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鲁甸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开通官方微博@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粉丝达到25万余人,微博成为受灾区对外联络的重要“生命线”。  相似文献   

2.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灾难发生后数分钟,地震消息已经在微博上流传,随后全国各地新闻网站迅速发布关于灾情的新闻报道。与青海玉树地震、汶川大地震时相比,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当前的网络新闻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论在速度上还是报道角度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变。但是速度的追求、激烈的竞争和信息的碎片化,让网络新闻媒体在进行重大灾难新闻报道时忽略了一些新闻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交互工具,以简单便捷性、互动性强、强烈的现场感和实效性迅速发展,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如何合理利用微博功能,如何恰当处理微博的负效应是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微博用户应该考虑的问题。一、微博传播过程中的负效应1.微博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也是滋生谣言的"温床"青海省玉树地震、甬温动车事故等均是由突发事件当事人个人微博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出,然而微博传递的仅是信息,可靠性不及传统新闻媒体,消息在网络上以难以想象地快速进行传播,导致受众根本无暇顾及消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是机械地被从众心理操控不停地传播转发,这就为谣言的传播制造了"温床"。  相似文献   

4.
李钢 《视听界》2013,(3):77-78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消息牵动全国,各方力量立即行动,多家电视台迅速推出抗震救灾节目。根据索福瑞46城市的监测数据,4月20日较地震前两周周末的开机率数据升幅17%,晚间提升5%,这个数据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期间较为相似。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电视仍旧是人们获知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5.
媒体议程设置明显受政策议程设置影响人民日报在2008年5月13日~6月12日之间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充分及时的报道,进而影响了公众议程设置,满足了全中国在该时段对此热点事件的关注。地震发生次日,人民日报头版就花了一半版面报道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以及领导人召开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6.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发生里氏7.0级地震。解放军报社第一时间作出部署.先后安排15名记者奔赴一线展开抗震救灾报道.共发表各类稿件600余篇、微博430余条、图片300余幅.及时准确客观充分报道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抗震救灾的重要动态、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总政领导批示表扬.认为解放军报社抗震救灾报道反应迅速、组织有力。各位记者不畏困难艰险,深入一线采访,体现了很强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作风。  相似文献   

7.
雅安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开设了官方救灾微博——“@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实时发布救援信息,与民众进行互动交流。协助救灾行动。微博在公开灾情、普及自救知识、组织救援方面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再次被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引发公众关切,瞬间就会形成新生舆论场。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对信息的快速处理和发布,使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更多的消息。但是,传统媒体则在权威发布、深度挖掘、细致分析上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9.
温莉 《声屏世界》2010,(2):34-35
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看,崛起之初,新媒体一度对传统媒体构成挑战。然而.在经营模式、传播形式、内容形态、细分受众等方面.新媒体都与传统媒体有着“天然互补性”。这在汶川抗震救灾报道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一、自觉配合,共同参与新闻报道。在汶川大地震中,众多媒体在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星期至少有150家境内外传统媒体的3000多名记者陆续赶赴灾区,  相似文献   

10.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档案局(馆)迅速作出了反应,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内,传统媒体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新浪微博的网友已经在第一时间上传了地震的消息,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均出乎意料,不仅有地震发生瞬间的视频、图片,也有当地群众对地震的各种反应,不到一个小时,微博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社会上各种消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上的各种热门事件,抖音、微信、微博等不断传播,而且几乎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传递到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三昧》2008,(6):1-1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全国新闻界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采访,第一时间把来自灾区的消息全面准确地传递出来,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受到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14.
刘根勤 《今传媒》2012,(9):150-152
在新媒体时代中,微博客是发展最迅速的传播平台之一,无论是普通网民或是名人明星,都纷纷在微博上注册账号发布或转发、评论各种消息。微博客的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为用户转发,这种传播过程弱化了传统媒体传播中的束缚,由公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传播。本文将对新浪微博热门转发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究微博客传播信息的价值要素。  相似文献   

15.
肖珺 《网络传播》2010,(6):60-63
汶川地震的伤痛还未完全消散,今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这个高原古城,使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汶川地震相比,此次玉树地震的网络新闻报道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当其冲的便是微博力量的介入和互联网作为抗震救灾平台的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巨灾,中国媒体立刻行动起来.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的数字媒体互相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作战,使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融合新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互联网专题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的优势。纵观海地和日本两次地震专题报道,仅在一年时间内,消息的容量、版面的设置以及微博的广泛运用都体现出了变革与创新。同时,信息的泛滥和虚假依旧是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传媒业出现媒介融合的趋势。面对新媒体造成的冲击,我国新闻电视节目有衰退的迹象,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需要电视新闻节目在形态上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北京档案》2008,(6):54
内容提要: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波及北京、天津等地,共造成24.2万余人死亡,16.4万余人重伤。在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革命委员会迅速成立了北京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委财贸组、市建委等系统成立分指挥部,领导全市的抗震救灾工作。史料内容涉及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20.
在全媒体时代,只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时上阵,才能抢占网下和网上两个舆论场,掌握舆论主导权.全媒体时代,纸媒在“第一时间”介入突发事件,与网络消息和谣言赛跑,才能凸显公信力. 新媒体的全民性 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移动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的使用,使得人人都可以随时发布“新闻”和自己的声音.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在现场的目击者可以用手机拍照后通过个人微博、微信将消息扩散出去,再通过“意见领袖”的转发或评论,很快就会使突发事件成为热门话题,甚至改变公共舆论议题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