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制约职校学生自主锻炼行为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体育心理情感、体育环境、个人体质、体育技能四个影响职校学生自主锻炼的因子,并提出了对策,为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体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校锻炼、学生家庭锻炼、学生运动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教师评课五个方面。其中,运动负荷监测系统关注学生有效运动;学生家庭锻炼指导系统实现家校间优势互补的互动教育模式;学生运动竞赛分析系统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内生动力;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体育优质课直播评价系统实现课堂教学的量化评价。以上各个子系统通过云平台的连接,形成全国范围内学生和教师的大数据库,智能化为学生匹配课程和锻炼方案,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质,整体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吕梁市部分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肥胖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与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吕梁市肥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低,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锻炼意识水平不高及体育行为消极等现象。结论:针对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加强对其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加强肥胖与健康知识的教育,并制定科学的健身运动处方,从而培养肥胖中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针对肥胖中学生建立健身减肥俱乐部,进行科学健康干预,提高肥胖中学生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提高自我体育锻炼能力。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减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实现健康目标,通过对期望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的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家庭视角论证了整合理论的可能性,提出了将家庭环境层面与个体心理层面相联结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为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提供了可执行的路径:(1)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需要将家庭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无缝连接,树立父母正确的锻炼信念是关键;(2)支持性的家庭体育行为环境是动力;(3)促进性的家庭体育物理是保障.三者激发了青少年锻炼动机,实现家庭体育环境与锻炼动机共同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保证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可持续性,进而切实改善青少年的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为理论背景,对6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实验研究.干预措施包括课堂和课下指导、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宣传、发放健康行为宣传册等,干预时间为10周.在干预前后共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三次身体素质测试.结果:①根据HAPA阶段划分,大学生大部分处于健康锻炼行为无意向和意向阶段,仅有14.1%处于行动阶段;②干预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意向水平和体育锻炼等级具有积极影响;③干预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有积极影响;④锻炼自我效能作为社会认知变量在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的各个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建议通过提高个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和制订合适的锻炼计划增加大学生中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政策态度及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影响,对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学生的政策态度对体质测试数据有显著影响,不仅影响到学生日常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影响体质测试数据的准确性。(2)大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态度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内容、执行和效果不认同,对学校体育政策的满意度不高,并存在不严格遵守的情况。(3)高校需要加强学校体育政策宣传,针对学生的政策态度展开政策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锻炼和认真测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7.
根据聋哑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为聋哑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健身运动处方,探讨健身运动处方对提高聋哑学生身心健康和自主锻炼能力的锻炼效果,为其健身锻炼提供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依据.结果表明,进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能有效地改善聋哑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下肢爆发力和增进心理健康.说明应用健身运动处方组织聋哑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科学地、行之有效地锻炼方法,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健康信念模式被用于解释和指导健康相关行为。体质健康的强弱是否对学生的健康信念产生积极的影响?应如何测量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迄今尚缺乏体质健康信念的测量工具。以健康信念理论的变量为基础,编写包含24道题共5个分量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量表经检验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重测信度。量表的初步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锻炼促进健康具有良好的认知,对于体育健康评价所产生的健康行为与调节,具有较高的改善意向。  相似文献   

9.
国外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正确认识和促进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必须以合理的理论为基础。对国外锻炼心理学领域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和模型: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模型、合理行为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决定模型、社会认知模型、自我效能模型和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其成功和不足的地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态度-行为综合模型作为研究锻炼行为参与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省大中小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等学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动商理论来撬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的健康和锻炼意识,强健学生体魄.研究透析了学生体质的现状,阐述了广大学生体质的本位诉求,进而分析了在学校体育中引入“动商”概念,会产生的以下几方面的效应:(1)学校体育中引入“动商”概念可催化学生运动意识的觉醒;(2)构建动商测评体系,可深化学术理论支撑;(3)有助于学生运动意识觉醒,催生运动实践;(4)助推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效及运动处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26例原发性OP患者按病情相当平分成A、B两组,分别进行不同负荷的运动治疗,运动项目为散步、跑步、健身操(结合哑铃、皮筋等器械)以及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推手)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运动的特点及Wolff定律制定运动处方。并且B组的运动负荷约为A组的75%。经18个月的运动治疗,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腰椎的骨密度值以及两组的疗效分别进行比较。结果:骨密度值都明显增大(P<0.01或P<0.05),并且A组的增幅大于B组;经疗效评定,A组治愈率为69.2%,好转率为23.1%,B组治愈率为38.5%,好转率为53.8%,有效率都为92.3%。疗效显著,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是原发性OP治疗既经济又有效的疗法;骨密度及疗效与运动负荷成正相关;散步、跑步、健身操及太极拳等运动组合是治疗原发性OP有效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12.
