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笔者从各种有关教育的话题中,发现了一个叫得最响、使用频率最高的字,这就是人。如“关心教师人生”,“营造学校人文环境”,“尊重、爱护、发展一切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等等。什么叫人?我下不了定义。总觉得人就是人,人不是物,人也不是野兽。人是七情六欲的集合体。单就人的情感而言,就多种多样。比如,人有亲情,人有人情,人有山水之情,人有草木之情,人有衣食之情,人有爱情,人有民族之情,人有社稷之情,人还有另类之情。人,应当有人性;人,应当有人权。人…  相似文献   

2.
说到‘情’字,便想起古人的许多诗句: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爱国之情,东坡的“一蓑(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之情,元稹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爱恋之情……在这“没有什么便吆喝”什么的时代,人人都是以疑惑的眼光来面对这个世界,人们了解‘情’的魔力:它有时是地狱,使人疲惫、厌倦;有时却又是天堂,使人欢乐、幸福,但‘情’的伤害力是巨大的,于是人们畏情,纷纷地逃离世尘之情,也许这种逃离便是对真情的呼唤与渴求,可是逃情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同时,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唯有感情真实才能让人活起来,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心裂肺”的艺术效果。怎样念好作文真经呢?  相似文献   

4.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5.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6.
“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他们见月生情,勾引愁思,或思人,或思乡,或思目,千般感慨。万般幽情。留下多少优美动人的诗篇:因此,“月”已成为文人才子抒写愁思的触媒: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情因月而起;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思念亲人之情因月而起;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思围之情也冈月而起。  相似文献   

7.
<正>贾政召来宝玉以及众清客,“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园中桥上有一亭子欲题一匾额。众人或直接移用“翼然”二字;或借鉴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而题之为“泻玉”;唯有宝玉依据桥边情境,独创“沁芳”二字,方可匹配桥上之亭,方成和谐新雅之景。三种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据情独创”,愚以为,“移用”“化用”不足夸,据情独创显荣华。移用者,“翼然”之名可窥一斑也。所谓移用,就是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人之所有,我之所无;  相似文献   

8.
先秦性情互用,二者具有内在相关性。“性”在先秦哲学中有生之本质义,亦指人之先天禀赋;“情”由性而来,亦与性合一。庄文中性、情交织,彰显出“情生于性”“性情不离”的内蕴。在性与情的交涉中,庄文彰显“天情”要义,提出“性命之情”,倡导真性真情。庄子自身亦率性任情,痛惜“矫性伪情”,呼吁通过“修性反情”“复归天情”,进而由情入道。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情”即指人之情和性命之情。二者委实不能并肩而立。只有凭着“忘”和“游”,从世俗之情中悄然退去,才能极度高扬性命之情。  相似文献   

10.
翻开己卯本第三十一回,有一段脂评:“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放颦儿谓情情”。这“情情”二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情”字,才是名词,指有情的人或物。大意是说,黛玉对有情的人(或物)才施之以“情”。纵观《红楼梦》全书,只有贾宝玉才是林黛玉“施以情爱”的唯一的“有情的人”。一句脂评,划定了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她就是为了贾宝玉的爱情而生活着,“没有恋爱生活,便没有林黛玉的存在。”①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和爱情悲剧,述者颇多,本文仅对林黛玉形象的爱情心理作简单的分析,不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海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具有的“情”呢?以情障目,不见泰山!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  相似文献   

12.
因《红楼梦》的家喻户晓,众说纷纭,对花袭人的评价也莫衷一是:或把她看作贤妻良母的代表,加以顶礼膜拜;例如,庚辰本第十九回到第二十一回的评点中,“袭卿”之称,竞高达十二次之多,足见批书人的偏爱。以至于有谓李嬷嬷骂袭人为“唐突我卿”,认定袭人是“贤而多智术”,是“可爱可敬可服之至”等等。或说她是奴性的化身,加以批评抨击。例如,不止一人声称,听了脂评“唐突我卿”之类的话感到肉麻、恶心。涂瀛并不否认袭人柔情卓著,从另一个角度讲,他感受更深的是:“袭人者,奸之近人情者也。以近人情者制人,人忘其制;以近人情者谗人,人忘其谗。”西园主人大有口诛笔伐之势:“……其于床第苟合之私,自视为生平得意之笔,居之不疑。不观于衣绵还家,宝玉来瞧时乎?既铺褥  相似文献   

13.
面对人生的挫折,中国传统的文人,似乎从陶渊明开始,大多都选择了或归隐田园或寄情山水来消解胸中的块垒,排遣抑郁之情。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和柳宗元也不例外。当他们分别因“乌台诗案”和因参加“永贞革新”获罪遭贬以后,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流连于山水美景来慰藉精神上的伤痛,《赤壁赋》和《愚溪诗序》分别为二人此种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有十分丰富的情感,无情无义乃冷血动物也。俗话说,“日久生情”。情的类型很多,有亲情、友情、爱情、恋情等。中学生对这些情感不能盲目,特别是对恋爱之情,更要用比较清醒的头脑正确面对;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感,对他们的恋爱要早识、早防、早决。一、真诚面对中学生的情感有个故事说:从前,有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弃婴,一直养到十来岁的时候,老和尚才第一次带他下山化缘。在山路上,去化缘的小和尚看到一个漂亮的村姑,心里十分喜欢,目送她走得很远。老和尚立即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并告诉小和尚:那是会吃人的老虎。小和尚竞脱口而出,“我就喜欢老虎!”这个故  相似文献   

15.
陆善祥 《成才之路》2009,(27):41-41
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6.
“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材料。学生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我们带领孩子们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世界里遨游,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我们常说“以诚相待”、“以情感人”,我们教育学生也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课堂教学中当然也少不了“情”。我国古代就有“乐教”的说法,现在也有“愉快教育”之说,这里的“乐”、“愉快”,说到底也是讲在教学中要有“情”,以师之“情”,带动“生”之情,使他们乐学,愉快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握了这个“情”字,才能创设良好的氛围,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顺利地实施、完成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有经验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9.
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闻《邶》《都》《卫》而叹“美哉渊乎”。《邶》《廊》《卫》三风情感格调之美在于“渊”,此“渊”可析为:深隐——引人探求、深沉——令人激愤、深切——致人痛悲、深长——发人悠思。《邶》《廓》《卫》三风诸诗作者对感佩之情、愤慨之情、痛悲之情、孝亲之情、眷恋之情、闲逸之情等种种情感体会得深挚细腻,表述得生动形象,是把对生活的深切体味诗化的表达,有情、有趣、有愁、有困、有悲、有欢、有苦、有乐,凡此种种,皆是生活的本真,皆是人性的至情。  相似文献   

20.
我们可以将荀子思想定位为一种由外而内的“情性建构主义”,由此可以介入到当今全球哲学的建设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首先,荀子思想有着一致的“情论”,但面对积极与消极之情有着不同的“化情”之路。其次,理解荀子情性思想的一条主流线索,仍在于从“欲恶”“情恶”到“性恶”的一脉相承,性之恶的动源在于情之趋恶,而情之恶的源头则在于欲之趋恶。再次,这种主流的情性论却不能否认荀子的另一条支流线索:“称情而立文”之情乃是中性的情,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荀子言情主要是就消极之情而言的事实。最后,文本认定“性恶心善”说将荀学心性化了,“性恶道善”论更符合荀学“心合于道”的外在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