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一些同志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思想(以下简称“同时胜利”思想)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同列宁一样,都是主张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区别只在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列宁则认为可以首先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持这些意见的同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作出了新的解释,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进程的思想,无疑的是有启发的.但是,他们所做的解释,他们否认马克思、恩格斯有“同时胜利”思想的论据,有的地方是值得商榷的.一些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根本没有提出过“同时胜利”的思想,主要论据是:(1)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只讲“同时发生”,没有讲“同时胜利”;(2)《共产主义原理》之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未再出现“同时发生”的提法,更没有“同时胜利”的思想;(3)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在谈到无产阶级革命进程时,讲的都是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恰恰否定了“同时胜利”的思想;(4)“同时胜利”的思想是斯大林强加在马克思、思格斯身上的.在这里,牵涉到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的原意问题.是全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著名论断,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第一章中必须重点讲授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在学生中对这一论断存在的问题较多,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暂时挫折不理解,从而怀疑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因此,重点讲授和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谈谈我个人在讲授中的体会。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著名论断,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世界各国历史过程之后,曾经提出某些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他们提出的这一设想没有变成现实。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首先在俄国成功地解决了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总结俄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落后民族和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列宁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仅提出落后民族和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而且全面、具体地提出了如何实现“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方法和步骤问题,从而把“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变成了指导落后国家进行革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列宁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85周年和逝世120周年,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2级博士生就“两个必然”理论,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展开了深入研讨,现综述如下。 一、《宣言》对“两个必然”的理论论证 1.《宣言》以客观的分析和铁一般的逻辑,揭示、推演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与会博士生认为,“两个必然”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而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通过对资产阶级生存和…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是企图从理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为此,他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主要采取了“二分论”或“对立论”的立场:把早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企图用青年马克思打倒老年马克思,用马克思打倒恩格斯。然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马克思学”中出现了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新动向,这就是从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的“对立论”转向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一致的“同质论”。以古德纳尔、亨勒、利各比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在反思和批判“对立论”的不足与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并论…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消减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使自己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就可以依靠自己的政权,或者用没收资本家的财产的办法,或者用“赎买”的办法,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恩格斯说:“我们并不认为,赎  相似文献   

7.
1848年革命前,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论证了民族问题的实质。资产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产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民族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人对人剥削的消灭,阶级对立的消失,是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根本途径。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规定了无产阶级对待民族问题的原则。他们始终认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是无产阶级事业必定胜利的保证,从而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团结的口号。各民族彼此之间应当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因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1848—1849年,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这就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检验他们的民族理论并发展这一理论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史的考察第三十六章前资本主义的状态第四十七章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二编二、暴力论四、暴力论(绩完)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国外不少论著着力阐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说它是“许多经济和社会落后的前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这种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发展了依靠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国家支持的从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我国有的专著也写道:“列宁捍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并以“新结论和新原理来丰富这个理论”。有的还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越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认为,这些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善于望远登高,他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是前无古人的。其现实依据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制度”,是“无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实行社会计划调节,无商品、无货币社会”,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将按低级、高级两个阶段发展”。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制度”,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注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不可能丢掉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在国体上仍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政体上仍将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仍是现实的社会主义,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与共产主义同义语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列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帝国主义的特征,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千国家中获得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论”。这个理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的无产阶级正是在这个理论思想的指导、鼓舞下,勇敢地向旧制度挑战,从而成功地实理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俄国的胜利。 (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战斗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他们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用科学方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总结了世界无产阶级长期斗争的历史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几个主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一时期相继发生革命,才能胜利地实现社会主义,并推动其他国家的革命,即“同  相似文献   

12.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分析,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理论。160多年过去了。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是在上层建筑等方面,都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有着巨大的不同。为此,市民社会和理论界有不少人对“两个必然”原理提出了怀疑和质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两个必然”理论,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揭露和批判西方列强殖民侵略落后国家的政论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海盗隐喻”完成了对殖民主义的现实批判。“海盗隐喻”的使用不仅源于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经典文献中与“盗”有关的描述,更是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上发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需要,即在话语表述上尽可能地隐晦化、通俗化和形象化。通过“海盗隐喻”,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殖民主义的掠夺本质、野蛮手段及其犯下的人权罪行,从而将殖民主义的极端不义性及滋生殖民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呈现给世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的唯一选择。 一、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认为,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他们又提出,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俄国革命的实践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革命转变的理论,。他认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民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结论。他们凭借科学的预见,还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趋向。但是,限于实践,他们不可能给后人完备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和方法。列宁说,“变革的形式、方法和手段,马克思既没有束缚自己的手  相似文献   

16.
综述邓小平同志的用人思想唐琦玉用人问题,历来被马克思主义者所重视。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他们也全身心地观注着无产阶级使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列宁在领导俄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四十年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文章按“总述→分述→总结”的写作顺序,既概括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工作中的亲密合作,又具体描述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从而揭示他们“伟大的友谊”。教学本课建议抓住以下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命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自青年时代起就牢牢确立起了把自身个体生命溶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中的崇高生命价值观。在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受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当他们处在生命价值实现后的人生顶峰.有“名”有“权”时,却又表现出了极度的清醒和冷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斗争事业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恪守和彰显的生命价值理念,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一个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论断,即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规律。资本主义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同样改变不了它走向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独有的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比作为“社会瘟疫”。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这种“社会瘟疫”就要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流行下去,纵有“仙方神术”也治不了这个“绝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