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考作文与高中写作教学杨一经一“3+2”高考作文命题设计并没有离开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设计的历史发展轨迹。几十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都是考能力,考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而从不考“名词术语”,不考写作知识,这跟古代考“帖经”、“墨义”,考八股文,有天壤之别。这是...  相似文献   

2.
帖经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永隆二年以后,明经进士二科始帖经,并分别于当年和开元二十五年以诏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定制.帖经标准一般为"每经十帖"和《老子》五帖.但在试贴的发展过程中",孤章绝句""、倒拔"等帖经弊端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以诗赎帖的现象.帖经地位在"三项试"考试制度中地位不高,不仅是帖经重背诵而轻经义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科举取士重诗赋、官员选拔重进士出身而轻明经出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日“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  相似文献   

4.
隋实行科举制度,设明经、进士两科,为更多士人开放仕途。进士以考诗文为主,明经以考经义为主。唐代进士一科独秀,明经则不被人们看重。明经考试注重“帖经”,“帖经”类似现今的“填空白”,盖住左右经文,中间只开一行,以白纸贴住数字,令考生填写,如十条通五条以上,就可以口问大  相似文献   

5.
王著的低眼力和低要求使晋人法帖线条一入《阁帖》就被简单化.这种样式成为经典后,经赵孟頫的简单化,到明代又被董其昌放大.刻帖的辗转翻刻,失真、误差越来越大,使帖学至清中期迅速衰落.书法家们意识到这种危机,提出了拯救的办法——学习唐代楷书.唐楷对帖学取法和审美取向进行矫正,并成为阮元、包世臣构建、完善碑学理论的桥梁.在康有为确立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卑唐”则是“抑帖”到“尊碑”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日“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  相似文献   

7.
宋代诸科制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科”是经、传、礼、史、法等多种科目的统称,在科举中属常科。熙宁中王安石变法,诸科被废,将其中的明法改为“新科明法”,南宋绍兴间罢。宋代诸科考试以帖书、墨义为主,考的是“背功”,既无补于时,更是对人才的戕杀,被废罢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8.
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平仄和对仗上。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所考的五言八韵,童试所考的五言六韵,用的全是仄起格,在对仗上讲究铢两悉称,并且要虚实相生。《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在平仄和对仗上大多契合了当时的考试制度的要求,符合试帖诗在平仄和对仗上对诗歌的要求。因此,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留下一点点     
父亲告诉我,满分100分的试卷考98分就好;用字帖练字时,每次留两行也行。父亲的话里有什么深意呢?  相似文献   

10.
绵延1300多年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古代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在内容上主要是考查考生掌握儒家经典等相关知识。考试还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出书面回答。由此选拔官员(候补官员)。在考试形式上,由口试与笔试两种。笔试情况复杂,又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多种形式。因此,中国古代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语文考试”。即便是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也不是只考一篇作文。我们不能从“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语文考试只考一篇作文”这一错误的前提,得出“高考语文只要考一篇作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写字教学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写字指导的方法更重要。经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写字教学运用“四步法”是切实可行的。
  第一步:学生读帖
  读帖如读书。在学生读帖时,我不但要求学生做到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认真思考,还教给学生读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南 帖考》,嘉善程文荣撰,无卷数,四本,述帖二十三种,约咸丰间(1851—1861)刊,无刻书年月(见孙殿起(贩书偶记》)。首有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正月二十三日,张廷济(叔未)致作者书信一通,以为序,刻于卷首。此前,曾有一种道光刻本,一册,有“思俨”题跋(见古藉书店书目。按嘉兴人陈廷 ,字石泉,号思俨斋。此本题跋者思俨,当是其人,俟考)。书甫刻成,遽遭兵火,书板遂毁,刊本从此难得。 尔后,贵池刘世珩辑入《聚学轩丛书》,光绪十九年(1893)刊印,凡五集。《南 帖考》辑于第五集,四卷五册…  相似文献   

13.
亓汉友 《江苏教育》2022,(29):31-34
<正>目前存世的王羲之唐摹本草书法帖经考证比较可靠的有《远宦帖》《游目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妹至帖》六个法帖,这六个法帖又存在着“一帖一景”的特点,下文,笔者对它们的风格进行分析比较。一、《远宦帖》的基本特点《远宦帖》短促劲健,锋棱劲爽;方圆互动,  相似文献   

14.
孙俊强 《初中生》2011,(Z6):111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曰"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有一年,诗人祖咏到长安应试,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潜心构思后,写下了第一句"终南阴岭秀"。终南山位于长安城南,层峦叠翠,风景秀美。夏日林木葱郁,冬天白雪皑皑。从城里南眺,只能看到山的北坡,  相似文献   

15.
朱关田先生1986年在《书法研究》(沪)发表署名文章,对自来认为是怀素草书代表作的《自叙帖》进行了详细考证.朱文认为,《自叙》系后人伪作.在此之前,启功先生从“书”的角度,说今存《自叙帖》墨迹本自身留下了多处作伪痕迹,但并未怀疑帖的文字,帖的书迹.看过朱文,也想谈点看法.并向朱关田先生及海内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6.
如何临帖,是诸多书法追求者面临的最现实也是最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浅谈选帖、临帖中对用笔、结构及章法的一些体会,与朋友们共勉. 一、选帖是书法入门的关键 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经典法帖,人帖相融,才能较快地掌握范帖.其次,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一般先楷、隶等正书,然后行、草.  相似文献   

17.
一、临碑帖是入门 临帖,要求先"入帖",然后"出帖"."入"就是把所临碑帖的书法,真正学到手,达到形神兼备;"出"就是从原学碑帖中脱化而出,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作为一个书法家来说,"入帖"并不是目的,这只是一种掌握书法艺术技巧所必经的途径,"出"帖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8.
哪个孩子不考试?哪次考试不有“料”?看看这些关于考试的爆笑场面吧——帖一发表人:肥肉妹读初二时有次语文月考,一道怪题难倒我们大家: “改病句:女人的问题女人办。”讲解试卷时爆笑场面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9.
《同学少年》2013,(5):53-53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传世书法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以下十帖. 一、"三希宝帖" "三希宝帖"是被乾隆皇帝视为稀世珍品的三件东晋书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与王询的《伯远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书法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相似文献   

20.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插图"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第127页),实际上并不是《兰亭集序》,而是《十七帖》里面的《足下今年政七十帖》.(此帖也收在南宋汇刻的丛帖《兰亭续帖》内,《兰亭续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关.)那么《兰亭集序》和《十七帖》是怎么回事呢?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不但文字优美,而且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一般作为文章来读题目便叫作《兰亭集序》.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则称《兰亭帖》(或《兰亭序帖》),也称《禊帖》."禊"是"修禊事也"的"禊",本字应读xì.《兰亭集序》里面提到的"修稧(禊)事"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