负重有氧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女大学生减肥的有效方法,将随机取样的女大学生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实验组背负10%体重的外加负荷进行3~4周的有氧运动练习;对照组在常规情况下进行相同时间的非负重有氧练习.实验结果显示,负重组有氧运动锻炼后,学生的身体成分有更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就运动对各种脂蛋白的影响、运动强度及运动形式与脂蛋白代谢的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将运动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的影响加以区别分析,同时对相关研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作出分析论证。结果表明: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能够改善血脂组成,降低心血管疾病或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性,且普遍认为以60~80%最大心率强度的有氧训练能够明显的改善脂蛋白代谢。但至于其他运动形式是否对改善脂蛋白代谢具有同样功效,运动对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及载脂蛋白A水平究竞产生什么影响则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此外,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歧往往来自于实验设计的差异,提示在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时一定要注意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其中实验对象抽样和分组的随机化以及组间可比性更是需要详加考虑。  相似文献   

14.
同侪压力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就同侪压力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亲密同学和朋友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所持正性态度与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行为呈正相关;大学生与其亲密同学或朋友的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一致性,可能是选择和影响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推断,大学生余暇锻炼行为同样存在“同侪压力”效应。大学生选择锻炼同伴存在“择近”现象。选择锻炼同伴的范围随年级增加而扩大。选择异性同学作为锻炼同伴的比例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居住地是大城市的大学生,其选择锻炼同伴的范围大于其它居住地的大学生;经常同时选择同性和异性同学作为锻炼同伴的大学生,其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程度最高;大学生最亲密的同学和朋友是否经常锻炼,与大学生本人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有关指标相关较为密切,并有助于估计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运动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一次性运动后会导致血压在一定时间内下降(可持续22小时),有时甚至低于对照水平(运动后低血压);长期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血压正常者或高血压患者24小时的动态血压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遗传、神经体液因素的改变、血管结构及血管反应性的改变、体重降低以及胰岛素抵抗的降低等都可部分解释运动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低氧训练对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谷胱甘肽系统的组成度其生理功能,并探讨了不同运动方式以及低氧训练对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提高低氧训练效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运动训练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对心血管疾病起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动干预胰岛素抵抗的外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多种"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特别是Ⅱ型糖尿病(NIDDM)发病的重要基础.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十分复杂,根据胰岛素的作用环节,将其机制分别在胰岛素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三个水平上进行探讨,目前的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主要是受体后信号传导障碍所致.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但究其干预的确切机制是发生在胰岛素受体水平还是受体后水平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方式的力竭运动对大鼠细胞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方式的力竭运动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让大鼠分别进行游泳和跑步两种方式力竭性运动。并测定大鼠血浆皮质醇和免疫细胞CD^+4、CD^+8含量,实验结果:两种方式力竭性运动后血浆皮质醇均显升高(P〈0.05),CD^+4显下降(P〈0.01),跑步力竭组CD^+8显升高(P〈0.05),而游泳力竭组则无明显差异,同时显示跑步力竭组血浆皮质醇及CD^+8升高值和CD^+4下降值与游泳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手段,通过对"体适能"的概念及类型的理论认知,分析"体适能"的概念在体育教学与训练应用的理论依据、可行性及实际推广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1)"体适能"特指机体自组织不断调整与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健康、运动与代谢体适能三方面,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特征需要"体适能"概念的引入;2)"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等环节进行了重新审视,其体现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科学评价学生健康水平,因材施教及体现人文关怀精神;3)现代运动训练的观念的转变及专项化,强调负荷等特征与"体适能"概念的相关理论架构相得益彰,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体适能"概念在体育教育与训练领域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课程科学深入持续的探寻与变革提供了理论储备与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