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笔     
打死我也不再说 以前,我是见什么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属于那种发现别人脸上有雀斑,就赶紧如实相告的人,因此,不但得罪了不少人,还给人留下了狗拿耗子的印象。渐渐地,我知道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深悟之后,俺也就跟着看开了,干嘛折腾自己呀,干脆就随大流得了。因此,我一改过去“硬邦”态度,见谁都一副谦虚的笑容,赶紧附和着人家说好好好,是是是,大有向“徐善人”急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甘肃南部的岷县、临潭、康乐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当地,也留下了人民群众歌颂红军的“洮岷花儿”。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途经甘肃岷县(古称岷州),20日抵达哈达铺休整。党中央在哈达铺召开了中央负责人会议,宣布了党中央关于挺进陕北的行动方针和改编红一方面军的决定,后经宕昌县的理川、八力北上。1936年8月8日,朱德、徐向前率领的红二、四方面军进入岷县,在岷县休整了57天。红军在岷县休整期间,组织宣传队,写标语、演节目、开大会,宣传红军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3.
下乡采访记     
前言:筹划“独来独往” 回编辑部工作两年了,与长期的记者生活相比,虽然生活上安定多了,但却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因为回编辑部后下去采访的机会少了,偶尔下去也经常有小汽车接送,层层有人陪同,很少与群众接触,当然也就很难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因此,两年来很少写出群众关心的、有生活气息的稿件。我很留恋当记者时“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生活。那时候,小包一拎,想到哪就到哪,坐上公共汽车就去了,到了县里至多邀县通讯科的一名同志一起。人少好采访,生活也方便,住乡镇招待所就是了。这样不欠人家什么,采访后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于是我筹划着一次“独来独往”不带任何选题的采访。肥西县山南区是我70年代末80年代初采访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根据地”,去过不下十次,熟人多,就到那儿去吧。 被“批发”了一次 1989年4月14日早晨,我拿着头天买好的8:30到山南的汽车票直奔合肥汽车站。等车的约有30人。可是左等右等不见汽车踪影。问服务室,回答说汽车坏了,正在修。很多入等得不耐烦了,纷纷退票改乘别的  相似文献   

4.
1 我走近巴赞,渐渐的,花了将近十年的时光。为什么1981年,我第一次到巴黎进行学术访问时,没有去见巴赞,而直到1988年第二次访问时才与他谋面? 1981年的那次访问,我在各方面都受到法国外交部文化司的特殊优待,在学术上,除了给我一张自由出入卢浮宫进行参观的“绿卡”外,还根据我所提出的名单,安排了我与文化界名人的会见,  相似文献   

5.
更喜岷山千里雪--追溯中国工农红军在甘南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眺巍巍千里岷山之雪,忽然想起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中最后的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千里岷山雪景正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甘南的一幕。所有到过甘南迭部的朋友,特别是路过迭部与岷县铁剌梁、腊子口的一定会被这千里岷山雪景所征服,也被腊子口的险峻所震憾。恰逢建党 80周年之际,油然而生对先辈的敬慕之情,想借《档案》杂志一角追述红军在甘南的艰难足迹,讴歌长征精神,传颂红军在甘南草原的风范和不朽业绩。   中国工农红军在甘南   中国工农红军从 1934年 10月至 1935年 6月,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伟大战…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6)
我与“秦镜”文/亦杰我与《西安晚报》的杂文专栏“秦镜”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她是我的“杂文母校”,也是我的笔耕园地,还是我的人生镜子。副刊部主任赵发元戏说我是从“秦镜”走出来的“杂文家”,如果把“家”改为“作者”,赵君所言大抵概括了我的涂鸦轨迹。《...  相似文献   

7.
咀嚼遗憾     
当我的同龄人处在新闻报道的黄金期时,我还不懂什么是“五个W”;当同期入伍的战友走上新闻干事的岗位时,满脸胡子的我才刚算个业余报道员;同去采访,别人能大块大块地见报,我却总是“石沉大海”;人家所在单位人多、事多、条件优越,搞报道软硬件都过硬,我却“陷”进大山沟只几十号人的新闻贫瘠土地里,一年下来,同事的见稿剪贴本新增好几个,而我还在为交不了差而发愁…… 凡此种种,遗憾与我形影不离。 新闻路在曲折中延伸,遗憾在时光中长高。渐渐地,我不再逃避遗憾,我开始用新的、勇敢的眼光去审视、解剖这或大或小或东或西的…  相似文献   

8.
提问的技巧     
现在有的年轻的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提问时,象警察查户口,或象法官审理案件,你问一句我答一句。例如当采访得金牌的运动员时,总是千篇一律地问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答曰:“我什么也没想。”当采访合已救人的对象时,又总是问:“你当时想到了什么?”答道:“没想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很难收到预期的访问效果的。对此,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烟瘾很大的教徒问牧师:“祈祷时能抽烟吗?”牧师答道:“不能。”这位教徒不死  相似文献   

9.
粟亦心 《声屏世界》2013,(3):143-145
在我的人生信条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其中"坚持"是我最顶礼膜拜的。多年以来,当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我都习惯把"坚持"放在第一位,因此品尝到了很多在我能力以外的成功。我渐渐地明白一个真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成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坚持!一路坚持一路歌2003年的春天,大学刚毕业的我只身回到了家乡长沙,那一年我22岁,正值大好青春。经历了非典  相似文献   

