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当鲁迅先生的诞辰再次临近之时,又有不少学者、专家再次撰文、讲话进行纪念.而大学学子们对鲁迅认识和感受到底是怎样的呢?文章在调查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其生命最后一年,为引进盖达尔做了很多工作。他对盖达尔《远方》的评论,亦可基本涵盖一切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评论引申开来为儿童文学要使儿童认识到真实的生存环境,要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使他们自己也要求"真";要引导儿童向上的情怀,向上应该而且可以与向善合一;"怀旧"会使心灵获得"美"的体验:凄美的感伤,广大的怅惘,甜蜜的忧郁。鲁迅对于盖达尔的引进和评论,是他为儿童文学实现真善美的本质所提供的正确路径。鲁迅与盖达尔还发生了两处"遇合":鲁迅笔下的辛亥革命与盖达尔笔下的俄国二月革命"惊人的相似",这促使我们对这两次革命及其评价进一步重新思索;盖达尔竟然描写了中国麻木的国民性,与鲁迅的相关描写,异曲同工。这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耻感。  相似文献   

3.
鲁迅生前身后曾遭遇过许多无端的流言,这些恰恰能够反衬出鲁迅的伟岸身躯和无穷魅力。而有关鲁迅的种种争议最好不过地反映着世情的变化、时代的病症。从对鲁迅的各种挑战、否定以及媒体热炒的"鲁迅作品大撤退"等事实来看,鲁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需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有待我们慢慢消化。鲁迅注定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李华 《文化学刊》2015,(1):227-229
本文从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评价方面浅评鲁迅的翻译思想。鲁迅独特的翻译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目的性,对引进西方文化和当时的语言改革实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鲁迅一生的话题,持有崇高的评价。鲁迅和孙中山,前者系文学家,后者为政治家,但同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俩的生平事迹,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政治观点,直至情感生活,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身后极享哀荣,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传颂。  相似文献   

6.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7.
“竹内鲁迅”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关于“鲁迅在本质上是个矛盾”的论说揭示出鲁迅与一切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共有的本质。“回心”是“竹内鲁迅”最重要的概念,可以作出多种解说。除了已有的成说外,也可以解说成鲁迅的自我心理解剖,他不断地向自我回归。“回心”体现出鲁迅的精神特质、人格魅力。“回心”的发现与发掘,成就了“竹内鲁迅”的高峰地位与不可替代性。“竹内鲁迅”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复杂而深刻。有些我们不能同意,但也有许多令我们感到耳目一新的深刻,促使我们自己对已有的论说重新思考。竹内好对鲁迅的亲和有着他本人方面的深因:同样在决不放弃自己的社会担当的同时,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自由与尊严,又都有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往往心有灵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学大师,鲁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篇章。同时,这些优秀的小说有部分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之中,如《故乡》《孔乙己》《祝福》等。隐喻作为文学当中的一种表达手段存在已久,而鲁迅小说文本也充满了隐喻性。在鲁迅的小说中,既作为物质性存在,也作为隐喻性存在的身体随处可见。该文旨在运用身体隐喻的方式,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文的鲁迅小说当中的人物身体意象进行具体剖析,并结合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去阐释鲁迅小说人物身体意象背后隐藏的封建专制思想、封建文化、权力对身体的支配和戕害。  相似文献   

