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思潮洗礼的林语堂,在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和用英文编撰的《孔子的智慧》中,通过对孔子言行及孔子思想的伦理审评,消解了被汉宋儒家神圣化了的孔子形象,让孔子形象向人性化回归,把他还原成具有再接再厉的可贵精神、顺乎人性的道德修养和近乎人情的、集智慧和喜怒哀乐于一身的活生生的“真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剖析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可以发现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最深层、最独特的认识即是对儒教思想的体悟。林语堂把儒教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所谓中国的“人文主义”。他对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心悦诚服,并对达到这种“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的“情理”精神,即“中庸”之道大为叹服。他赞扬儒家注重实际生活及在社交上有用的教育,坚持认为孔子是一个近情的人。林语堂还总结出“中国式人文主义”的发端在于明理,但他对孔子不关心“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不满意。  相似文献   

3.
由于家庭文化背景和留学背景不同,郭沫若与林语堂的不同文化选择——郭沫若的孔子儒家文化、欧陆自由主义思想(短暂的)和马克思主义;林语堂的基督教文化、欧美自由主义思想和庄子道家思想——既具有相逆性,叉具有互补性。郭沫若、林语堂的不同文化选择和人生际遇,成为20世纪令人回眸凝思的两道有意味的人生风景。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李旭 《课外阅读》2006,(11):42-43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做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说:“孔子对教育的看法,其见解、观点是非常现代的”。做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位影响至深至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删经订礼,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一面。尤其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师德的论述,更受后人推崇,以致孔子被后世喻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的影响“江汉已灌之,秋阳以曝  相似文献   

6.
(一)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语堂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彳吾》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将"近情"和"中庸"取作自己的一种人文选择。他认为近情精神是文化的最高理想,而近情的人是最高形式的有教养的人。他指出孔子就是近情者,因为他尊重人性,且以人情之常为学、立论和行教,后来程朱宋儒以理学解孔子,才使他的面目发生了变化。但更加深刻和独特之处还在于,林语堂相信传统的中庸之道是最典型的近情主义。事实上,中庸的本义是对极端的否定;是无所坚执,保持思维的弹性和活性,使思想和言行始终不失其"正"。林语堂痛惜这种伟大传统文化智慧的莫名失落。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在文学界被誉为"学贯中西的奇才",中西文化的浸染使他对孔子经典语录《论语》的阐释平添了些许"特色"。他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以独特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向西方社会译介《论语》,并以此传播中国的儒家文化精髓。文章尝试通过对其编译本的简要分析来了解这位语言大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做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十分欣赏儒家的“仁爱”思想,同时又非常推崇老、庄的淳朴与率性,这使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道家的眼光来观照儒家,使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的异质基因。林语堂以道家来阐释儒家元典,来看待孔子其人其事,从而把儒家思想从禁锢人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儒家思想更富人情、人性。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劳伦斯在中国的“知音”,劳伦斯在自然观、性爱观、女性观等的主张以及他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林语堂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游戏精神是林语堂人生智慧的一种独到的体现。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的游戏精神表现出两个不同层面:一是执着于快乐体验而沉浸于人生;一是保持快乐的心性而超然于物外。以这种游戏精神为根基,林语堂建造了一座尘世里的天堂。  相似文献   

13.
从林语堂的代表作《京华烟云》入手解读林语堂的“一捆矛盾”,认为林的一生其实并不矛盾,他将道、儒、基督教等多种思想兼收并蓄,以“中庸”为主线将其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复杂而和谐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16.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两部主要的英文作品,本文则从对这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考察出发,以自译的相关理论为支点,力图揭示林语堂英语创作中的"自译性"特征,为研究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中西融合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对有清一代的袁枚十分推崇,这包括赞赏其天赋独厚、性灵自由、思想解放、民本思想和退隐独居等很多方面。不过,林语堂有更多地方与袁枚不同,像宗教信仰,科学、平等、自由等现代意识,白话文体,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观等都是这样。还有性情的差异,即袁枚生活放任甚至放荡,而林语堂则更为自律节制。  相似文献   

19.
《京华烟云》讲述了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四十年间,北京城中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姚木兰是作家林语堂极为推崇的角色,有着传奇经历的木兰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中西文化的宠儿、虔诚的道家女儿、标准的贤妻良母,可谓新时代的完美女性。通过探寻木兰之美,可以感悟到林语堂先生的人生观,同时联系林语堂先生的个人经历,还能得出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By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s by Lin Yutang,this paper aims to give a brief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s raised by Lin Yutang,thus making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s more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