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有网友在论坛发帖称:一些家长一直在讨论要不要给孩子买个窃听器手表,以此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确保孩子的安全。而在上海,某小学有多个孩子佩戴了带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学生还没放学,教师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许多家长给孩子购买这种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保护孩子"。"保护孩子"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充满正面效应的理由,许多针对孩子的粗暴介入,都是在这个美丽的理由之下进行的。事实上,孩子也有着自己的隐私,保护孩子也包括了保护孩子的隐私,以上演"窃听风云"的方式保护孩子,反而可能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到教  相似文献   

2.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一个极端,关心孩子成了溺爱孩子,关注孩子成了"关住"孩子。因此,我们应把握教育尺度,转变教育观念,把"关住"孩子变为关注孩子。让孩子在我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栋梁之才,成为祖国未来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黎莉  李如 《中国德育》2014,(24):62-63
正好的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学校教育唯有亲近孩子,才能更好地成就每一个孩子。十年前,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提出了"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并将学校教育的"重音"敲在一个"亲"字上。从此,学校走上了一条以"亲近孩子、适合孩子、发展孩子"为核心的亲亲教育之路。在新时期,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学校遵循"亲亲教育"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当"竞争"已成为社会的标签时,孩子学会的是"坚强",而不是"感动","感动"则被孩子渐渐遗忘.孩子不会"感动"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对比的参照物,习惯了正常的事情,而品德教学的"感动"也在羞涩地退却和飞快地贬值.为给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教师要加强品德教学的"感动"教育,引导孩子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感动",在生活细节中寻找"感动",在真情沟通中碰撞"感动",在教师激情中收获"感动".  相似文献   

5.
【正】发现了孩子兴趣以后,我将自己"隐蔽"在孩子的探索活动中,择机提供适当的支持,适时退出。坦克"升级"的过程,也是孩子探索"升级"的过程。上个月,班里进行了"我是小兵"主题活动,活动资料里海陆空三军的飒爽英姿、威武神态深深吸引住了孩子,各种武器装备更是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我看到,孩子不仅在自由活动中使用插塑玩具拼插各...  相似文献   

6.
一句"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忽悠了整个中国教育界。多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找关系、走后门,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重点中学",选择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增强孩子  相似文献   

7.
烫过方知痛     
正有些错误,学生为什么屡教不改?我认为是"趋利避害"这一人之本性在作祟。孩子口渴,需要喝热水。热水很烫,我们会提醒孩子,"这水很烫,现在不能喝。"但是千百次的提醒,倒不如把水的温度调得低一些,不至于烫伤孩子,却足以让孩子体验到"烫"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孩子烫过,方知痛。烫过了,痛过了,下次孩子口渴想喝水时,就会在"解渴"与"烫嘴"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8.
《幼儿教育》2012,(35):26
时下,一些年轻家长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灌输下,把孩子早期教育摆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0~3岁是培养孩子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早教口号让许多年轻家长们怦然心动,各种"早教机构"、"亲子园"、"儿童潜能开发中心"等机构应运而生。不少含着安抚奶嘴,尚在牙牙学语甚至还兜着尿不湿的孩子,都成了早教中心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们的教育视线里,总有那些"老道理"和"新话题"交替出现,而那些身边的细微故事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和冷落。其实,教育就是发现,发现自己才能发现孩子,雕塑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位初一学生的妈妈最近抱怨说:"孩子渐渐长大,却变得很难沟通"。孩子经常用"你懂什么"来反驳她,或者干脆说"没有共同语言"。与孩子的关系怎样才能融洽,成了她最大的困惑。当下,"90后"一代的孩子是在多媒体、多元素  相似文献   

10.
李爱铭 《教育》2012,(33):6
多家媒体近日报道称,不少年轻家长在网络上为年幼的孩子"占位"——抢先为孩子注册QQ号码、开通微博等,一来,是帮孩子记录成长过程,二来,是让孩子"不输在网络起跑线上"——等孩子长大到自己会用网络时,就可拥有众多粉丝和骄人的"经验值"了。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观点的影响,不少年轻家长表现出一种"急吼吼"的功利化追求。孩子学什么、玩什么,家长要提供什么,很多人并  相似文献   

