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或相互交往中被大多数人所公认应当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公德状况乃至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的实效都难以令人满意。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纷纷探讨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的和学校公德教育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不过,综观该方面的现有文献也不难发现,大多数研究还局限于“应然性”的慨叹和呼吁,如比较上  相似文献   

2.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其成员无意识接受的共同生活规范。随着大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伦理行为与习俗行为的冲突、“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以及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的冲突。旧的生活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阻碍了社会公德的成熟,影响到和谐公共生活的构建。以创造新习俗克服旧习俗、提升公共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有效克服习俗与公德的冲突,提升社会公德调控效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综观中考作文,泛泛而谈、空洞肤浅之作不在少数。湖北省某市中考作文话题是“公德的呼唤”,一位考生写了一篇题目为《我看公德》的考场作文: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交往时的准则、规范,人们通过公德对社会生活产生约束作用,从而使社会和谐。可是有些人却置社会公德于不顾,这样的故事几乎天天发生,校园里雪白的馒头、米饭随处抛洒,公用的水龙头总是清水长流。公园里的鲜花总会被弄成残枝败叶,青翠的草坪上小径纵横,名胜古迹总有刺眼的“到此一游”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当前公共生活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大学生,其社会公德素养对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提升影响深远.是否认可公共规则和维护公共利益是提升大学生公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在厘清公共意识和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基础上,试图从公共意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按照矛盾分析法的理论考察,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公德问题表现为两对矛盾,即公德规范与个人行为的矛盾、公德需求与公德供给的矛盾,两对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产生矛盾的社会根源在于,由实践所推动的公共生活拓展、科学技术进步与传统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的冲突。实施有效的角色行为教育,推进社会公德制度化以及社区公共生活的开展等,是解决目前社会公德矛盾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与不足,指出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公共空间El益扩张并且传统道德偏重私德的现实历史语境中,大学生公德教育亟需改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文章提出,公德教育必须注意两个层次的问题:公德规范与德行动力,即“知”与“行”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接受公德规范与激发践行规范的精神动力,需要立足理性、情感与效益三条有效路径,并对这些路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肖南 《考试周刊》2009,(25):237-238
从闯红灯这一事件出发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公德的根基比较脆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当今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导致道德教育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的曲折掩盖了主人翁的精神。同时,目前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阶段,我们的血缘社会和地缘社会都逐渐解体了。随着公德领域的扩张,公德根基脆弱带来的负面效应必然会越来越显著。只有在学校实行一种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政府在公共领域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连贯统一,才可能真正使每个人树立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9.
所谓教育,实指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人具有道德的属性,有道德才有资格做人.从我国颁布的小、中、大学德育大纲看,小学德育重在私德和公德教育,普通中学德育重在公德教育,职业中学、技术学校、大学的德育重在职业道德教育.所谓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中在公共生活和人与人交往中,人们公认并共同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它是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每一个人“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它属于人们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因而它在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基础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充实、丰富和提高。社会公德本身虽没有阶级性,但在一定的阶级社会中,它总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所支配。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的道德准则。我国新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和科学概括,是社会主义时期评价和判断我国公民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从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它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产秩序的基本准则规范。如文明礼貌、遵规守纪、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等等。遵守公德是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之一,是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杨净 《甘肃教育》2008,(23):9-9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社会公德意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代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二、遵守公德,维护公共生活社会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每个公民都应增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提高自己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自觉性。无规矩不成方圆!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然而,作为社会佼佼者的大学生,其社会公德状况却令人担忧。本文认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影响已经基本定型,社会环境的变化还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所以,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要加强德育教育、注重知行合一,树立公德榜样、引导公德行为,营造德育环境、形成良好氛围,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梁启超的公德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成为道德建设的迫切任务。100多年前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和阐发了他的公德思想,提出要正确处理公德和私德的关系,培养国民利群、利国的公德思想,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及影响。探讨梁启超公德观之合理的当代意义,可以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其成员无意识接受的共同生活规范。随着大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伦理行为与习俗行为的冲突、"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以及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的冲突。旧的生活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阻碍了社会公德的成熟,影响到和谐公共生活的构建。以创造新习俗克服旧习俗、提升公共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有效克服习俗与公德的冲突,提升社会公德调控效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协调公共生活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因而公德教育理应成为当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初公德已被列为小学公民课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以"五爱"为核心的国民公德为整个学校德育的首要目标,而当前学校公德教育又以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注重教导学生对基本公共行为规范的理解与践行.可见,对公德的理解随历史而变迁,而如何界定公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至今仍具争议.鉴于此,本文尝试兼顾传统思想与社会发展情境的分析来探讨当前公德教育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德是指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起码的道德要求。高职生是未来社会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社会公德整体水平却不容乐观,本文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5个方面分析了高职学生公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并分别从校园内和校园外两个方面阐述了高职学生公德失范行为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调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人们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二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社会公民在公共关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社会公德始终与社会文明发展同步,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的…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关系层面 ,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德的培育。公民素质、公共规范和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培育的三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