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红艳 《阅读与鉴赏》2010,(1):39-39,28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章《家庭的苦难》。葛朗台以其对金子的狂热占有欲而作为“吝啬鬼”形象位列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让后人去揣摩、去思考。然而。我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很多为我所忽视的问题——葛朗台太太.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导,学生才能学实。教师精导,首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备课。课前,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然后,把功夫用在“导”上,可采取启发、点拨、诱导等形式,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讲,让学生思考揣摩,但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教师一定要讲,并要注意讲授技巧。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吃透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重点讲,抓住难点导,去繁就简,去粗存精,教学效果就好。我在教《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抓住一个“雨”字来分析文章的结构。本文…  相似文献   

3.
抓住重点讲长课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细嚼慢咽”,这样往往容易失之于“碎”,即使是佳肴,学生食之,也觉乏味,讲到长课文,就更耽误时间,学生四十五分钟内的进食量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改进教法。现以《守财奴》的教学为例,谈谈改进长课文教学的体会。《守财奴》这篇课文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刻画葛朗台这个虚伪、凶狠、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教学小说《守财奴》时,按照惯例,学生要对主角人物葛朗台进行分析与评价。小说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拿到课文浏览一遍后,对于葛朗台先生呈现出的“常态”——守财奴的贪婪吝啬、虚伪狡猾、冷漠无情已是基本清楚.因此再学再议,已觉得索然寡味,好像没有什么可  相似文献   

5.
教学小说《守财奴》时,按照惯例,学生要对主角人物葛朗台进行分析与评价。小说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拿到课文浏览一遍后,对于葛朗台先生呈现出的“常态”——守财奴的贪婪吝啬、虚伪狡猾、冷漠无情已是基本清楚,因此再学再议,已觉得索然寡味,好像没有什么可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课文《守财奴》一课结尾,写葛朗台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他的钱财,叮嘱女儿欧也妮要“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接着是作者的一句议论结束课文:“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这一句议论给读者留下一连串的疑问。  相似文献   

7.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反觉有画蛇添足之嫌,弄巧成拙之憾。窃以为,“金子”乃“瞪”之所及,而非眼睛之色。首先,正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那镶金的梳妆匣才会像磁石一样死死吸住他…  相似文献   

8.
谁都知道葛朗台是“守财奴”,在教《守财奴》时,我偏要在这无疑处激疑:葛朗台是比较“大方”“慈祥”的,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果然,同学们当即哗然)我装作没听见,继续我的“高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据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9.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  相似文献   

10.
王健龙 《语文知识》2003,(7):F003-F003
认真研读过《守财奴》的人不难发现,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称呼有七种之多:称“葛朗台”十一次, “老头儿”八次, “箍桶匠”五次, “老箍桶匠”和“好家伙”各两次,“守财奴”一次(第二个“守财奴”主要是泛指,不算在内)。是什么原因造成称呼的不断变化呢?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11.
《守财奴》和《泼留希金》(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这两篇课文,都是外国名著的节录,前者节选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后者节选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这是两篇体裁相同,内容相近,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课文。根据我的经验,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比各自孤立地去讲,其效果要好得多。它可以使学生在思考老葛朗台和泼留希金这两个艺术形象,有什么相同之点和相异之处,两位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又有何异同等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试将葛朗台和泼留希金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异同作一对比分析,仅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守财奴》这篇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的小说中,作家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凶狠、虚伪、狡诈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为了获得金子,他可以进行任何肮脏的交易。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本文写了他人生最后的四笔交易。第一笔交易:用一百金路易换取妻子的原谅和女儿的信任。当葛朗台知道妻子死后,女儿将继承部分财产时,他感到“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于是,他决意巴结、诱哄女儿,使她放弃继承权。然而“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与狂热,使老葛朗台在上楼看到金梳妆…  相似文献   

13.
如何处理新编语文教材中两类自读课文呢?教材编者在说明中明确规定:“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自读。”又指出自读课应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并巩固和提高,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导读。我认为自读课的导读应以“导”为核心,抓住五个基本环节。一、导之以向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学生自读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新教材对课内自读课文通过明确“学习重点’作了自读导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语文创新教学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抓住教材“例子”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抓住教材“例子”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的过程实际上是树立创新意识、不囿于定论陈见而大胆质疑、自由学习、从而使创新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比如教《最后一课》 ,我抓住教材中的“啊 !这最后一课 ,我真永远忘不了 !”这句话 ,范读之后 ,指多名学生朗读 ,反复品味 ,用朗读情感、停顿、语调去感染学生 ,“当 ,当 ,当……”录音机里突然传出教堂里的 12下敲钟声 ,沉重、遥远 ,趁同学惊诧之际 ,我出示课文插图 ,配制CAI课件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  相似文献   

15.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决定选取“旁人眼中的葛朗台”这一视角来解读《守财奴》。  相似文献   

16.
《落花生》选自《许地山文集>。文章感情真切,语言朴素,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在教本课时作如下安排。一、分清课文主次,抓住重点“练习分清课文主次”是本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项目。本课“预习”中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 )→( )。”这两个要求都是为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分清课文主次而设定的。因此,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理清文脉,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每一册均有二十来幅插图。这些插图就内容看,可分成以下几类。1、风景类,如《登泰山记》中的“泰山十八盘”。2、人物外貌类,有古今中外的名人肖像,如司马迁、马克思等;有作品中主人公的肖像,如《守财奴》中的葛朗台等。3、故事情节类,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夫妻惜别”等。4、书法绘画类,如《琵琶行》中的“琵琶行图轴”等。这些课文插图多彩多姿,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成为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教学时,若能巧妙利用这些课文插图,精心设计一些作文训练题…  相似文献   

18.
一、精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讲”,要做到有详有略,详之精辟,略之恰当,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教师的精讲在于对学生进行点拨要恰到好处,“导”的程度要恰如其分,要对学生的“学”起到“启动”、“定向”、“矫正”、“导航”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讲呢? 首先,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抓住关键处,进行  相似文献   

19.
“导”是为“读”服务的,这就必须“导”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即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教学《观潮》(第七册)一课,就可以这样导读。一、“观”字入手,了解特点本文课题为《观潮》,题目作为文章的旗帜,起着引领全文的作用。对《观潮》这篇课文,教师不妨从“观”字入手,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20.
在《守财奴》一文中,作者除了直接称葛朗台为“葛朗台”外,还将其称作“老头儿”“箍桶匠”“守财奴”“老家伙”“老箍桶匠”等。作者如此多次变换人物称谓,绝不是无意为之,而是隐含着特定意义的。一、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怎么样?”葛·朗··台冷笑着,静静地说。葛·朗·台·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葛朗台,是对人物的一般性的称谓,但小说中的情境是亲生父亲面对着在绝望中挣扎的、被逼拼命的自己唯一的女儿。这个父亲没有一丝的亲情,在女儿生死关头,先“把刀子对着梳妆匣”——依然准备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