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氏蜀学为宋学的重要学派、也是巴蜀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蜀学之成,始于三苏父子。就苏氏蜀学中的艺思想与巴蜀化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苏氏艺思想的形成与巴蜀化中的两汉先贤意识、杂学色彩、切人事重抒情、尚操守重节气、富异端色彩和反叛精神等关系至密,苏氏蜀学既孕育于巴蜀化之中,又为巴蜀化增添了无数光彩。  相似文献   

2.
汉字肩负着丰富的化负载,字形潜在着先天的艺术因素,并由此成为书法艺术的母体。书法始终以汉字为依托,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两重性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书法的实用性逐渐弱化,艺术性渐趋突出。书法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镕铸了书家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意识,是中华民族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中国书法已臻艺术的由自境界,并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益为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3.
李波 《现代语文》2006,(7):59-60
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巴蜀化是中华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年来,巴蜀化的不断积累、变异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化世界和神妙的心灵世界等各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历史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学,影响造就了郭沫若这样的享誉全国的学大家。  相似文献   

4.
论李劼人创作的巴蜀文化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劼人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和极为清醒的对乡土文化的皈依态势。他的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蜀中风情、乡土景貌和民俗特征的精细描摹。作品中的人物性恰、生活语言、服饰起居,无不带有蜀地特征,成为一部近代的巴蜀风俗史。  相似文献   

5.
巴蜀山水画艺术是巴蜀神奇的自然之美与人格美的统一;其意境的思想源泉主要来自巴蜀文化中的文心、诗性与仙禅文化的融合;巴蜀山水画艺术重在表现灵秀奇诡、野逸苍茫的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化的视野看四川学,其巴蜀化特征,体现在小说空间上的巴蜀地域化,致力于“四川蛮子”、“四川嫂子”、“四川才子”系列形象的塑造,用巴蜀乡音“讲古”“摆龙门阵”,具有四川民间学的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巴蜀是共处在四川盆地的,在巴蜀大地上有成百万清代前期的闽籍移民后裔,他们传承着颇具特色的闽化,成为今天四川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巴蜀文学经历的一个重要的繁荣期,但由于史籍的缺乏和疏漏,许多在当时比较著名的巴蜀文人名字至今依旧淹灭在旧典之中,不为令人所知。唐代文人仲子陵就是其中一位。仲子陵是中唐大历、贞元间人,是当时巴蜀少有的儒学家兼文学家,在学术及文学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对赋的创作,在中唐的赋家中其创作数量可观,对中晚唐律赋创作亦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赋作语言平易,启晚唐律赋散化倾向的先声,而且律赋创作题材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但由于典籍记载的缺佚,本文仅简单对其生平行年进行考述,以期对于全面了解中唐巴蜀文学状况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流沙河“归来”后的诗歌具有写实性倾向与口语化风格,以及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凸显诙谐、机智的幽默感特点。写实性审美倾向是巴蜀化“重实际,黜玄想”风格的典型表现;幽默感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诗人人格的全面成熟,另一方面又与巴蜀“摆龙门阵”的悠久地域传统息息相关。因此,流沙河“归来”后的诗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巴蜀化独特的区域化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0.
巴蜀文化与川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饮食之味形成不同的民性,川菜“好辛香”、“尚滋味”的特点和容纳百味的渊源影响巴蜀化的独特性和兼容性;川菜的发展与巴蜀化的发展互有影响,再创川菜和四川名小吃辉煌,须注意研究和吸取巴蜀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巴蜀山水画艺术孕育于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中,体现在巴蜀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和地域审美特质。巴蜀山水画艺术根植于丰富的巴蜀人文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品格和创造出了强烈的山水画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是节奏化的自然,表达着对生命形象的要见,是反映生命的艺术,是表达作情感,抒发意气的载体,是沟通作与欣赏交流和对话的桥梁,它有着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实地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指出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场地设计技术、窟龛雕凿技术、摩崖建筑营造技术等基本特征,探讨了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建筑文化内涵厦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是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形成了宋诗的新面貌,在书法方面提倡以“韵”为主,进一步深化了苏轼提倡的尚“意”书风。黄庭坚书法艺术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自成一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5.
李劼人历史小说与巴蜀文化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的历史小说既是继承巴蜀文化传统的结果,同时又是对现代巴蜀文化的重要贡献;无论是其历史内容的极大真实,还是准确展示西蜀古都的地域特色、极富表现力地运用四川方言,以及“摆龙门阵”叙事方式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都是这种贡献的具体证明。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喜欢具有雄强骨力的书风。他以王羲之书法为载体,通过书法理论的建构,介入初唐书坛,促进了书法的繁荣,提携了初唐一百余年的书风,还促使楷书进一步法度化.对初唐书风的影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我和建勋已经相识七年多,对他近年的艺术实践和研究情况有一定了解。他的家乡在美丽的干岛湖畔,清山绿水的陶染,使他从小就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后来到南京艺术学院读书,师从于著名学者、艺术家黄博先生,自此在书法篆刻方面步入正途。数年前他到北京大学读书,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一篇论述明清文人篆刻境界的博士论文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我为他学术研究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也为他艺术实践方面的进步而欣喜不已。  相似文献   

18.
书法与人生     
曹柏崑 《天津教育》2014,(17):28-31
今天,我谈三点体会:第一个问题,关于人生。人生是关乎世界观、人生观的大学问。大则宇宙,小则芥子,万象包罗,仪态尽纳。有人说,“人的一生中总有几次想成为艺术家。”高尔基说,人都是爱美的,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于是有人站在大众的角度谈到,“退一万步说,普通人学习艺术或者接近艺术、欣赏艺术,不是为了攀爬艺术的山峰,也不是因为想要成为艺术家,而是因为我们始终不能摒弃内心的生活。”可见,人生离不开艺术。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期刊业发达。期刊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封闭的文化传播困境。通过梳理民国时期江浙一带、京津地区、粤港地区及巴蜀地区百余种书法期刊发现,民国书法期刊的生态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造成民国期刊地域性分布差异的因素有地理、历史和书法大家的倡导及影响。无论是对于书法理论研究还是书法风格替变,抑或对于书法风格形成背后所潜在的文化艺术背景,民国时期书法期刊都是最为直接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潘天寿是一个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论等各方面都有非常精深的造诣和研究。尤其是在指墨画方面更是独树一帜,对指墨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潘天寿还提倡中西艺术结合,但必须以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形式为前提,极力主张"中西方绘画拉开距离",这充分显示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坚持和独到的见解。因此,他的绘画艺术被后人所继承和发扬,并为中国当代绘画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