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朦胧的欲望》是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导演使用顺时叙述即时经验、不确定的叙事方法,从马蒂厄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欲望交汇的爱情故事。马蒂厄的讲述作为影片的主体,却时常被一些惊奇的场景所打断,他本身的叙述也是充满了矛盾、欺骗与迷惑,导演甚至起用两个女演员去塑造肯奇塔,这更增加了影片的朦胧之感。然而正是导演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这种主观的"欲望支配下的人"的视角,恰恰能最为真实地展现人的欲望所特有的那种分裂、朦胧与惶惑。  相似文献   

2.
综观当代影视文化,"以女性为主体"的影视叙事形成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叙事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欲望叙事,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情感叙事,女性主体精神的捕捉。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虚拟性叙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或一种文化建构,在建构社会性别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欲望叙事考察以虚幻的时空中的人物活动为叙事中心的架空历史小说,可以发现这类作品通过满足读者的权力欲望、对安全感缺失的焦虑、对物质的欲望追求,表现了现代人的的核心欲望。  相似文献   

4.
审美与欲望关系的构成焦点在于审美主体。审美主体首先是知、情、意、欲统一的身体性存在。这一前提决定了欲望在审美当中存在的合法性。对创作主体来讲,欲望必须被对象化才能获得成功的表现;对接受主体来讲,被欣赏的欲望和审美体验中的身体性确证表现出审美活动中存在着欲望。欲望的滑动本性通过文化中介使美和艺术的边界流动起来,从而打破了精英式审美的垄断。  相似文献   

5.
麦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有关欲望的悲剧.亚哈真正的欲望不是杀死白鲸,而是成为白鲸.他对白鲸的追捕过程是拉康所说的主体对欲望对象由认同到侵凌的转变过程.亚哈的捕杀必然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是因其个人的偏执,更是因为主体欲望的本质乃是匮乏.与拉康不同的是,麦尔维尔似乎在"人类大团结"与维持个人内心平衡中发现了走出主体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拉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历时性、共时性和本质的层面详细分析了主体形成的阶段和结构,认为主体是一种分裂的匮乏的欲望主体。拉康从主体间性来阐述主体形成的思想,启发我们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他关于父亲是孩子社会化的解放性力量的思想,有助于反思中小学和幼儿园男教师严重缺乏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他关于语言与主体同一的思想,有助于反思孩子“打官腔”可能诱发的“虚假人格”;而他关于主体是欲望主体的思想,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教育功利化之危害。这些是拉康的主体理论对教育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刘亮程以他"自然之子"的特有身份带我们走进了他的乡土世界,去感受和领悟与之相关的人生哲理。然而,在这沁着朴实无华的"牛粪"味的文章中,我们读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生存的困境,它源自人类无限的欲望,同时也与现代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困境是刘亮程的,也是我们的。对于无根的城市,刘亮程的乡土文学中淳朴的风土民情是一种抗衡,一种文化庇荫。他要用乡土文学来弥补现代社会的精神匮乏。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复活》中的妓女形象马斯洛娃为例,说明女性在社会中被认为是补充男性欲望的"他者",妓女则作为矛盾的集合体,身体作为物质被赋予价值用来满足男性的种种欲望。但是男性的欲望被隐藏在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中,导致妓女在社会上变成了阴暗的边缘群体,受到各种斥责和误解。当妓女寻求拯救和赎罪时,女性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妓女需要通过对于男性的牺牲来当作道德回归的表现。由此作者指出妓女应该首先被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认识,然后再讨论妓女职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陈河的小说既提供了一种奇特陌生的生活图景,宽厚而强韧的生命特质,又展示了娴熟的叙事技巧。《西尼罗症》、《黑白电影里的城市》等小说展现了陌生、独特的生活情境,对处于各种"常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挖掘,将人物内心深处"反常"的欲望呈现出来,进而在欲望的张扬与受抑的矛盾中,揭示了人物漂泊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以父权制为核心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男性是欲望的主体,是"自我";女性则被降为男性欲望的客体,是"他者"。安吉拉·卡特在长篇小说《霍夫曼博士的邪恶欲望机器》中,对男性和女性分别扮演的客体和主体的身份进行了解构:作品戏仿传统的作为欲望的对象的女性形象,并有意模糊和将女性角色置于小说的背景以突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被客体化的地位;凸显男性形象,使众多的男性形象突出为张狂、喧嚣的欲望的主体,使之与模糊的女性形象成对照。通过戏仿和夸张的手法,卡特有意使文本中女性和男性形象都脱离了真实自然的人的形象,从而颠覆了父权制文化中的两性身份。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经典的中篇小说。以拉康的主体欲望理论为基础,能够深入地探究《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理发展历程,揭示其作为欲望主体的确立过程,在初始欲望对象匮乏的状态下如何在欲望驱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寻找、追逐欲望对象的替代物,由受害者步步沦陷为加害者。  相似文献   

