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豳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看法。《毛传》以"鸱鸮"为"鸋鴂",视作起兴;《郑笺》将其解释为形似黄雀的"巧妇",喻指周公属臣之先臣。魏晋之后,认为鸱鸮是"恶声之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或以其喻流言者,或以其喻武庚。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成果,鸱鸮从原始时代起即作为一种宗教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因此鸱鸮实为具有一种宗教性质和神秘色彩的"神鸟",而非"巧鸟"或"恶鸟"。从这一点出发,诗中"鸱鸮"极有可能指"天",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异口同声     
1未雨绸缪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Similar Express: lay up against a rainy day Example: Study hard before the final examination is to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Synonymous Idiom: take precaution防患未然Antonymous Idiom: Once on shore, we pray no more.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Origin:"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产。"——《诗经·国风·鸱》  相似文献   

3.
<正>课文《丑小鸭》中有这样的语句:"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在试教这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三个动词"咬、啄、讨厌"来体会丑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实是有一些捷径可走的。如教学《桂花雨》一课,一位教师就走了这样的一条捷径: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下雨,是吗?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下雨时的情境吗?  相似文献   

5.
"南辕北辙"(初作"北辕话楚")的本义(即字面义)是动态的:心里想往南方去却驾车向北行驶("辕"是夹住牲口的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其结果不但到不了目的地,反而离目的地越来越远.例如:"现实版南辕北辙:从北京坐车去甘肃误到福州"(《海峡都市报》2011年4月9日).典出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魏策》:"犹至楚而北行.""南辕北辙"的引申义有具体和抽象之分. 具体义是静态的,有时指具体的空间方位,即指两个地方一南一北,犹"天南地北",两地相距遥远.例如: (1)当接到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竟然一脸的波澜不惊.他知道甄靓考取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他不愿意自己的爱情就这样南辕北辙,无疾而终.(《小小说月刊》2011年第2期)  相似文献   

6.
说“士”     
士在先秦典籍中的含义颇多.西周初期的士包括了诸侯在内的大贵族.《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商、西周、春秋时的最低阶层的贵族亦称士.《周书·多士》:"用告商王士."《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此外,西周春秋时的自由农民通称为士.《礼记·曲礼》:"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诗经》中的许多恋歌,反映了自由农民的生活情趣.《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士不再具有特定的阶层内容.《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士,通  相似文献   

7.
安大简《诗经》与《毛诗》有14篇在章次方面存在差异,因《诗经》多重章叠唱,故大多章次变化后对诗旨表达、诗意理解并无影响。但《驷驖》、《绸缪》两诗较特殊:《毛诗·驷驖》采用倒叙手法,而安大简《驷驖》将二、三章顺序变化后采用插叙或顺序手法,相较而言,《毛诗》章次顺序更佳;《绸缪》一诗早在1984年就有学者质疑二、三章错简,简本《绸缪》正好颠倒二、三章顺序,从婚俗和《绸缪》的音乐来看,简本章次顺序更允洽,但也无法排除《毛诗》章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杜甫《秋兴》第八首中的一联。一些较权威的解诗者都认为,这两句诗是全部倒装,即“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选》解释这两句诗也持此说。 笔者认为,如此解法,只是通了诗句。如果仅仅从词序角度考虑进行调整,这两句诗可有三种调法。上面提到的为一种。第二种为:“香稻余粒鹦鹉啄,碧梧老枝凤凰栖”。第三种为:“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  相似文献   

9.
《论语·述而》第16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该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备受历代读者赞赏.语文版《〈论语〉选读》将该章编辑在《君子之风》一课中,对"疏食"作了注,将"饭疏食"译为"吃粗饭",但未注解"饭"字.《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很明显,编者把"饭"字当成了词类活用.这其实是以今义解古义的臆测行为.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  相似文献   

