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楚汉争雄中有位“与汉汉重,为楚楚安”的关键人物,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这位身怀旷代奇才而又功盖天下的开国元勋,在公元前196年,厄运降临,终以“谋反”大罪被惨杀于长乐宫,留下了令人难解的千古之迷。对韩信的被诛,历来的史家们虽有异议,但多数人认为,韩信企图谋反,罪有应得。包括司马迁、班固等都持这一看法。当代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先生也持此说。在他的专著“秦汉史”中以“韩信谋反论”铺叙了这一段史实。  相似文献   

2.
项羽由一个宰割天下的“操刀手”沦为乌江岸边的自刎人,究其原因,乃是由于他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自矜功伐”是指夸耀自己的功劳;那什么是“妇人之仁”呢?《史记·淮阴侯列传》里的一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对此所作的诠释。汉王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准备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却担心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这时,韩信颇为中肯地给刘邦分析了项羽的为人:“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4.
韩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追随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由于韩信足智多谋。所以后人编写了不少与韩信有关的趣味数学题.我们这里要讲的是“韩信分油”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感恩的心     
在中国古代,有无数知恩图报的故事。《史记》载,韩信小时家贫,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没有。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可仍然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中《淮阴侯列传》记载了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领兵多少?”韩信回答:“陛下能领兵十万。”“那你呢?”“我是多多益善啊!”“多多益善,那你为何被我所擒?”“那是因为陛下虽不能领兵,却善将将的缘故。”这段话揭示了领导者在组织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刘邦的“将将”艺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以礼仪尊下 刘邦曾采纳萧何的建议,以“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的庄严礼节拜有“胯下之辱”的韩信为大将,韩信为此感激涕零,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校之长,为何不能…  相似文献   

7.
日本汉学具有独特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双重性上,即日本汉学具有“自我”和“他者”的双重性质。这种“自我”和“他者”的悖论相互交错,贯穿日本汉学的历史。到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汉学终于完成了从“自我”到“他者”的质的转变。认识日本汉学的这种独特性并阐明这一转变过程及内在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汉学和认清日本人的中国观有着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次性伽利略终身是一名忠实的天主教徒,这是他一面忏悔宣布放弃哥白尼主义,一面却喃喃自语“但是它仍然在转动呵”的原因。信仰是一种最残酷的力量,外部世界的任何迫害,事实上都比不上他内心对自己的碾轧,煎熬。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他致力于研究时钟的钟摆,这是一个静悄悄的灰蒙蒙的工作,看不出与教义有什么冲突。只让人看到伽利略已经老了。老了的伽利略并不想开创什么新的时  相似文献   

9.
(壹) 韩信年少的时候,是个热爱装酷的文艺青年,腰里挂一把剑.天天在大街上晃来晃去。有一天。他正逛得开心,不想被人截住了去路。  相似文献   

10.
教孩子学点历史知识的想法缘于一件小事。一天。孩子一个人在玩,只见他拿着两个小玩具兵自言自语地说:“张飞和韩信打起来了。”我听后不禁哑然失笑。见我笑他;孩子很不高兴:“这有什么好笑的,相声里就是这么说的。”我告诉他,这两个人不是一个朝代的。孩子很好奇,问我什么是朝代,我简单地给他解释了一下,告诉他韩信是汉朝人,张飞是三国时人,韩信比张飞大四五百岁呢。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应该教孩子学点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