9.
卮议“五个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文化视野与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有文学家、思想家、民族魂的鲁迅,世俗生活中常人的自我鲁迅,被神化绑架劫持了的圣贤鲁迅,骂与论辩漩涡中的鲁迅,以及屡遭贬损诽谤被妖魔化的"五个鲁迅",既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由于不同视点、不同取向、不同的主旨目的进行过度诠释的结果。"旗手与民族魂"是一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无论是谁,一当被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誉为"旗手与民族魂",他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常人,而是一个凝结着民族智慧、民族正义与民族精神的伟人,一个不应神化、不可污损和诽谤的特定的文化符号。作为常人鲁迅无需捍卫,也捍卫不了,但是作为"旗手与民族魂"的鲁迅,还是要捍卫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周军 《文化交流》2011,(6):54-57
2011年4月15日,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身份出席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钱复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合影。这也是钱复第三次率领“台湾工商企业家代表团”一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苏联留学时的同班同学陆京偕其在上海的弟弟陆一起来杭州大学看望我,多年未见,相叙甚欢。他告诉我,此次来杭是因为家父陆俨少调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任教授,由于兄弟三人都不在杭州,故小弟弟陆亨将从江西调来杭州。往后如有什么事,希望老同学照料一下,我当时即欣然允诺。旋即,我们一道去看望了陆俨少先生。陆先生住在南山路美院教工宿舍,对门是他的弟子、画家姚耕耘家,他说门当户对彼此可以照顾。第一次见面,陆先生给我突出的印象是为人敦厚,谈吐高雅,知识渊博,文人气息很浓。他正在作画,室内安装了一个北方常见…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我大舅沈之瑜去世20周年。近几年,大舅母陈秋辉陆续整理出版大舅的著作、传记及亲朋好友、同事的回忆文章,从这些宝贵的文章资料和与舅母的交谈中,我了解和认识了大舅作为仁厚慈祥长辈的另外一面,即他在我国博物馆、文物考古事业上的卓越贡献,对革命理想、人生真谛的不倦追求,一名党的领导干部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14.
忆赵丹     
你们问中国还会再产生赵丹吗? 我说:中国已经产生、还会再产生十分出色的艺术家,举世无双的艺术家,远远超过赵丹的艺术家;但中国不可能再产生赵丹,赵丹就是赵丹.赵丹一生扮演了近百个人物,人称"千面怪"、"演啥像啥".我想,很难有人能胜任扮演赵丹.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是杭州人,出国前毕业于浙江大学,在世界银行工作了几十年,曾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过一些贡献。故乡,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既神圣又陶醉,魂牵梦系,尤其身在异国,浓浓的乡愁难以排遣。我离开祖国已超过了一个甲子,感谢《文化交流》编辑部数十年如一日,寄来杂志,给我送来极大的温暖。《文化交流》是我和祖国、家乡联系的精神纽带。每到时间,我就盼望着《文化交流》杂志的到来,拿到后欣喜万分,欢喜这本精美杂志的还有我身边  相似文献   

16.
沙舟  默漠 《文化交流》2011,(2):28-31
改“啸”为“小”趣闻多几乎每个刚接触胡小孩的人,都会对他的名字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刚出生时,胡小孩特别会哭号,父亲便给他取名胡啸孩。改名的由来,还得从他参加工作说起。  相似文献   

17.
傅雷的家教     
一部<约翰·克里斯朵夫>让喜欢文学的人认识了傅雷,一张张动人心弦的钢琴唱片让喜欢音乐的人认识了傅聪;而看过<傅雷家书>的人,也不应忘了幕后的辛勤编写者傅敏.如今傅氏兄弟回顾各自的成长过程,对父亲因材施教的殷殷教诲,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8.
墙上挂着妈妈的大幅照片(她去世4年后,爸爸的照片挂到了她的旁边),她身着天蓝色短袖衬衫,臂弯挂着皮包,面带微笑望着前方,两手拿着眼镜,好像刚刚用完取下来。平时我不怎么去看照片上的妈妈,我天天在她眼皮底下吃饭,做事,睡觉……一直生活在—起的人是不需要经常打量的。  相似文献   

19.
方小宁 《文化交流》2008,(12):28-31
澳门资格最老的文化人梁披云先生,今年一百零一岁。梁披云先生一个世纪的生命就像澳门行政特区的荷花一样:外直中通,不蔓不枝是躯干;神安气闲,美而不炫是慧心。他自认  相似文献   

20.
曾敏之 《文化交流》2009,(12):14-16
我从1944年到1946年在重庆与周总理有过不少接触。当时,我是《大公报》记者、采访部主任,担任过对旧政协的采访工作,与中共代表团有较密切的关系。但这期间写的文稿,因为经过当局对我的逮捕、搜查,都已散失。现在,凭记忆写下有关周总理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