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丁开艳 《教育》2010,(3):23-24
推广某项制度需要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需要及时通畅的监督体系,教师退出机制也不例外。在退出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对退出对象的界定,对不合格教师的考核不应是一个抽象概念,因为,怎样界定不合格教师,关系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命运,也关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退出机制的建立必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谁退出?设定怎样的门槛让教师退出?  相似文献   

2.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通过对我国教师退出相关政策的分析,发现判定不合格教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道德品行、教育态度、教育教学能力和触犯刑法。其中,道德品行问题是判定不合格教师最重要的标准。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存在退出权力主体不明确、退出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完善退出机制需要明确退出标准,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退出的权力主体,构建包括觉察期、辅导期、审议期和申诉期等一套完整的退出程序,切实保障教师权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学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发达国家中小学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建立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建设我国中小学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的基本思路是: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推进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建立我国农村中小学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应有自己的特殊对策.包括被动退出对策与主动退出对策.近期退出对策与长远退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应的准入标准和退出制度,使得不合格教师占用教师岗位,好教师进不来,不合格教师出不去,给教师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不仅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人口”关,还要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教师“退出机制”的概念。2011年以来,教育部实施了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  相似文献   

5.
钟景迅  柳镁琴 《教育研究》2023,(10):137-144
“县管校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政策,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师合理流动实现县域内优秀师资的均衡配置。然而,在推进优秀师资在城乡均衡配置的同时,少部分难以满足聘任要求及不适合从教的教师,需要引导其有序退出教师行列。一个理想、有序、高效的教师人事制度,应该是有进有出,既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师资,又能实现师资有效良性流动的体制,而我国当前教师退出机制的缺失成为影响“县管校聘”政策顺利实施的瓶颈。构建可行有序的教师退出机制,需要建立清晰的教师退出的领导、督导和问责机制,健全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具有人情味的教师退出保障机制,提升基层教师对教师退出机制的理解度和支持度。  相似文献   

6.
刘洁 《文教资料》2013,(20):111-112
教师队伍作为我国教育的主导力量。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在教师聘用制度下对教师的选拔越来越严格,但教师队伍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胜任教师岗位的情况。我国现阶段教师退出机制是不完善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胜任教师的退出机制的完善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要健全教师的退出机制,需要学校、教师、政府等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教师入口关较严但出口不畅,为健康型大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带来阻碍,建立健全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存在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缺失,教师绩效考核不科学,聘用制度不完善,对高校教师的退出缺乏正确认识等问题,因此在借鉴世界各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高校教师退出制度建设,完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与聘用制度,提高对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的认识等措施完善健康型大学教师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退出机制是确保农村特岗教师合理流动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我国特岗教师退出机制存在退出管理主体模糊、退出方式单一、退出程序欠规范等问题。因此,完善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退出机制,需要明确退出机制的管理主体;拓宽特岗教师退出渠道;规范退出程序,完善退出监督体系;建立退出特岗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解聘制度。  相似文献   

9.
根据不同性质对不符合任职岗位要求的教师,采取换岗、接受离职或在职培训、解除聘任合同等退出模式,是基于"人伦之理"和"道德之应当",也是教师社会担当的应然。当下阻滞教师退出机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及社会认同度不高、利益补偿和平衡机制不健全。突破这一困境,不仅需要教师道德自觉和价值自觉,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和社会平衡系统、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战略向巩固提高的目标转变,对教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质量的确保,不仅在于实施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更在于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在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配置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教师退出机制是包括教师聘任、教师培训、教师考核、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解聘和退休等一系列完整制度。要完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需要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从而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卢硕 《成人教育》2011,31(8):99-100
在探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时,考虑较多的是教师的培养机制,而往往忽略对教师退出机制的思考,没有退出机制或机制不健全,将难以形成教师队伍的良性循环,最终影响高校的发展。因此,从分析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的困境与原因、建立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探讨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的构建,以期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抽样法,通过对北京、新疆、河南、四川等地的109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不合格教师标准、处理程序和处理困境等方面的认识。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对于不合格教师标准的认识,更为看重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缺失,而不看重技能方面的缺失;中小学教师认为当前处理不合格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不合格教师的认定缺乏统一的标准以及处理不合格教师的相关法令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中小学教师不赞同将解聘不合格教师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和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教育管理者应确定不合格教师认定标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解聘法律法规,构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机制,提升教师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丁开艳 《教育》2010,(3):30-30
制度需要人去实施。教师退出机制初衷是优化整体教师队伍,却是对“教师就是铁饭碗”传统的挑战,正因如此,退出机制的实行可能面临冲突和矛盾。有人在制度面前表现出焦虑,但也同时表现出对制度本身的理解和认同,因为,退出机制着眼于教师整体素质,能够促进教育的长远发展:也有人认为,教师需要稳定,需要长期的心理准备来适应这项政策,而且政策一旦实行,需要给予退出教师足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12月25日在作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表示,农村教师补充退出机制不健全,致使一些不合格人员占据岗位,影响补充新教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受学龄人口下降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教师资源相对过剩的局面。为了缓解中小学教师结构性过剩这一矛盾,很多地区实行了教师退出机制。实行这一制度,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需要。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的退出,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小学各类人员的岗位、采用灵活的区别对待的退出模式、全面拓宽教师退出渠道、实行离职补偿制度、全面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度和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制度等途径来进行,以减轻或化解退出阻力,稳妥且有序地安置与消化退出教师,从而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稳步健康且高质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师工作稳定性和待遇地位的不断提高,强有力地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师从业资格申报人员增多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教师队伍退出机制尚不健全,产生了诸多弊端:一是一些不合格人员占据着教师  相似文献   

17.
一、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现状在聘用体制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聘用和退出应该是常态工作,教师的退出机制开始形成。但是由于教师聘任制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目前并未形成完善的教师退出机制,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退出方式、实施条件和法律后果只有一些零散的规定。教师退出的方式主要有退职、解聘、辞职和转岗。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化及其实现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同教育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教师专业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本文通过介绍教师专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对教师专业化的界定,寻求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坚定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信念;建立教师专业化组织机构;大幅度提高“合格教师”的经济待遇;为教师专业化良性循环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制度需要人去实施。教师退出机制初衷是优化整体教师队伍,却是对教师就是铁饭碗传统的挑战,正因如此,退出机制的实行可能面临冲突和矛盾。有人在制度面前表现出焦虑,但也同时表现出对制度本身的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上海北京均传出消息称中小学教师资格终身制将打破,教师每5年将认证注册一次。如果考核不合格,将退出教师岗位。从2012年起,上海中小学教师只有连续注册五次,即任职25年以上,才可免注册。(9月10日《新京报》)打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任职资格终身制,引入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效能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