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文字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书写符号的数量积累逐步形成的,广大人民是文字的创造者。本文结合其它自源文字产生的情况研究我国甲骨文诞生的资料后发现,在文字出现之前并不存在书写符号逐步积累的漫长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文字的本质出发,阐明它作为言语的模拟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最复杂的书写符号系统,需要相当苛刻的条件才能产生。正是这些条件决定了其诞生方式属于突变而不属于渐变。我们的结论是:文字的本质决定了其诞生方式,其诞生方式正好与考古学获得的材料相吻合,考古材料告诉我们,文字是由人类最早的脑力劳动者——巫师、祭司或僧侣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创造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学术界掀起了探索汉字起源问题的热潮,在汉字起源研究领域,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汉字起源时间以及汉字起源的渊源物问题,汉字起源时间有八千年说、六七千年说、四千年说等三种观点;在汉字起源的渊源物上有一元论、两元论和三元论等观点。另外,目前,在汉字起源问题的研究方法方面出现了新的倾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字是原始记事的发展。然而,诞生过程明朗的文字显然是语言的延伸;自源文字的诞生过程虽不明朗,但由语言延伸而来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文字是语言的延伸而非原始记事的发展,文字与原始记事之间根本没有一脉相承关系。寻求这种子虚乌有的关系,是文字起源研究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人类活动的活着的考古资料。从民俗角度观察文字的起源, 是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先民的原始记事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本文以民俗的角度, 从这三个方面考察文字产生的契机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有突变与渐变两种尖锐对立的文字起源理论。而考古材料对于突变理论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文字的产生不仅依赖于技术条件的成熟,同时也依赖社会条件的成熟.盘庚迁殷以后,定居生活的实现是汉字产生社会条件成熟.定居的生活使商人口急速增加,分布空间扩张,迫切需要打破时空局限的信息工具,于是商人从传统中的陶符受到了启发,促使陶符发生质变发明了文字,延续下来成为今天的汉字.  相似文献   

7.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屡有发现,刻划符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表明人类思维活动的进步,不排除晚期刻符、图象符号中有些形体、内涵与后来的汉字相同,已经属于早期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文字是由少数"圣人"创造的,在这个意义上,同意仓颉造字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汉字可能就创制于商代或更早些;文字起源是多元的,先秦时期除汉字外,还可能存在自成体系的文字,只是后来被淘汰而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沈兼士文字起源于语言和绘画的二元说,评析了后起文字学家对沈说的批评,论述了沈说的科学性及其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是学术界经常谈及的话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泛图腾论”,把考古发现的远古时期祭祀礼器或日用器物上面刻画的鱼、鸟、花卉等图案都视为图腾;二是“图腾否定论”,以张光直先生为代表,认为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不能证明中国远古时期存在图腾崇拜。本文依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和民俗调查,证明远古时期海岱地区的确存在鸟图腾崇拜,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证明的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海岱地区的鸟图腾崇拜催生了中国文字的萌芽。  相似文献   

10.
春节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一个民间节日,但其起源却并不为常人所共知,原因在于关于"过年"习俗的来源并无定论,而是存在许多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其中又以"年"兽传说较为通行。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民俗学的原型,对"年"兽传说做出分析考辨,可以发现,"年"兽传说是一种保存了某些原始素材,但却是后来追加的起源解说。  相似文献   

11.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凷(塊)""俛(俯、頫)""囯(國)""冈([冖又])、罔""皂(皁)"等五组典型字例进行析源导流的分析,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构件符号化特征增强,且表现较强势,使此时期的文字显示出形体演进的多途性,字形较"乱"。但字形通过旧理据的维持和新理据的建立依然能支撑起系统的平衡,表现出动态中的稳定,故"乱"而有矩。  相似文献   

12.
文字起因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于农业经济确立、氏族公社出现之后,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探究文字起源的重点是前文字,前文字具有自己的特点,最初的文字应有象形与指事两种类型。早期文字用于人类交际,且用于人神交际。华夏文字起于多源,汉字是华夏文字多元起源的优胜者。汉字产生于距今10000年至4000年之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二是形成期。汉字创制于母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时间界限为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汉字成熟于父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时间界限为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讨论了象形文字的概念和人类文字雏形即文字画概念的根本区分,认为“象形文字“一词符合古文字命名法规律,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中国文字都是表意符和声符并用文字,塞姆语字母文字独立起源于两大文明之间,受两河流域文明影响较大,埃及文字的象形特征保持了三千年,它的象形字体和演化出的两种简化的、不太象形的手写字体一直并用.  相似文献   

14.
古代日本字大体经历了吸收汉字、使用汉、以汉字标写日语特殊词汇,以日语语序书写汉、万叶假名、平片假名、和汉混合语体等诸阶段。日本从最初没有字到自己创造出独有的假名字与“和汉混合”的字体系,这个过程同时是全面引进汉字、学习使用汉字、并根据日本原有语言对它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从语言层面显示出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乐于和善于吸收外来化的卓越才能和传统,另一方面,它也印证了古代中国化的价值在异域语言字中的影响和积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就文学体裁而言,最早起源于甲骨文记载的应用性散文,随后才是诗歌的产生。诗歌的产生和两大文学艺术文化类型密切相关,即与音乐和散文有关。两者之间,应该是先与散文有关,诗的因素是从甲骨文的反复记录和书写中萌生的,以后到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音乐的音律节奏引导了这种原本从散文文体中孕育出来的诗歌雏形,从而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礼乐制度,皆为帝王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与所谓下层民众并无关系。因此,无论是最早由甲骨文记载的应用体散文,随后一些的政令性散文、记载历史的散文《尚书》,还是与西周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诗经》,都同样是贵族政治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张怀罐在其书论著作《书断》中用了较大篇幅讨论汉字的起源问题。唐代的汉字起源观点有:八卦说、结绳说、仓颉造字说、河图洛书说。而张怀罐认为,上古时伏羲结绳而治,后文字取代了结绳,但文字并不直接起源于结绳;文字起源于八卦,八卦是文字之祖;造字者是黄帝史官苍颉,他先造的是象形字一类的“文”。  相似文献   

17.
讨论新诗的“变”与“常”,有关诗、乐关系的问题,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在当前语境之下,倡导新诗的“革命”与“重建”,推动中国诗歌的“振衰起弊”与“再次复兴”,诗、乐关系的问题更不能不摆上议事日程。吕进先生多次著文,对此大声疾呼。学界到目前为止,在有关中国诗、乐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诗、乐结合的可能和必要,诗、乐结合的表现和形式,中国诗歌的音乐特征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用文字记录     
卢旭 《新读写》2014,(6):7-8
我从高中开始便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并因此与《新读写》结缘。那时,正从懵懂开始成长.开始思考。记得当时怀着忐忑的心情投稿,随即见到自己的习作发表,青涩的文字印在纸张上.我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19.
前文字时期的诸传说虽非信史,但也绝非谬说.它们是史前先民记事情况的追述,反映了先民人猿揖别后从原始混沌的整体思维逐步向抽象概括的符号化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记事实况;它们是历代哲人对汉字起源之谜进行思索而伸出的不同探头,虽然探索各异并以点带面,但若综合起来,则也基本上全景式地描绘了先民在没有文字时期的诸种记事方法,进而也揭示了汉字起源的多源性.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拉丁化新文字本体、陶行知的教育理想和事业、提倡大众语等角度分析了陶行知拉丁化新文字观形成的原因,评价了其拉丁化新文字观的价值和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