性形态就是科学化形态 ,现代性必然也只能筑基于科学化之上。文学理论的科学化与人文化是其现代性的两翼 ,单向度地发展其中任何一种都不仅是反科学的而且是反人文的。在文学理论中 ,与人文化相比较 ,科学化是更为基本的因素和条件 ;但科学化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却是指向人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文论话语的文化规则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论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是话语。由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西方文论话语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话语规则。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为基础,遵循“无中生有”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深幽渺远的话语空间;西方文论的话语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遵循“有中生有”的文化规则,突出体现其密实精准的特性。认识两种文论话语的差异性,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的精髓。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文论来深化和拓展中国文论的内涵和话语,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助益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衰微,现代文学理论范式开始形成。促成现代文学观念形成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西方现代文学理念,二是仿西方文化而来的现代高等教育学科体制,三是现代性质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三种因素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意味着中国文学领域一种新的文化秩序的兴起,也标志着传统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模式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6.
面对20世纪文论话语割断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血脉联系,文论话语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疏离、脱节,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自然成为世纪之交文学理论界谈论一个热点话题.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这对重建文论话语过程中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和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文论话语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研究兴起了"重写文学史"热,在引进西方理论和重新审视传统观念的背景下,文学史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上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突出表现在对历史性、审美性和当代性的关注.新时期的文学史研究是对旧模式、旧观念的突破,是对新观念的寻求和新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和批评一度疏离了社会现实。并且照搬西方文学铆作技法和批评模式的现象一时成为潮流,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仍余波未息。而2006年的顾彬事件,引发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渴望。笔者认为,弄清传统文论思想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现时位置特征。西方文论在我国文论领域的位置。方可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他在中西对话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深宏广博、中西贯通、自成一体的文艺思想。他的文艺思想是思想开放时代的必然产物,反映了把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创新需求调合起来的历史要求,为中国现代文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