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上学期我写过一篇题为《怎样准备有结构且实用的材料》,这学期讲《水》一文时,我的材料准备得很有结构但在分发时却出现了问题。《水》一课其实并不是很难讲解,对于不太了解科学课的教师来说可能会认为这节课没有讲的必要,其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要通过实验证明的是学生非常了解的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先后判断在一个不透明的塑料袋中的  相似文献   

2.
轻声是普通话语音特有的一种音变现象。由于各地方言大多没有轻声读法,因此常常听到一些教者只笼统地说,轻声就是在有的词中第二个字要轻轻读。我认为这种讲法不够准确,细致,没有抓住学习轻声的要领,因此我认为有必要研究一下怎样教读轻声这个问题。什么是轻声呢? 轻声是在两个或两三个音节连读时,后一个音节因受前一个音节的影响面失去了它  相似文献   

3.
4.
周二上午第一节课,一(1)班的牛老师请假,学校安排我去看一下班.并反复嘱咐我可以不上课,但千万不能让班里发生学生打破头之类的事情。由于第一节空堂,我便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述了一个不走运的农民奥麦尔柯爷爷的故事。奥麦尔柯爷爷有一俄亩土地,他决定用粒选的种子播种春小麦。整整一个冬天,奥麦尔柯爷爷和他的老伴玛丽雅奶奶坐在炕头上,用手一粒一粒地选好了种子。播种的时刻到了,可是奥麦尔柯爷爷在关心种子的时候却忘记了耕地。去播种了,而地没有耕……  相似文献   

6.
我和爱爱的第一次见面,至今仍记忆犹新,她躲在妈妈身后,两只白胖胖的小手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裤腿儿,歪着脑袋用好奇的眼晴打量着我。每当我看向她时,她的目光立即躲闪开,连脑袋也藏到了妈妈身后,妈妈往前挪一步,她也往前挪一步,妈妈想把她推到身前来与我认识,她却扭动着身子怎么都不肯,实在躲不过了就“哧溜”钻进了屋里。她妈妈连忙说:“老师,我们孩子有点内向,不太爱说话,您多担待着点,就麻烦您了。”  相似文献   

7.
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关于他有两则著名的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哲学家的特性。第一则故事是柏拉图记录的。泰勒斯以思考宇宙为己任,据说他走路时总是抬头看天,有一回不小心掉进了路旁一口井里,身边的女仆便嘲笑他说:“你如此迫切地想知道  相似文献   

8.
读今年第五期《“肥皂象什么”争议的启示》一文后,有点感想,不揣简陋,提出来与该文作者商榷。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是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和思维活动的有效工具,它是属于全民的,必须大家能懂会用。婴幼儿在学话期间,说话有语病或说小儿话,是难免的。而我们老师和家长,则应时刻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化,起个示范作用。如该文说“肥皂象长方形、椭圆形、鸡心形……”这一说法,就有语病。应把“象”改为“是……的”。因为“象”是表示两个事物有较多的共同点;“是……的”表示对主语的描写或说明(见吕叔湘著《现代汉语八百词》507页和436页)。“长方形”等,不是具体事物,而是说明主语“肥皂”的形状的。因此,不如说肥皂是“长方的”或别的形状的要规范得多。因为“方”可指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亦可指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六面体(见《现代汉语词典》301页)。在中班幼儿没有学过立体几何图形知识的情况下,这样说,不会干扰幼儿对平  相似文献   

9.
许艳丽 《教育文汇》2010,(11):20-20
学校外出派人去听课,选择年轻的老师去;学校派人去培训,选择年轻的老师去;学校要派人去考察,选择年轻的老师去。  相似文献   

10.
退税,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陌生,尤其是一直在校读书的学生。如果选择去英国留学,尤其是打工的学生,要面对退税这个问题。英国是税收制度很健全的国家,留学英国了解清楚退税是必不可少的留学知识准备。  相似文献   

11.
王燕红 《班主任》2012,(12):37-38
作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每年我都会到中小学听课。这次听课,我注意到两个细节: 细节一:二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引领学生学习《春的消息》。在讲到“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高兴地把蝴蝶抓住。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相似文献   

12.
中考的时间越近,许多同学的心情难免越急,想着有好多概念没懂,多少题目不会,多少方法不熟,焦虑之情也就不自觉地涌上心头。然而,急躁是无济于事的,不如顺其自然,以一颗平  相似文献   

13.
不论是认读生词,还是朗读课文,小学生的误读或语病,经常与轻声有关。例如: 1、应轻读的,不读轻声。榴liu、识shi、矩ju等,分别作双音词石榴、认识、规矩的后字时,应读轻声。但照读原调的,屡见不解。 2、非轻声字,反而轻读。把支援、农业、勇气等双音词的后字,念成轻声的,为数不少。这种随意扩大轻声读音范围的现象,正有增无减。 3、停顿之前,读音过重。部分学生,朗读时有“逢停必重”的毛病。他们把重音安排在每次停顿  相似文献   

14.
西子湖畔的岳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坟前有四尊铁铸人像,那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的好臣们。这些铁铸人像时常激起游人们的强烈愤慨,少数游人向其吐  相似文献   

15.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他忽然患了眼疾,自称失明了。非常敬仰他的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他问每一个前来看望他的学生:“你是谁?告诉我你究竟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幻想干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  相似文献   

16.
郭萍 《考试周刊》2013,(52):42-42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味指导学生大声读,为读而读,忽视了读的最终目标,有效的方法是适时地轻声读,让学生在读中收获更多。  相似文献   

17.
这里的“一”该读轻声还是去声□山东段修平张玉梅翻开小学语文课本,特别是前几册,就可以发现有多处这样的注音:读一读dúyìdú写一写xiěyìxiě,比一比bǐyìbǐ想一想xiǎngyìxiǎng说一说shuōyìshuō,其中的“一”字都注为去声。...  相似文献   

18.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忽然自称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他问每一个学生:"你是谁?告诉我你究竟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幻想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  相似文献   

19.
林明阳 《福建教育》2004,(1B):19-20
传统的公开课评课,参评的对象是主讲教师和听课教师,但这种交流,撇开了教师对象即学生,是否会显得一厢情愿呢?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声音和意义是它的形式和内容。运用语言进行表述,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表达是不是准确,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追求更好的修辞效果。如果忽略了内容的”对”与“准”而一味强求形式的“好”,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势必会因辞害意。歌词写作,由于在音乐节奏、音节数目、押韵等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如《大中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姊妹兄弟都很多,景色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