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厌学”问题是当前教育界都很关心的问题,报章、杂志中有议论,但呼声最强烈的要算在第一线的教师。可以说,不论哪一类学校,中学、小学、重点校、普通校或是所谓第三世界的学校,所到之处都有“学生不喜欢学习”之论。至于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也能听到几乎是相同的回答;是社会的原因,“知识不值钱,知识分子工资低,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这个问题本来不是问题: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发展,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但事实上,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的今天,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反而模糊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教会学生怎样科学地学习,是所有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个问题,不少教师从学生方面想得多,从自己方面想得少。其实这个问题跟教师自己的学习有密切关系。善于学习的教师所教的学生,理解知识比较深刻,应用知识比较灵活,智力发展比较迅速。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比较强的。不善于学习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学习方法死板,食而不化,不会应用知识,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复,不能逆 转。无论是教师、是学生、是科学家、还是工人 农民,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提出一个需要用一 生来回答的问题:我们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思考这个问题,因为 我们还很年轻,似乎生命是一个遥遥无期的 旅程,似乎我们不去寻找答案,就可以回避在  相似文献   

5.
“不能把学生的兴致和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是教师的失职。”这是辱师事件发生后,在众多声讨学生对老师不敬的声音中涌现出的另类呼声,它将问题的矛头直指施教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做出如此不敬的举动,与教师如何为师有着很大的关系。于是,一个新的话题产生了——面对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对此,不少教育专家、学者都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引·问教学     
<正>"引·问教学"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学习活动,以"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又以"问题"归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教师仅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个理念,教学中做到:引导质疑,发  相似文献   

7.
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读书多不一定是人才。如何通过知识传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祖国培养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才?当前,各地教育刊物普遍展开关于“知识与能力”、“如何看待培养学生智力问题”等专题的讨论,综述如下: 科学对教育的挑战多少年来,人们对教学这个概念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理解:教,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学,就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学概念是否面临挑战呢? 《吉林教育》第六期发表曹晔同志《把学生教得聪明起来》一文,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  相似文献   

8.
如何教好说明文,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这类课文既无小说的形象,又无散文的激情,连论说文的逻辑力量也很少,所以,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常常感到有劲使不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抓好三个环节:导语老一套的开场白,学生都不太注意听,一个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够很快地抓住学生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而现在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社会生活感悟非常贫乏。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目前,加强课外阅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下面就如何加强课外阅读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渐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为主体的学习服务。课堂穴教学雪学习活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因此,课堂教学不能游离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独立存在,更不能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转移。基于此观点,我认为,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等为基础,通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学———探究———修正”中得到发展。课前自学是教学的起点。学生课外的学习是散漫而广泛的,是无意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获取知识的角度是多方位的。而…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看来,困扰职业学校教师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用;二是不知如何把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啊,生活在当下这个环境瞬息万变、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教师单纯靠在大学里学到的那点知识,的确不足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才能保证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有知识,还必须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难,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也难,这都与何为知识以及如何获取知识有关。知识是人对自然与社会本质和法则的认知,或者说是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和法则在人头脑中的投射。根据这个定义,知识存在于三种地方:第一,知识隐含在自然与社会的现实与历史之中,有待人去认识和挖掘;第二,知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唯一任务,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难以拓宽,思维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所学知识不够牢固,即使表面上似乎懂得,而实际上却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因此,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就望尘莫及。要真正让学生理解并能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必须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  相似文献   

13.
内引就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借助学生的已知,顺利地把学生导入到新知的学习中,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作好铺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运用借用的方式,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学好新课开好头。其次适当地进行相关穿插。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领悟教学意境,教师应灵活运用穿插艺术,引导学生全方位去体验、品味、鉴赏。第三,运用“勾联”方法,把前后知识勾联起来。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根据内容特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把知识…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  相似文献   

15.
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中、在提高升学率的掩饰下,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不说是其中之一。这个道理非常的简单,例如,教学认识0这个知识点,所需时间如果是15分,结果一位教师花15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认识了0;另一位教师花25分,学生也认识了0。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学生都认识了0这个知识点,但却教学效率完全不同,前者优于后者。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是的,只有深入摸索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把教师的工作做到最精细、最全面.注意是通向科学知识的门户,只有集中注意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才最快、最容易.  相似文献   

17.
听中年级《哺乳动物》一课,在学生最后认识其它哺乳动物时,教师问:“蝙蝠是不是哺乳动物?”先后三四个学生都回答:“蝙蝠是鸟。”这时老师没有继续追问这个问题,而是换了一个角度问:“你们想知道蝙蝠的一些知识吗?”学生在了解了蝙蝠的特征和许多有关知识后,再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蝙蝠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18.
一、文章的主要论点,论题的普遍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教学过程中由传授知识到开发智力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过程,借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看,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工程.在这个有机系统内,就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样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即使是“自学”,教师必要的指导也尤为重要(至于学生离校之后的自学则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就教师的“教”来说,从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到讲授(既授知识又授方法)到评改学生的作业,指导学生的实践,也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9.
知识建构作为新建构主义的重要主张,为突破理论课教学难点提供了可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生源与教学两个方面存在问题,知识建构理论的引入使这个难题有了破解方案。以中职《管理学》教学为例,设计基于观点的知识建构学习的"四过程",付诸实践后总结出"八步骤":真实情境创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点→学生相互交流→学生结成小组→构思小组研究计划,对话交流→小组研究,落实计划→成果展示与交流,不断完善→教师点评,知识总结升华。研究结果发现:运用知识建构理论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课例背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亦即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为技术而学,而且还包括能力的学习,这个能力就是信息素养。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不应该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