11.
郭奔胜 《成才之路》2014,(30):I0001-I0001
正当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出现了令人担心的错位,必须得到有效纠正。无论是未来国民素质的需要,还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都是赋予全社会关心孩子的最根本义务。但是,这个"成长"的义务有时却被"成才"的功利心所扭曲了。突出表现在,一些家长只看孩子的试卷成绩高低,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所谓的好学校只管招生多少,不管孩子班级大小;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以提高考试分数来牟利,而不是以提高孩子素质来  相似文献   

12.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让自己感到"头痛"的孩子.然而,作为教师,不要轻易地为这些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可以试着给孩子"找"一个犯错的理由.你会发现,在你的帮助下.这些孩子会慢慢地变得"可爱"起来.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错了就是错了,帮他改正错误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帮他找一个犯错的理由呢?其实,给孩子"找"一个犯错的理由,并不是为孩子的错误开脱,更不是有意寻找老师或家长的所谓"不是".因为,只有帮孩子找到了犯错的理由,才能帮助他真正认识犯错的根源,进而使之逐步改正错误.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中慢慢将"自主权"交给孩子,使孩子在这一类事情上失去磨叽的氛围和条件,磨叽的毛病也就随之消失了。其实,家长"过多"地考虑孩子的感受,成天纠结于孩子冷了、热了、饿了、渴了等小事,正是一种"磨叽"。有些孩子特别磨叽,翻来覆去只说一件事儿,没完没了提同样的要求,折射出孩子没有自信,或者缺乏足够的自信。如果是这个原因,作为家长,就应该把培养自信心放在第一位,帮助孩子逐渐改掉磨叽的毛病。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个男孩,今年8岁。在处理孩子花钱的问题上,我陷入了困境。孩子上学以来,学校经常收钱,孩子要钱我就给他。后来,孩子居然偷拿家里的钱,并想方设法骗钱,还和同学随便借钱。我们不知如何是好。马志国:"钱的启蒙教育"问题是家庭中很有普遍性的问题。该怎么做呢?一是正确地让"钱"走进孩子的心中。在孩子面前过分渲染钱的作用,有意无意地灌输"金钱至上"的观念;或者,在孩子面前对钱讳  相似文献   

15.
《中华家教》2016,(4):49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怎能少了父亲的参与?父亲是孩子智慧的启蒙者;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父亲是孩子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塑造者。"父爱如山"正是对父爱坚毅、深厚无边的最好注解。但很多父亲因为工作忙,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为了促进家庭和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本刊特举办"父爱伴孩子成长"图文比赛。主题要求:自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征稿时间:以"父爱伴孩子成长"为主题,用文字或摄影作品去反映家庭生活中父亲与孩子在一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小朋友们,下课了"的音乐铃声响起,全班幼儿排着队陆续走出教室。突然,走在中间的小丽滑倒了,在地上"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教室里顿时乱成一锅粥,随班教师立即抱起孩子,查看伤势,看孩子肱骨骨折了,她抱着孩子向附近的医院跑去。十分钟后,孩子躺在手术室病床上,孩子爸妈微蹙着眉头,教师的焦  相似文献   

17.
赵锋 《上海教育》2012,(28):38-39
探寻同济中学五年来的变化,与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力探索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强调"心理的正向力量",发挥"爱"的魔力密不可分。"我们班的孩子……""那些孩子……"在杨浦区的同济中学,对于学生,教师们的称呼更多的是:孩子。在一声声"孩子"的称呼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爱,他们把学生当做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爱、去教导。贾佳老师不再教某个班级了,她的告别方式是:送给每个孩子一个自己制作的蝴蝶结。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了解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了解"互联网+教育";多陪伴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多鼓励孩子,培养兴趣;管理孩子松紧有度,家长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让孩子真正成为"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教育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其实,家庭教育不在于家长给孩子多少文化知识的辅导,而在于对孩子心理的护育,从而达到"正行"的目的。"心若在,梦就在""哀莫大于心死"等均说明人心的作用。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立心志、昂心气、正心态"。家庭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实施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1.寄宿制孩子≠半个孤儿院儿童尹建莉老师的一个结论是:"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其实是她偷换了概念,将"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与"遗弃孩子"画上了约等于号,也将"寄宿学校"与"孤儿院"归为一类了。这完全是两码事。家长不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以后就永远不管不问,孩子平时在学校可以给父母打电话,周末就可以回家团聚。就算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依然可以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