11.
正杜老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詹天佑》第四自然段:"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还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每次教这一册,总会在测试题中见到带有"精密""周密"要求选词填空的练习,很纠结。跟老师们讨论,一般都说既然是原文,就按原文判分。在试卷分析时,  相似文献   

12.
近读穆清亮先生的《司马迁去世的时间》(1988年第4期《寻根》)以为谬误颇多,为此,撰短文加以商榷。穆文以为,之所以《史记·杜周传》载其“捕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天子以为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系因“在汉昭帝元凤元年,即公元前八○年,御史大夫桑弘羊与安阳侯?..  相似文献   

13.
“龙城”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王昌龄这首《出塞》诗中第三句"龙城"一词,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九七八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作"但使卢城飞将在",注云:  相似文献   

14.
"桑"在《诗经·国风》中反复出现,部分篇目中"桑"单指自然界的植物;也有一些具备了"意象"特征,暗含着主观的"意"和某些隐秘的意义,属于意象范畴。具体来讲,国风中的"桑"意象义涵有两层:一是象征义,具有象征性的"桑"意象储存并积淀了乡里之思、男女情爱等社会内容,其象征意义源于对社和社树的崇拜。二是引申义,国风部分篇目中"桑"意象逐渐专指男女情爱。综合而言,"桑"意象先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存在,在原始宗教意识的观照下形成,而不同于造景抒情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5.
未语绸缪     
《中国高校招生》2009,(4):22-22
成语释义 比喻事先准备好,防患于未然。绸缪,修补。 成语出处 《诗经&#183;豳风&#183;鸱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成语故事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没有把商人赶尽杀绝。但武王怕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心里很不放心,就派管叔、蔡叔和霍叔对他进行监视。称为“三监”。  相似文献   

16.
折腾过这一场之后,眉娘的那颗被荤油蒙了的心渐渐地清醒了。对钱大老爷的思念虽然还是不绝如缕,但已经不是那样要死要活。心上的伤口虽然还是痛疼,但已经结了疤痕。这是莫言《檀香刑》第六章《比脚·四》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对成语"不绝如缕"的运用值得商榷。"不绝如缕"原作"不绝若线",出自《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思是说中原诸国在异族冲击下形势危急,就像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后来写为"不绝如缕"。该成语有两个义项:  相似文献   

17.
释《鸱鸮》     
《鸱鸮》一诗两千年来受到了严重曲解《诗经·豳风》中有一首题为《鸱鸮》的诗,凡四章二十句,如下:此诗是何人何时所作?诗的题旨内容如何?过去,有以下两个传统说法: 一是《小序》和《毛传》的说法,认为《鸱鸮》一诗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西周初年,周武王死去,太子成王年尚幼小,因由武王之弟周公摄政。武王和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不服,就制造流言来诋毁周公,又勾结了原来的殷商贵族武庚发起叛乱,想夺取政权。周公率  相似文献   

18.
1984年9月9日,我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燥与躁》的短文,呼吁在应用中辨清二字的差别,尤其是"枯燥"与"枯躁"的区别。可惜未引起广大读者(特别是语文学界)的重视。28年后,我再重拾此话题加以说辨。一、说"燥""燥"是个很古老的汉字,在先秦典籍中已多见。《易·乾卦》:"水流湿,火就燥。"今按:此"燥"为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在上《史记选读·高祖本纪》一课时,有学生提问:"(高祖)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中"试为吏"是什么意思?是"试着做官",还是"通过考核后做官"?苏教教材中没做任何解释,这里的"试"是关键。笔者查阅《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试"的含义有四个:1.用,任用。2.尝。3.试探,尝试。4.考试。四个含义中有三个是符合的:用第一个含义就可以解释为"出任官吏";用第三个含义可以解释为  相似文献   

20.
董文颖  蔡强 《语文知识》2005,(11):24-25
础润而雨柱子的基石湿润了,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蚁封穴雨蚂蚁聚在土洞口,是要下大雨的征兆。汉代焦延寿《易林》卷十三:“蚁封户穴,大雨将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