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国境是教育界长期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针对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界定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介绍并比较国内外几种典型的道德教育模式,并对构建新的科学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校道德教育的错位及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错位导致了道德教育内容、模式、考评方式都发生了错位,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高校应该对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模式和考评方式进行全面调整,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道德银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是目前高校道德教育改革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校道德教育新模式。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的“道德银行”,为高校道德教育找到了全新的载体,是高校创新道德教育模式的一次积极尝试。本文在“道德银行”取得初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创办“道德银行”深刻的理论依据与丰富的理论意义,并对高校深入开展“道德银行”的实践进行了若干思考,提出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建设中,高校的道德教育承担着重要任务,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向。但是高校道德教育只有进行变革,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道德建设的需要。这些变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道德教育观念的变革、道德教育方法的变革和道德教育内容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是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道德教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联结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建立和谐发展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对高校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是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己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面对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客观事实,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从现实出发转变教育理念,加强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及手段上的合时代性研究,使道德教育与其所处环境及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相适应,这不仅是高校道德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樊仁杰  冯纪科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5):102-104,110
目前,环境道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普及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环境道德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概括了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兴起发展,介绍了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要作用,并对高校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提出了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校情爱道德教育的现状表明,通过增设情爱道德教育课程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应对情爱道德观价值冲突对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个体发展所造成的冲击。本文分析高校学生情爱道德观价值冲突的三种常见模式,并分析产生冲突的多种外部冲击力量,提出将理性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建构情爱道德观立体教育模式的化解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是道德践履的土壤,道德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场景,不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来。高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必须通过具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建构,才可能由应然转变为实然。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全新特点体现在目标建构、内容建构、过程建构和评价体系建构之中。  相似文献   

10.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体验式:高校德育有效路径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施的主要是一种知性德育模式,体验问题一直未能进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视界.为探寻一条解决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的新的路径,本文在对体验进行多向度的审视的基础上,对体验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进行了阐发,并提出构建和实施体验式德育模式,从而推动高校德育体验式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行为中的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更使人们对道德教育格外关注,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认为高校的道德教育应该尽快改善以往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在课程、教学、考试、网络和实践几方面开展教育创新,促进大学生道德方面的“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析了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具体建构,对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析了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具体建构,对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道德教育在回归实践的进程中出现了“理论重要”与“现实摆设”的反差等诸多问题。而其产生的根源与道德教育理论社会本位、权威性和强制性灌输价值取向有直接关联。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要构想一种涵盖道德认知思辨、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愉悦等三个核心要素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易志明 《文教资料》2008,(9):172-173
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出现了德育工作队伍混杂松散、工作机制存在缺陷、道德教育也走向智育化,道德主体道德需要不足等现象,造成了高校道德教育低迷、失效,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缺失也就成为当代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强高校德育人才建设、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创新德育模式,同时还需激活道德主体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网络给大学德育教育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出发,就人们关心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原则:通过倡导和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模式,进一步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切实地解决网络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探索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心灵和谐的价值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逐渐彰显,心灵和谐也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向。文章从反思高校道德教育实践出发,认为影响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在于高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对心灵的关注流于形式,缺少对生活意义与体验的引领,缺乏对心灵和谐的真正重视,使得道德教育呈现出知性化倾向;接着从道德教育发展的个体价值层面和社会价值层面指出心灵和谐是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向,并提出心灵和谐教育是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向微观发展的重要向度,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心灵和谐教育发展的原则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又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最终效果。文章对中美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及其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益于改进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为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开展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此,分析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提高高校德育绩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