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视觉文化观照象形拳,认为:以"内视"为主的象形拳具有"立象以尽意"、"物我合一"的美学特征;它会给观众带来"内模仿"的快感,"游戏"形式的亲昵感,以及"物趣"盎然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探寻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对促进全民健康、助力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版本学、文献断代辨伪学、古籍整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五禽戏"的起源、发展流变及其养生文化要义进行探究。"五禽戏"发轫于南北朝时期,来源于古代仿生导引养生理论与实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版本,其中《养性延命录》本"五禽戏"是现存最早也是最接近华佗原创的版本,而后是《太上老君养生诀》《卫生真诀》《赤凤髓》和《内外功图说辑要》等版本,且各版本均有特色。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阴阳五行的生命法则、外动内静的生命实践、仿生之戏的生命情趣、立象尽意的生命美学、大爱仁心的生命高度共同构成了"五禽戏"养生文化丰富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3.
不断超越的生命之美——论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典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审美就是她最主要的追求目标之一.现代奥运会继承发扬了古希腊人热情崇拜健与美的人文精神,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的感召下,进一步拓展了她的审美价值,在激烈竞争的体育比赛中全方位地展示着生命的风采,有效地激励了全人类为不断超越生命极限做出更艰苦的努力,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学内涵因此得到了新的充实.  相似文献   

4.
生命美学视域下中国武术审美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哲学思辨的方法,从生命美学视域剖析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的当代价值,探索武术审美文化理论。研究认为:在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价值理念下,在推动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开掘武术审美文化资源,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升武术价值品级、拓宽武术发展路径、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精神生命需求具有深远的价值。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应围绕"道不远人"的生命主旨,以"人"为中心,立足于生命精神的价值追寻,从武术技艺、武术人文精神的不同层面开掘审美文化意蕴,探索新时期武术审美文化的新特点、新趋向。武术审美意象应作为武术审美文化理论的核心要素深层挖掘,并指导武术实践。  相似文献   

5.
华佗五禽戏至创编到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传承历史。作为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导引养生操,分析研究它的历史发展历程,对现今如何能更好地开发利用这项传统养生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从五禽戏在古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入手,通过对其口耳相传、图文记载方式的分析,探寻这项伟大养生术的发展脚步。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发展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工作时间较长无法合理安排运动,从而导致身体缺乏锻炼,文明病成为现在人民幸福的杀手,为了有效解决文明病的社会问题,研究从五禽戏养生功效开展好工作之余的五禽戏练习,从而有效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让人们远离文明病.最终提出利于长期开展的工作之余五禽戏练习模式,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五禽戏对大学生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五禽戏锻炼,对照组进行心理治疗。两组均进行3个月的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都有效果,但在失眠下降程度上,实验组效果更好于对照组。结论:五禽戏锻炼相对于心理治疗对大学生失眠患者治疗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8.
五禽戏是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气功类中的项目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健身养生祛病和交流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五禽戏作为安徽省亳州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受当地人们喜爱,是人们休闲锻炼的主要项目。本研究以地域五禽戏为视角,总结五禽戏在亳州的发展,为健身气功更好地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华佗五禽戏创编的文化机理及其现代健身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华佗五禽戏创编的文化机理及其现代健身意义进行了探究,结论是:华佗在天道自然观的影响下,运用阴阳、五行及气血等传统医学理论,以防病健身为目的,以运动脏腑和脊柱为原则,以和谐身心为手段创编了五禽戏,为后世的健身养生开辟了先河。现代健身意义:全面而有针对性的适度运动可以防病健身,对脏腑和脊柱的运动锻炼是增进健康的关键,在身心自然和谐的状态下进行锻炼,更能促进健身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1.
武术套路运动商业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竞赛制度、观众需求等因素剖析武术套路竞赛没有观众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探析武术套路竞赛走向商业化的种种羁绊,为武术套路竞赛走向市场、走向观众探索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运用博弈论研究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介绍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然后从博弈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进一步通过矩阵博弈分析,得出教师只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创新的习惯,在课堂上师生相互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结果,并给出了博弈视“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特点,指出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游戏闯关教学法的优点、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教学中的"生命体验"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映 《体育与科学》2007,28(4):76-78,59
体育教学必须把学生看作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从经验积累上升为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愉悦,使主体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的追求,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因为,人在生命过程中意识着、体验着自己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国女排在奥运会比赛中的战例分析,揭示了第三局比赛出现的5种情况、11种结果,构成对全局胜负攸关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说明心理训练在排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从对称性原理论体育博弈中的前沿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对称性原理"对体育博弈前沿技术的创新加以分析,指出对称破缺是引起体育博弈前沿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对对称与对称破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博弈前沿技术的创新战略,并为体育博弈前沿技术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吴建喜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82-684,687
通过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分析在2004年的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夺金点变化的特征以及给备战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启示,建议大力培养年轻选手、发展女子项目、保持传统优势项目、挖掘落后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突破,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第15届多哈亚运会足球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比赛攻守技战术基本状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比赛阵型更趋动态变化、凸现进攻态势;进攻战术结构更趋合理、手段多样;球队自信心的增强、攻势足球成为指导思想、出色的体能状态、合适的阵型选用等都成为球队的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多哈亚运在即、北京奥运在望,为了保持与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从“实战十运、备战多哈与展望北京”的竞技形势分析可以发现:北京奥运处于我国竞技体育绝对核心的地位;从全程性多年运动训练的角度分析“实战十运、备战多哈与展望北京”的训练学关系可以发现:加强奥运选手的梯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峰前状态”的量化着眼探索发现对于“峰前状态”的科学调控能够对运动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论"3人制"篮球比赛在普通高校中的推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对比方法,对“3人制”篮球比赛在普通高校中的推广进行论证,结果显示,学生通过参加“3人制”篮球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3人制”篮球比赛易于组织与开展,运动强度适中,适合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