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渊明所著《饮酒》诗二十首,其中《饮酒·其五》被赞颂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中的杰作”(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更是“名句中的名句”,传诵千古。原因为何?历来评家观点不一,虽具真知灼见,惜文字皆简约,琐碎零落。个人乃草撰本文,期能更深入、多方探究诗人创作之微旨,两句的深刻意涵,及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东晋时,随着中原文化的大量南渐,江南一带文风鼎盛,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大诗人陶渊明相继横空出世。陶渊明,名潜、字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他生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因住宅附近有5棵柳树,故自号为五柳先生。他出身庶族,曾祖父是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他8岁丧父,家境衰败。他闲静少言,喜欢读书,嗜酒。  相似文献   

3.
韩剧《看了又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年轻英俊的郑明沅是学生们非常信服的老师,他在孩子们眼里是玩伴,是朋友,是兄长。5月15日是韩国的教师节,郑老师婉拒了孩子们为他准备的珍贵礼物,却为他们每人准备了一张彩纸。他对大家说:请同学们用彩纸折一只纸鹤,挂在教室的后面。折之前,在彩纸上写上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到十个月后的学年终了时,再检查自己是否兑现了承诺。能够信守诺言的同学是了不起的人,老师会将他的纸鹤作为教师节最珍贵的礼物带回家珍藏,并永远记住他。十个月过去了。学年的最后一天,孩子们早已端坐在教室里,等待郑老师的检阅,那四…  相似文献   

4.
吕景兰 《学周刊C版》2010,(1):122-122
当前,教学改革可谓是如火如荼,各种教学模式也纷纷出台。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育改革更加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6.
"悠然见南山"之"见"应当读为"jian",表示主动的行为,而不应当读为"xian(通"现")",表示被动的行为。"采"与"见"是作者的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本来不能同时进行,但是作者把它们统一起来,构成对应的关系,则是为了表达自己随心所欲、意无所属的情感和心境。另外,从文章的句法来看,读成"见"("jian"),则"采菊东篱下"与"悠然见南山"两句句法相似,这也符合我国语言对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主要是写一种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千百年来传唱不绝,透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味。历来人们对它的品味也多以“悠然”着手,言人之悠然超脱。苏轼  相似文献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境界全出,美的意象,不是刻意追求,只是以一种闲适心情悠哉游哉的采着菊花,偶然抬头,蓦然发现了南山的意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期而遇的美景"此中有真意,"在精神的意象世界里"欲辨已忘言。"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语文教学的意象之美,重在和谐,而不是刻意地去寻求,和谐才能让人的精神能够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9.
如何进行高效复习,这是每一位高三数学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每年高考总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适度创新,而且为后一年的高考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我们若能把握高考命题的特点,制订高考复习策略,可以使复习更有效,正可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文以2014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题为例,谈一些体会与做法,供同行参考.一、采菊东篱下——解读高考试题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陈建先上课幽默风趣,挥洒自如,收放得当,疏密有致,语言文字训练精当,师生对话艺术高超,智慧闪烁,大气圆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陈老师对话艺术清新、本色、简约、自然,课堂教学对话独树一帜,充满智慧,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1.
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领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英语言包含着大量的颜色词,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英两个民族对各种颜色词在视觉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象征意义、寓意也不尽相同。以"红色"为例,分析其在汉英语言中涵义的异同并探寻其文化根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西疯癫认识史的考察与梳理,可以发现,"疯癫"的文化义涵是异常丰富且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它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既是真理的代言者,又是愚蠢弱智的化身;既是道德的楷模,又是罪恶的源泉;既是里比多得不到释放或转移的结果,又以"失败之英雄诗"示人;既是旧道德秩序的破坏者,又会被动地纳入理性的严格管辖下成为现存秩序的附庸。总之,"疯癫"不是病理学或者医学事实,而是一种文明与文化事实,"疯癫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的文化观念衍变中构建出来的一套内涵驳杂且呈相互背离状态的话语。  相似文献   

13.
英汉动物名词都含有较丰富的国俗语义,这些喻义源于动物,用于社会,构成了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理解喻义,掌握词语的真实所指,必须依赖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学习语言,了解文化背景应该双管齐下。本文以汉语中的“狼”和英语中的“wolf’两个对应词为例,分析动物词的异同,希望对语言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西疯癫认识史的考察与梳理,可以发现,"疯癫"的文化义涵是异常丰富且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它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既是真理的代言者,又是愚蠢弱智的化身;既是道德的楷模,又是罪恶的源泉;既是里比多得不到释放或转移的结果,又以"失败之英雄诗"示人;既是旧道德秩序的破坏者,又会被动地纳入理性的严格管辖下成为现存秩序的附庸。总之,"疯癫"不是病理学或者医学事实,而是一种文明与文化事实,"疯癫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的文化观念衍变中构建出来的一套内涵驳杂且呈相互背离状态的话语。  相似文献   

15.
"言旨话"是以四字格习熟短语为背景、隐去短语的末字而用前面相关之语替代末字来表义的一种具有新奇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实际上是明朝初期从北方地区和江淮地区带到安顺来的"藏词式歇后语",之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结构趋于定型化,取材趋于多样化,运用趋于广泛化。目前,它在北方地区和江淮地区已基本销声匿迹,在安顺周边屯堡村寨依然使用,但使用不平衡。"言旨话"是屯堡文化的一个事象,表现出屯堡人崇古、求奇求雅、族群认同等心理及"近取诸身"的观物取象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文化内涵,笔者通过举例,从“汉语和英语中‘红’共有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相反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独有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相似与不同的文化内涵,为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英汉颜色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浅析“品”字形结构汉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说文解字》中,“品”字形结构的汉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类文字一般都是表意的。考察它们的组成结构对于令人理解古代文化社会有很大帮助。“品”字形结构的汉字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蕴。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数的概念、哲学思想以及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和平衡美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通过对汉英语词“左”“右”的词源和文化内涵的研究,说明汉英语词“左”“右”文化内涵的一致性,从而揭示这种发生性的趋同现象,是由人类原始思维模式和原始文化心理结构的同一性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的内涵,丰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语用学角度看汉英语言中龙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动物词汇“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差异,并对“龙”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用法进行了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