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特殊不起诉制度的教义学分析入手,结合特殊不起诉制度的价值分析,从适用标准不明晰和救济制度缺失两方面对《刑事诉讼法》特殊不起诉制度进行审视,同时对我国特殊不起诉制度的完善提出构想,即明确适用条件和程序、扩大适用范围、完善相关的救济制度、完善被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的保护制度,以期对我国特殊不起诉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立足于我国现状,分析我国现行不起诉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刑事诉讼不起诉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暂缓起诉制度自身蕴涵着很大的价值,外国刑事诉讼法普遍采用了暂缓起诉制度。虽然在我国刑诉法中有酌定不起诉的规定,但是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领域还并没有建立。暂缓起诉与我国现有的不起诉都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一种,都是起诉便宜主义、诉讼经济理念、公共利益理念以及非刑罚化等刑事政策的体现。因此,笔者对暂缓起诉的理论基础以及现实意义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考察国外的暂缓起诉制度,提出在我国建立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4.
不起诉制度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制度之一,研究我国不起诉制度确立的经过、不起诉案件的法定条件、裁量权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及现行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但修改后的法律对不起诉制度的规定还不够完善。作为不起诉制度核心内容的不起诉裁量权,也存在着被滥用的危险。如何完善不起诉制度和防止不起诉裁量权被滥用,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国外这方面的成功立法经验,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不起诉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近些年来热烈讨论的一种不起诉制度。将其冠名为附条件不起诉具有合理性;其性质是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待诉权;其效力应具有形式效力和实体效力;其与我国的酌定不起诉制度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区分。  相似文献   

7.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起诉便宜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建立能够弥补我国现有起诉制度的不足,有利于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在提高诉讼效率的同时节约司法资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酌定不起诉制度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高.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但我国现行刑诉法规定的酌定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制约了酌定不起诉制度应有价值的发挥,应当扩大酌定不起诉的适用范围。与此同时,也应当重新构建对被害人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取消了免予起诉,确立了不起诉制度,并扩大了其范围,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0.
2012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扭转了未成年人在司法审判中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此修正案的深入解读,理解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漏洞,提出了具体意见,从而使我国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得以更加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新的立法虽然使暂缓起诉的司法实践正当化,但并不意味着检察官一定以学者满意的方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司法者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学者不能够通过法律确定自己的主张能够被检察官采纳。学者在完善适用条件、建立救济机制、改革执行人员、分清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以及提升学者影响力方面困难重重。面对立法后在附条件不起诉问题上的距离,司法者需妥当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教育少年犯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司法者与学者应保持有效沟通,使学者倡导的教育至上理念能被司法者接受,司法者作出的合理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获得学说的支持;司法机关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如公布附条件不起诉的理由和考察方式,增强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存在低不起诉率现状。改革和完善我国检察官的不起诉裁量权应当全面认识自由裁量权的价值和可能被滥用的倾向,通过扩大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空间、改革不起诉的运作程序、建立和完善不起诉裁量权的制约和救济制度等措施,使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更加丰满,运作程序更加简化和规范,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立法意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起诉制度体现了检察官在刑事追诉中的自由裁量权,由于其具有的分流、过滤功能,因而是世界各国司法机关在面临着犯罪数量居高不下、犯罪种类增加、诉讼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时所做出的共同选择。对德、日、英、美等国的不起诉制度进行研究,比较并归纳出各国不起诉制度的共性和异性,将对我国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立法关于疑罪不诉程序的规定存在被害人权利保障不足、被害人补偿机制缺乏、被害人权利膨胀可能、诉讼代理人权限有限、法律援助方面的制约等问题.应对疑罪不诉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进一步落实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确立不起诉听证制度和不起诉司法审查制度,引入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完善律师代理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符合恢复性司法理念和起诉便宜主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本文旨在分析预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建立后可能在法律适用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和困境,并结合检察工作实践,提出若干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相对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无论在立法规定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文章认为应当立法取消人民检察院做出相对不起诉的权力,以避免该制度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消除实践中的冲突。在刑事诉讼法做出修改之前,应采取措施保护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语境中,真正反映起诉裁量的是酌定不起诉制度。我国检察机关在不起诉制度运行实践中处境尴尬。要摆脱如此困境,制度上的保障和改变是必要的,作为决定不起诉主体的检察机关也应当转变观念,使每一个不起诉决定的作出都是建立在对案件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和吸收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基础仍是立足现实。要完善不起诉制度,必须使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使不起诉制度可以真正建筑于人权保障的基石上。  相似文献   

18.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酌定不起诉制度,赋予人民检察院不起诉裁量权。不起诉裁量权的运用关系着被害人、被不起诉人甚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对不起诉裁量权的规范就突显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不起诉裁量权源起历史的考察和各国对不起诉裁量权规范机制的对比基础上,反思我国不起诉裁量权规范的问题所在,以寻求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