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提高小学生在写作当中的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写作技巧,详尽阐释了小学生在写人记事的作文当中对于细节描写能力的提升途径。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细节描写当中所蕴含的无穷吸引力,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通过修辞的应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人物表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细节描写一一阐述,以此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人记事能力和细节描写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写作指引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抓住细节”。何为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见精神”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虽然份量轻,但却如作家李准所说,“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往往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写作导航为了避免文章写得空洞干巴、缺乏感染力,我们要学会捕捉生活细节并加以描绘,从而塑造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为作文增添神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抓住典型事物描写文章来自生活,只有真实反映生活的文章才会吸引读者,细节描写是由点入面表现生活,就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样,一个典型的家庭能反映一个社会的现状,写作也一样,老师应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人物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生活习惯,写作时抓住一两个典型事物进行细节描写,可以  相似文献   

4.
正没有细节不成文,这是记叙文写作的一条铁律。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让文章细腻深刻、含蓄生动,极富真实感和表现力。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注重细节的刻画、提高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用关于细节描写写作指导课的不同教学课例来进行分析,主要就三堂细节描写写作指导课的思路及特征略作概述,以便在比较中探求更为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初中学生要提高细节描写能力,首先要细致观察,捕捉细节;其次要巧用词语,强化细节;再其次应反复刻画,放大细节。让细节描写这一把金钥匙能为我们的写作打开成功之门,使我们的文章精彩无限。  相似文献   

6.
[话题由来] 写事,特别是写活动的文章,可以说不能没有场面描写,而场面描写又离不开“点面结合”。面,就是指一个场景的全貌,包括天气、景物、人物、气氛等等;点,指场景中的个体,也就是具体的某个部分。点面结合,能使读者既对场景有全面的了解,又能够了解某些具体的情况,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同学在描写场面时,要么只写“面”没有“点”,不能给人具体的感受;要么只写“点”没有“面”,让读者感受不到场面的整体气氛。这样的场面描写是不成功的。下面来看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7.
<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写作的教学要求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重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细节的描写,学生应根据写作的要求,灵活掌握,突出重点。学生的写作现状却是习惯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简要的概述,没有具体生动的描写,没有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人物形象单一干瘪。为此我在高一年级做了一次作文课的尝试:以自己班里的一位同学为写作对象,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并以此特征作为文章的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作文批改时,我发现有  相似文献   

8.
篇章写作与片断写作相结合。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等结构完整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外,还可布置他们写片断、写细节。如人物表情描写:“喜、怒、哀、乐”;动作细节描写:“跑、跳、走、坐”等。   创作与仿写相结合。写文章如同画画。画家以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形象,文章则是以文字和语言再现人或事物。我常常精选一些好文章读给学生听,一边读,一边评,强调好之所在,然后再用记录速度读些佳句要学生摘录下来。文中用得精妙的词还板书出来,要大家举一反三地造句。然后,再要学生仿写一篇。有一次,我读到一篇报上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崔为安 《作文》2023,(10):40-44
<正>点面结合是写作时常用的一种手法。所谓“点”,指的是最能表示人、事、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物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一谈点面结合在写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细节之美     
近年来,我一直沉浸在《散文》《散文百家》等文学世界里,静静地欣赏着美,深深地感受着美,也试图寻幽探微,解开一些作家写作的奥秘,找到一些写作的规律,用以指导中学生写作。细细品读这些珍珠一样的美文,我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在这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文章里,都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因为成功的细节描写,让作品闪现出奕奕的神采,照亮了读者的眼睛,给人以愉悦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要想写出好文章,还得在写作材料的细节之处,多下功夫、多用心思。一篇成功的作品,其细节描写必然很精彩,但描写得不恰当,反而会使文章松散、拖沓。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细节呢?细节,相对于整个故事情节而言,的确是细小的,它是构成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环境特点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说是作品的“细胞”。暂不妨将细节顾名思义为“细枝末节”,对这类“细枝末节”进行形象刻画,就叫细节描写。因为细节本身就很细小,描写时如果粗略而过,使细小的枝节眨眼晃过,就很难使细节描写起到它本应该起到的“借一斑窥全豹,以一目尽传其神”…  相似文献   

12.
一、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的提出1.细节描写的重要性:(1)学生现状:初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写作训练,已经基本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架构,他们在作文里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描写的能力,缺少通过细节升华文章水平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最  相似文献   

13.
<正>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积累和运用的综合体现。然而现在大部分学生对于写作都感到吃力,甚至惧怕。写出的文章或平淡如水,或杂乱无章,难以掌握正确有效的写作方法。因此,指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帮助学生形成细节描写的意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帮助学生解决作文难这个问题的必要措施。现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对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进行细节描写的感受与体会。一、培养细节描写的意识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个细微处所作的描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在写作教学中,应精要地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欣赏、体味,启发学生悟出这些各具风格的细节描写的要领并指导学生描写细节。一般来说,文章细节的特征可归纳为“三性”,即真实性、特异性和可感性。真实是细节的生命,是细节描写的前提,但这细节的真实又取决于整个文章真实的事、真实的情。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细节时,要体味作者从此角度此方位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如《梁生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学生记叙文缺乏细节描写的现实,本文从赏析佳作,明白意义;观察生活,寻找典型;训练写作,掌握方法三方面入手,旨在激发学生细节描写的意识,教会学生选择细节,训练学生描写细节,从而把记叙文写活。  相似文献   

16.
<正>【写作指导】说起作文的语言,大家很容易想到精美的字词,漂亮的修辞,底蕴丰厚的诗词典故。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些只是美化文章的基本要求。有一些技巧,其实能够让写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细节描写。也许就是那么一两个精彩的细节,文章便顿时有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美感。下面列三种描写技巧,很值得大家学习与运用。一、在细腻动作中展示人物美。旦凡写人物的文章,往往离不开动作描写。这种描写越是细腻,人物会越显鲜活,文章会越显精美。  相似文献   

17.
经常听说两句话:“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决定成败”。诚然,细节描写是否传神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写作功力与水平,抓住典型的细节,更有利于刻画好人物形象,突出表现文章的主旨,从而能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地进行细节描写呢?  相似文献   

18.
张娟 《初中生学习》2015,(Z1):77-78
说起作文的语言,大家很容易想到精美的字词、漂亮的修辞、底蕴丰厚的诗词典故等。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些只是美化文章的基本要求。有一些技巧,其实能够让写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细节描写。也许就是那么一两个精彩的细节,文章便顿时有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美感。下列三种描写技巧,很值得大家学习和运用。一、在生动的动作描写中展示人物美。但凡写人物的文章,往往离不开动作描写。这种描写越是细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细节?细节就是事物具体而微小的特征,就是朱自清所言"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成功的细节描写,应能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事物的细微特征,而这些细节组织起来,又能呈现一个新鲜的画面。写作时,往往是"情节好找,细节难寻"。  相似文献   

20.
纵观语文,可以发现它的本质是人文感情,无论是诗词歌赋、文章阅读还是写作,它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在语文里是占显著地位的。在学生的写作中,表达感情的地方就是文章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章的基本组成,细节描写的恰如其分就是升华了学生写作的灵魂,在这样的灵魂中,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与优质性,就需要教师进一步依着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指导欠缺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