13.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所面临的生存焦虑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冲突。首先是黑暗惨厉的现实政治使他既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且没有自由言说的空间;其次于个性觉醒时代中的阮籍以自身遭遇尤为深切地体认到生命终极有限性的不自由。因而在现实中找不到自由生存之路的他不得不凭借文学之途实现自由欲望话语的转移,即在《咏怀诗》里反复营构“飞”的意象来获得对自由生存欲望的一种想象性满足。  相似文献   

14.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所面临的生存焦虑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冲突。首先是黑暗惨厉的现实政治使他既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且没有自由言说的空间;其次于个性觉醒时代中的阮籍以自身遭遇尤为深切地体认到生命终极有限性的不自由。因而在现实中找不到自由生存之路的他不得不凭借文学之途实现自由欲望话语的转移,即在《咏怀诗》里反复营构“飞”的意象来获得对自由生存欲望的一种想象性满足。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阐述,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欲望叙事文本对人性的揭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复旦大学副教授王宏图的<都市叙事中的欲望和意识形态>选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几个代表性的都市叙事文学作品,勾勒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市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诸多特征,展现了在都市叙事欲望化写作中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转化.以及人们欲望和精神的多面性、复杂性、暧昧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文学陷入了为欲望而欲望的叙事怪圈。文学呈现出欲望叙事泛滥的颓败景观,成为了当下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并亟待破解的文学现象。当前文学出现这种欲望叙事泛滥的趋势有着浓重的消费文化的背景。在文学的层面上讨论欲望叙事问题,就是将欲望视为一种文化符码,挖掘和拓展其文化内涵,在对欲望的叙述中创造一套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欲望     
“欲望”的出处大概是老子的“欲之所息,望之所止。夫唯达令之极……”我起初理解,欲望应该是一种燃烧的激情,是一种源于灵魂的渴求,它会激发人的潜能。勾践印证了我的理解,数十年卧薪尝胆,囤积已久的欲望,终于在最后迸发,洗雪前耻立霸业光复四方;刘邦演绎了我的理解,那是一种雄视天下的胆识,当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为何单单刘邦可以最终成就霸业?他一统天下的欲望,让他即使在百舸争流的局势下,仍可鹤立鸡群,他的欲望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朱元璋诠释了我的理解,从一介村夫到一代君王,出家和尚竟成了开国皇帝。他统民安天下的欲望,让他在元朝…  相似文献   

19.
王茵 《文教资料》2012,(32):15-17
本文试图以"主体"、"自我"为关键词,将之与"他人"、"主体间性"的关系为索引线延展,将拉康文论中的"镜像说"、"三界说"、欲望理论间建立联系,并结合文学理论中对主体与身份认同的研究,指出拉康将语言学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并将之运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它集中体现了拉康开启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文论中以主体无意识为内核的哲学本位。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小说始终贯穿着现实反省与道德批判对本能冲动的斗争与压抑.在现代伦理道德的影响下,他将欲望作为表现的对象,但传统意识的观照却又使他自觉到性的罪恶,通过隐讳、转移和忏悔三种方式,郁达夫的小说实现了对欲望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