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知道一个卫生常识:"饭前便后要洗手."于是,生活中,人们几乎都是这样做的:饭前洗洗手,便后也洗洗手.这是种错误的行为.这种错误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语言理解. "饭前便后"这种语言现象是互文.但是,即使许多人知道互文(互文是前后文互相渗透、补充、解释),即使许多人也背过许多互文的诗文句子,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也会产生这种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行为,因为他们的互文停留在知识上,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在生活中觉醒.  相似文献   

2.
苏朝晖 《双语学习》2010,(12):32-32
We keep ourselves clean by using soap and water. Listen as your teacher plays the song. Then,sing along. Sing to the tune of "Old McDonald".  相似文献   

3.
便前要洗手     
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最基本的卫生常识。笔者认为,便前也要洗手。儿童的一双手经常与外界接触,最易受到污染。有人做过实验,一克指甲灰中藏有细菌三亿多个,这当中有各种致病菌。如果带有致病菌的手在小便时  相似文献   

4.
对杜牧《阿房宫赋》一文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两句,人们对其字句的解读历来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近来越来越多的编者和作者一反以往人教版所依据的王力的解释,认为这两句是互文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5.
杜甫《客至》诗,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注释“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说:“两句为互文,意思是: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句互相补充,交互成义。”  相似文献   

6.
我们先看下面的两个例子:“此时情景愁于雨, 是处莺声苦却蝉”、“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第一例子中作者借两种不同的景“雨”“蝉”反衬其心境之“愁”与“苦”,即“愁于雨”,“苦却蝉”,观二句之意“于”、“却”二字却是互相通用的,言苦于蝉也。  相似文献   

7.
黄朝志 《学语文》2009,(6):48-48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传统名篇。无论足旧人教版教材,还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都选编了这篇文章,文巾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句。教材注释都将“岸芷汀兰”解释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教师教学用书》将“岸芷汀兰”泽为“岸上的忙草和洲上的兰花”。乍一看,逐字直译,通俗易懂.非常准确。可仔细一琢磨,似有不妥,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更不符合汉语修辞习惯和我国艺术传统。难道岸上只生长小草.而不盛开兰花,小洲上只盛开兰花却寸草不生?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4期)刊登了唐军文同志的《“雄兔脚扑朔,雌免眼迷离”究竟该作何解?》一文.文中说:“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句一样,”脚件利,眼迷离”是雄雌兔的共有特征和神态动作.这可是运用厂互支的修辞手法”。这种观点.省考不敢苟问。诚然.将“‘开我人间门.坐找两阁床”归为五文,是无叮作议的如果不轻r文,反倒不好解释了,怎能外的基本问卜,坐的却是两间床呢?视作互文,那就是,开我本问问阁的门。坐我东阁西阁的床,描绘J”木兰的众实姊妹争相邀请木兰的动人场面。但是.若将“难免牌外协,雌兔…  相似文献   

9.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两句出自《孔雀东南飞》,历来被认为是互文修辞的范例。持此论者,把它等同于"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笔者以为,这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是近年常见于各类研究文献的一个新词。但其泛化使用却不无问题。其实,这个概念从名称到内涵都还有待认真讨论。本文将要说明:"互文性"是"语篇间性"(文本间性),与互文根本无关。互文问题和语篇间性(文本间性)问题分属两套学问;但是二者都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互文,是古典诗词常用修辞手法之一。所谓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即特意让前后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彼此渗透,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互文形式有当句互文、对句互文、鼎足互文和多句互文等四种。一、当句互文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巴山楚水”是互文,它不是分指巴地的山和楚地的水,  相似文献   

12.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3.
互文是古诗文的一种特殊表达法,其基本特点是上下文里对应的词语前后补充,参互见义,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一般常提到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明月”既属秦又属汉,“关”既属汉又属秦,“明月”与“关”即为互文。由于互文在表达上能扩大词句的容量,增强  相似文献   

14.
“互文”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可分为单句、复句和意义互文三种 ,只有准确把握其意义、特点和类型 ,才能正确认识这一古代汉语中古老而又常用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5.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独特的修辞格式,在古代诗文的训释、翻译与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自古迄今,由于人们对互文的含义、结构特点、作用及互文与非互文的界说,都存在着不同认识,因此,有关互文的论述,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笔者拟就上述问题,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当代训诂学、修辞学界各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亟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互文”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又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互文备义”,或简称“互足”,“互见”,“互明”,“互备”。从古代诗文作者说,互文是锤炼文句的修辞之法,从训诂家说,互文则是诠释这种修辞手法的训诂之法。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称之为互文法。“互文”是个概括性的总称,一般统指两种类型:一是互补式的互文,一是互训式的互文。前者是炼句之法,后者是用词之法。二者虽均有其修辞意义,但有明显的区别,而以互  相似文献   

17.
“互”又称“三辞”、“互言”或“互见义”,是诗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阅读互补义的句时,如果对此未有足够的重视,往往会感到意抵牾,诘屈难通,有时甚至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互作为一种修辞在学作品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它的形式、特点、出现的原因,学术界少有专篇探讨,本拟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地研究,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互文”(又叫“互辞”,也称“互言”,又叫“互文见义”、“互文对举”、“文互相备”),是古代文章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段。这种修辞手段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古文中很常见。可惜的是我们有些教者往往把精力都花在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及语法关系的分析上,而对这种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则未能给以足够的重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虽然教者主观上想教得明白,可是到头来却往往弄得连教者自己也感到文意抵牾,诘屈难通,有时简直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比如选作中学教材的《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两句诗长期以来人们就感到费解,究其原因,原来是一些人不了解  相似文献   

19.
XIANDAIYUodern互文也叫互辞,又叫“互文见义”。唐代贾公彦在《礼仪》中解释互文为“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还有古书释义互文为“参互成文,含而见义”。今人郭锡良著《古代汉语》说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通俗地讲,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所说的两种事物本应同时写出来,只是受到音节、字数等的限制,或为了行文的简洁,才省略前后相应的部分。而写出的句子前后应该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句子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同,实际说的是一回事或同一事物。如何正确理解互文的句义呢?在具体解释时,应按…  相似文献   

20.
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被经常运用,初中语文第三册对“互文”作了举例介绍。其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互相交错与渗透。我们学习课文时,凡遇到互文见义的句子时,切忌望文生义,孤立地理解翻译,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