10.
我该抓住什么呢?当我傻乎乎地从上海漫长的五宁路那头找到这头时,又累又热,拖着厚厚的大衣直喘气。我在楼下踟蹰,寻思,等待。心里出汗。象张乐平这样的文化名人,见诸报端的专访不可胜数。日前还见《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的张乐平传记。到上海的第二天,又见《解放日报》记者写的“三毛学法”的专访。我还能写些什么呢? 当我一步步踏上楼梯,即将见到这位漫画大家时,一个想法  相似文献   

11.
同桌     
我的同桌故事多,我的同桌真快乐。可不是,每天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好像每天都吃了“开心果”似的。他喜欢唱歌,是个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天都搅得我心神不定。可当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记事本时,才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把许多歌词改了改,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他这样锻炼自己,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他的一句“我喜欢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让我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原来他和其他歌迷不一样。他在狂热中没忘记自己是谁。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他唱歌,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接触多了,…  相似文献   

12.
周平 《中国广播》2008,(7):59-61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钟,我到外面去参加一个会议,开车路过成都市红星路下穿隧道时,突然觉得汽车不听使唤,方向是往左走进可它偏要往右走,且不停地左右摇摆。我以为是汽车出了问题,心里还想着明天要去修车。谁知出了隧道以后,发现满街的人,我停下车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13.
一次,一位熟人跑来告诉我一则突发性社会新闻,说得活灵活现十分诱人。这对于新闻记者,真是求之不得,更何况来人说刚好有家企业有车去那儿办事,顺便。我一路感激地来到新闻事件发生地,一问才知并非像那熟人所说,那事件根本没有什么采写价值,而这位熟人却利用那辆车办了私事。后来,司机师傅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底:“要不是张记者采访用车,我才不来呢!”此刻,我体会到那种被人利用的感觉,很不是滋味。像这种微型“托儿”陷阱,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怕的是那些足以对他人、对单位甚至对社会构成危害的“托儿”陷阱。比如有人想做成…  相似文献   

14.
记王淑英     
“等工作整体上去了,我就松松气。”“等档案馆楼建成了,我也该休息了”。这是王淑英同志常挂在嘴上的两句话。然而,岷县档案工作整体上去了,档案馆楼确确实实于1998年竣工使用了,可王淑英并没有松气,她又义无返顾地继续奔波在档案事业上,奔忙在要钱还款的漫漫征途中。年初,在她的人生日历上又记上了这样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一是地区财政处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拨给岷县建馆费2万元;二是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岷县两次受到表彰奖励,这是她上任后岷县档案局连续五年列全区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第一名;三是《档案》杂志征订73份…  相似文献   

15.
汽车飞驰在公路上,窗外的景致飞快地闪过。我看了一路的风景有点疲倦。突然,汽车“嘀”地一声戛然而止,门开处,一个年轻女人抱着孩子径直坐在我身边。我下意识地挪了挪屁股,眼睛转向窗外。陌生人之间的规诫,使我不敢肆意地多看一眼怀里的孩子,尽管孩子是那样招人喜爱。  相似文献   

16.
书缘     
佛教有一句话:“凡事随缘皆有味。”人生在世,似有“冥冥上苍”授以某种缘分。对我来说,便是与书之缘。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四五岁时,叔叔把我放在他肩上,教我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时不识字,只是背。长大了,才知道是两本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上中学,上大学,皆因喜欢读书,取得了自由出入阅读室的“特权”。常常是下班后管理员将我锁在书库中让我自由地读书。因为这种便利,我浏览了大量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在岷县一中读了王云五先生主编的“万有文库”,在兰州大学读了馆藏的大部分世界名著。这些意外的收获,未曾料想成为我后来从事编辑工作的一项雄厚“资本”。  相似文献   

17.
相传,从前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牧牛图》,让裱糊店老板给裱一下,店老板见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牛和牧童的神态跃然纸上,便爱不释手,把这幅画藏了起来,另外模仿复制一幅裱好。画家来取画时一看,发现不是自己的原画,而老板说是原画。两人争执不下,结果到官府去打官司。县官问画家:“你说这幅画不是你的,有什么凭据?”画家说:“我画  相似文献   

18.
刊林漫步     
我们的宣传中多了点什么第一个多了的,是“一切向钱看”。第二个是对个人主义鼓吹多了。第三个是现在宣传中形式主义多了。要说什么事情好,就一切都好;要说什么事情坏,就什么都坏。没有分析,不讲“两点论”。第四个是现在提倡洋货多了。大到汽车,小到香皂化妆品,应有尽有,充满了各个脚落。北京有9000多元一只的瑞士手表,沈阳有800元一双的意大利皮鞋。  相似文献   

19.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20.
有不少青年新闻爱好者问我:“搞好新闻报道的窍门儿是什么?”我说是四个字:“多、快、好、省”。所谓“多”,即采写的稿件登的多。当然,这种多是建立在你有了一定的新闻采写基础上的。我当初写稿时也曾经盲人摸象般地胡采乱写过,甚至一天便寄出去三四篇稿子。但许多稿件如泥牛入海,自己不久便泄了气。《运城根报》星期刊创刊号头版重要位置登了我的“处女作”《打鱼挖藕时节》,一下子又使我振作起来,每天不是攻读新闻写作知识和范文,便是有选择地忙于采写,就这样如痴如魔地坚持有的放矢地采啊写啊,渐渐摸出了点门道,用稿率也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